首頁>情感>

——“你知道從小被打到大的滋味嗎?”

編輯部的@勞拉:

在她描述的經歷中我其實能看到很多人的影子,或許你也經歷過:

和異性朋友玩,被爸媽當八卦一樣調侃;

化妝打扮的時候,得到“你這樣不好看,幹嘛啊,勾引男人啊”之類的風涼話;

不做家務會被責罵,試圖反抗權威會被“教育”;

會因為親人的一句話淚流滿面,會覺得活著沒有意義,自己已經是行屍走肉

......

我不想簡單地回覆這位讀者,說一些安慰的話顯得格外蒼白。

於是我跟瑋瑋好好聊了聊,基於她的故事寫一封回信,也跟大家分享,關於原生家庭的痛楚該如何解決。

@瑋瑋的回信:

我曾經說過一句話:“凡事不必都從原生家庭找原因”。

這話是針對當下具體問題的,想說不要徒增煩惱。不能一遇到了生活難處,就怪到父母頭上。有了具體的問題解決具體的問題就好。

不過凡事也總有例外。

對有些人來說,家人就在身邊,他們無時無刻離不了你。很近,真的很難脫離開,比如鄭爽。

你真的很少見明星的父母戲裡戲外跟孩子全方位捆綁得如此緊密。

她曾經在真人秀鏡頭面前暴露的脆弱是真的,家庭帶來的傷害不可逆,她離得越近,得到的答案越清晰:兒女只是父母的工具人。而不是另一個平等的生命。

而現如今那個受傷的小女孩始終沒有獨立,從家庭走出來建立自己的世界,於是她變成了那個讓人討厭的大人樣子。把孩子當成物件一樣說買就買,說丟就丟。

當然,人人都有不完美的家庭。只是程度不一。

只有獨立出來才有重獲新生的可能,可惜鄭爽沒有成功走出來,而我希望你可以。

最近聽了一期播客嘮到一個觀察,我覺得很有意思:女孩長大過程中會經常參照自己母親的命運,不知不覺規劃理想的情感關係,反思自己要找一個怎麼樣的人生伴侶;而男性的童年往往是在家庭裡尋找一位事業上的榜樣,或是很有智慧的長輩,或是成功人士等等。(注:僅為節目嘉賓觀點,並不能代表全體男性or全體女性)

不管怎麼說,家人,的確是我們踏進人生最初始的一個參照系。

家庭教育的失職與迫害,展現在方方面面。

最常見的就是言語打壓和虐待,這類家長往往情緒不穩定。

他們把指責當成一種令孩子乖乖聽話的手段,用盡世界上最難聽的語言,使得孩子膽戰心驚。

我曾經在公交上聽到一位母親大罵自己的女兒“賤貨”,而起因不過是因為女兒疑似和男同學通電話。

無論孩子做什麼,父母都能挑刺,並且成為他們心情不好時的出氣筒,失敗人生的替罪羊。

其次就是把孩子當作投資,動輒將自己付出多少錢財掛在嘴邊,投資的同時懷疑自己的投資是否值得。

很多人生孩子的作用就在於養老,因此希望最小的投資,能收穫一個有出息、有養老能力的孩子。

倘若希望破滅,他們就覺得自己的付出頗為不值得。

這種冷冰冰的懷疑與審視下,根本沒有愛的參與,養大的亦是一個不懂愛的孩子。

如果是女性,她會把這種投資心理帶到親密關係裡,對於別人的付出斤斤計較,而且如無意外,她基本也沒有愛別人的能力。

愛這個東西看不見摸不著,但很玄學,如果你沒得到過,你就很少有可能無師自通。

還有一個家庭中隱藏性問題,危害也能貫穿一生。

那就是一般發生在多子女家庭中的比較和親緣競爭。

簡單來說,就是父母的愛搖擺不定,姐姐犯錯,加倍寵愛妹妹;姐姐更聰明,於是埋怨妹妹太笨。

我的一個好友念念深受這種折磨,從小父母就經常拿她和妹妹比較。

妹妹機靈會說話,父親會在客人面前說,“都是同樣的爸媽,不知道為什麼一個這麼笨,一個這麼聰明。”

念念和她的妹妹彼此仇視和疑心,唯恐對方超過自己。

她曾經咬牙切齒的告訴我,如果這輩子她妹妹比她過得好,她將會生不如死。

有一次兩人同時交成績單,父親看了一眼她80分的數學,一個耳光扇過來,罵她:

“你妹妹為什麼就能考好?”

她的大腦嗡的一聲,鼻血源源不斷地冒出來。

在拿紙巾擦拭鼻血地時候,她發現妹妹幸災樂禍地笑,她那一刻就覺得:她恨她到了極點。

她的焦慮嚴重到什麼程度呢,就是去打王者,如果發現她妹妹線上,就會鬆一口氣放心玩兩局。

但是如果妹妹下線了,她也會立刻選擇下線,埋頭去看書學習提升自己。

她們兩人從來不互動,但總是能從微博、抖音等蛛絲馬跡發現彼此視奸對方的事實。

我告訴她大可以不必這樣比較,但這是她的心魔,已然成為她的一部分。

她的種種表現,好像這個世界上她妹妹就是她最大的競爭對手。

我從沒見過那種紮紮實實地恨意,其實她是一個很溫和的人,對朋友也很好,可是她非常恨她的妹妹。

很多父母自己沒有處理好親友之間的關係,背地常說自己兄弟姐妹的壞話也就罷了,還要將上一代人之間的攀比,移植到下一代關係裡。

不斷挑唆姐妹之間的關係,導致雙方彼此仇視。

雖然當下很多人會說,已經長大了,還把什麼都推給原生家庭是一種懦弱者行為。

但是隻有經歷過的人才知道,這四個字背後代表了什麼。

它意味著你永遠不能和家人分享成功或失敗;

意味著你每次踏進所謂的溫暖港灣,都要將面具和假笑隨身攜帶;

意味著你萬念俱灰時無處可去,因為迎接你的將是至親的嘲諷。

網上有句話說,你與母親的關係,決定了你與世界的關係。

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我們最終都會活得有些像父母。

張愛玲在《小團圓》裡寫的有相通之處:“最終,你們走的可能都是同一條路,而她一早知道。

因為她是你的母親,你們多少都一樣。”

其實放大來說,你怎樣與父母相處,你就傾向於怎樣與社會相處。

這是很難擺脫的、耳濡目染的底層邏輯。

好在我們還有後半生來重建自我,首先是要打破。

要有脫離出走的勇氣。

在《原生家庭》這本書裡提到:掌控自己生活的關鍵在於,如果不能改變父母,那麼就自己做出改變。

你的幸福沒必要仰仗父母,即使他們一成不變,你也可以戰勝童年時期遭受的創傷,並擺脫他們對你成年後生活的控制。

很多人痛苦的根源是一邊痛恨父母過往的行為,一邊期待他們的道歉和改變,希望他們能好好愛自己。

但他們亦是自己原生家庭中的犧牲者,所以指望不上。

想要修復關係又失敗,所以更痛苦。

你想要改變潮水的方向,最終一無所獲。

解決的一個要點在於,首先要接受你的父母可能沒有那麼愛你。

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不要被當成工具人,也不要用無謂的羈絆束縛自己。

要承認,現如今這個世界上,不是每一個孩子,都是因為完美理智的愛才降生的。

其次是拋開親子關係這個光環,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來看,你的父母只是普通人,他們的愛也並不珍貴。

過去發生的已經是事實,無法改變,如果你一次次把自己的傷口撕開,你就會收穫一個永不癒合的傷口。

而現在,請把重點從“父母對你做過什麼”,轉移到“現在你還能為自己做些什麼去改變現狀”。

當做到這些以後,再去嘗試著跟過去的自己和解。

找一把空椅子,想象那上面坐著過去的你。

與它進行對話,說出它經歷的一切,現在你是時候要剝離它了。

或是找到正規的心理諮詢師,把過往的心結一一開啟。

看相關的心理書籍,寫日記,找朋友傾述……總有一個辦法,總有一天,你會發現自己慢慢走出了這種陰影,來到了陽光之下。

我知道,改變自己可能不容易,但很確定的是,一定比改變你的父母容易。

寫到這裡,文章要結束了。

而現在你接下來的人生,留給你自己來書寫。

封面 / 《海街日記》

插圖 / 微博、《坡道上的家》《都挺好》、《比海還深》

文 / 瑋瑋編輯部

你的家庭給你帶來過哪些傷害?

7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心情壞極了,想哭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