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經過前兩期的講解,現在終於要講真正的內容了,就是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

說起積極主動,馬上就有人問了,什麼是積極?什麼是主動?馬上又有人回答,積極就是主動,主動就是積極。難道真的這麼簡單嗎?

人性的本質是主動而非被動的 ,人類不僅能針對特定環境選擇迴應方式,更能主動創造有利環境。採取主動不等於膽大妄為,惹是生非或滋事挑釁,而是要讓人們充分認識到自己有責任創造條件。

回答這個問題前,我們先要看看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

平常人看問題,也是時下特別流行的社會觀點,就是以周圍人的意見、看法、思維定式來進行自我的認知。說通俗點,就是我們常常用別人的觀點來"看待自己、認定自己"。比如:你不守時;你真能吃;你總把東西弄亂;……等等等等。我們用這些零星評語認定自己,覺得自己天生真的就是這樣的。其實這無疑是在用哈哈鏡看自己。因為這些零星的評語是反映"下定語人"的想法和他的性格弱點,並不是真實的我們自己。出現以上問題,根源在於根據流行看法繪製的三張地圖在起作用。三張地圖也可以說是三種用來解釋人性的三種"決定論",有時單獨使用,有時混合使用。

基因決定論:認為壞脾氣是從先祖那裡遺傳而來的;心理決定論:認為人的本性是父母的言行決定的。比如你總是不敢在人面前出頭,每次犯錯都很內疚,那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童年的經歷是分不開的,因為你忘不了自己尚且稚嫩、柔弱和依賴他人時受到的心靈傷害,忘不了小時候因為表現欠佳而遭受到的懲罰、排斥和與人比較的感受。環境決定論:認為環境決定人的本性。比如周遭的人和事,例如老闆、配偶、子女或經濟狀況、國家政策等影響因素。

這三種論點都是在說,我們遇到什麼樣的條件左右,我們就用什麼樣的特定的方式迴應特定的刺激。比如,有人對我大聲吼叫,我也大聲吼叫回應他。

那麼這樣做是正確的嗎?它能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快樂和幸福嗎?是不是我們這期要講的積極主動的內涵?

答案顯然不是。

首先回答一下,什麼是積極主動?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為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的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責任感就是迴應的意思。就是我們面對刺激,做出怎樣的迴應。積極主動的人都有能力做出積極主動的迴應。因為從刺激到迴應之間,還有四種選擇的自由,不過經常被人給忘記了,或者沒有被意識到。四種選擇的自由就是:自我意識、想象力、良知、獨立意志。

簡單點說就是,當人遇到刺激時,不要急於迴應,應該遵照四種選擇,選擇迴應。這種能力不是說說就可以擁有的,這是需要透過艱苦的磨練意志才能掌握的。因為一般人遇到什麼樣的刺激,就當即迴應對方的同樣的迴應。這是常人的表現。但是經過艱苦的磨練意志後,你會發現,面對刺激,我們能夠慎重思考,能夠自由選擇應對方式,從而保護我們免遭傷害,或給我們創造有利於我們的環境。而消極被動的人則截然相反,他們感情用事,極易受到外界環境和條件作用的驅使。太多的人坐等命運的安排或貴人相助,但事實上,好的工作、好的環境都是靠自己爭取來的。

積極主動和消極被動兩者有著天壤之別,如果再加上人類的聰明才智,那個人境遇就會有相距更遠了。積極主動的人能夠實現前文中講到的產出與產能之間的平衡關係,而消極被動的人則會受制於人,人生髮展和機遇都會截然不同。

說了這麼多,那怎樣才算是積極主動?

人一般有一個關注圈,還有一個影響圈,關注圈內包含影響圈。關注圈內,有些事是可以掌控的,有些事是我們無法掌控的,我們可以掌控的就是影響圈。積極主動的人把自己80%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影響圈內,把20%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注圈內。一個人到底有多麼積極主動,就看他在這兩個圈子內放的時間和精力有多少。

積極主動的人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影響圈內,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時間長了,他的影響圈就會慢慢擴大、擴張和發展壯大,個人能力也就慢慢增強。相反,如果把主要的時間和精力放在關注圈內,緊緊盯住他人的弱點、外在環境以及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其結果就是自艾自憐、怨天尤人,還不斷給自己的消極行為和消極態度尋找各種理由,從而不斷產生消極能量,再加上忽視個人能力範圍內的事,就會使個人的影響範圍慢慢變小,人生的遭遇就會一天不如一天。

這裡面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如果某一個人的影響圈大於關注圈,說明這個人是自私而又消極,缺乏遠見和判斷力。積極主動的人也有關注圈,只是他們的關注圈大於影響圈,這樣他們才能更有效地發揮自己的影響力。

知道這些以後,我們怎樣才能知道一個人在關注圈還是在影響圈。從他的言談中就可以看出端倪。在關注圈內的人經常這樣說話:如果老闆不獨斷專行,我就努力工作……;如果小孩聽話,我就不打罵他……;如果我出身好,就……等等等等。這種語言帶有假設性,他們把外在環境視為問題癥結的想法就是問題,是自己給了外在環境控制自己的權力,這種"由外而內"的思維方式就是以外在環境改變作為自己改變的先決條件,是地地道道的由環境掌控自己的消極做法。而處在影響圈的人言談是體現個人的品德修養,他們經常這樣說:我可以……;我能夠……;我可以學習……等等等等。他們的做法是"由內而外"地改變,先做好自己,先改變自己的行為,讓自己變得充實更具有創造力,然後才去影響環境,改變環境。

積極主動的思維方式並非人人都能做到。因為讓他人和外界作為替罪羊要容易些。但是我們必須得對自己的人生負責,我們應該營造有利於自己的環境,而不是坐等好運或噩運的到來。在面對外在環境無法掌控時,我們至少要保持內心的平靜和愉悅的氛圍,對力不能及的事泰然處之;相反,對能夠掌控的、力所能及的事則必然是全力以赴。

今天講了七個習慣的第一個習慣—積極主動,後期將繼續講述其他習慣,請各位網友留意關注,或許你真的能夠從中找到改變命運之門的金鑰匙。

9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女人該怎麼對待婚姻之外的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