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聽到身邊有人說,我很喜歡讀書,也看了很多書,可是現在好像什麼也沒有記住,於是便開始懷疑自己:是我的記憶力不好嗎?是我年齡大了嗎?是我腦子太笨了嗎?
不可否認,這樣的懷疑,會讓我們產生一些消極的情緒,並且會對後面的閱讀也產生影響。
其實,我上面與其說的是別人,倒不如說的是我自己。是的,我在開始寫作之前,也曾經有這樣的問題和困惑。
她們是我努力的目標,我喜歡讀書,喜歡寫作,希望將來有一天,在讀書寫作這條路上,也能做到像她們一樣優秀。
於是我就去請教和研究她們的讀書方法,最後我發現,她們那些方法的核心卻是驚人的相似!
失敗有原因,成功有方法
正像《真心英雄》裡的那句歌詞一樣,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
我始終相信,凡事皆有法,找到了好方法就成功了一半。
別人能成功,是因為別人掌握了好方法,沒有掌握好方法的人,也自然會遠離成功。
對於讀書,如果只是一味的去讀,不講究方法,那也無疑是在書中裸奔。行走江湖,總得給自己準備點武器吧。只有手握尚方寶劍,心裡才更有底,是不是?
方法對了,事半功倍,方法錯了,一切白費。
首先,做思維導圖思維導圖就是將整本書的精華都集中到一張圖裡,以便在日後再看時,可以迅速抓住這本書的主要內容。
當我們開始讀一本書時,一定要先去看看這本書的序和目錄,序,可以讓我們瞭解這本書主要寫了什麼?目錄,則可以幫助我們瞭解整本書的結構。
思維導圖,可以在讀正文內容前製作,也可以在讀完整本書後再製作。
看完書的目錄後,如果你覺得結構清晰,那麼就可以讀完整本書後再做,如果看完目錄,覺得對整本書的結構還不是很清晰,那麼就可以在讀前先去做思維導圖,因為製作思維導圖的過程,就是梳理本書結構思路的過程,在後續的閱讀中也可以更好的理解。
推薦軟體:xmind軟體,幕布
其次,寫讀書筆記讀書時,那些感受深的案例,讓你耳目一新的理論和觀點,以及可以借鑑和學習的生動優美的表述,都可以將它們記錄下來。
關於怎麼做筆記,就不得不提我最近正在看的《快速閱讀術》這本書,它的作者是一年讀700多本書的日本作家印南敦史。
印南敦史在他的“呼吸式閱讀法”中,也分享了他做讀書筆記的方法。
“一行採集”法:僅摘取最具魅力的片段
在閱讀時,要隨時將觸動你心靈的文字記錄下來。記錄時,開頭標明頁碼,之後是文章內容。
但是,最好不要原封不動地抄寫整個段落,而是要儘量短小精悍,將內容控制在幾行之內即可。
“一行精華”法:採擷最精彩的一段
有時,我們讀書的樂趣,正是在與“那一行”文字的邂逅瞬間。我們要從“一行採集”的摘錄內容裡,挑選出“最精華的一行”,僅此一行,並做出標記,這就是“一行精華”。
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使我們在閱讀時,能夠始終保持探索“最有價值的一行”的意識,以此來消減閱讀時的負面情緒,使整個閱讀過程就好像是一場探險,使閱讀成為一件有趣的事。
我們在做摘抄時,可能當時會記得自己為什麼對這句話心動,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慢慢就會忘記當時心動的原因,這樣一來,之前的摘抄也就沒有意義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就有必要把當時產生共鳴心動的原因也一起記錄下來。以後只需看一眼,就可以回憶起當初閱讀時的心情。
關於寫筆記的方式,印南敦史建議手寫,他認為手寫的過程,可以更仔細的品味摘抄的文字,同時,也正因為手寫比較麻煩,也才會促使你更嚴格地篩選真正想摘錄的內容。
當然,如果你想把它記錄在電腦或手機裡,做成電子版也是可以的。其實沒有明確說哪種方式更好,只看自己習慣和喜好。
印南敦史提出的讀書方法,之所以叫“呼吸閱讀法”,就是因為,讀書這件事,其實和我們的呼吸是一樣的,如果我們長時間只是吸氣,或只是呼氣,那必然會感到憋悶難受,只有一呼一吸,兩者相輔相成,才成就了呼吸的節奏。
讀書就像吸氣,輸出和分享就像呼氣,只有二者同時存在時,才能完成真正的讀書。
寫在最後:
俗話說“成功的人是跟別人學習經驗,失敗的人只跟自己學習經驗。”
還想說點兒:
其實,不只是讀書這件事,包括我們工作和生活中的任何事,一旦你覺得哪裡不對勁兒或出了問題時,都要去想想,是不是你用的方法不對,然後再看看那些優秀的人都是怎麼做的,之後調整自己的方法。
相信在以後的時間裡,你便很快會遇到那個更好的自己!
#笑薇書評寫作##讀書##閱讀的溫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