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禁問自己:“喪”是什麼?詞條上說“喪”指一些90、00後的年輕人在現實生活中因為生活、學習、事業、情感等的不順,在網路上、生活中表達或表現出自己的沮喪,因此“喪文化”在年輕人中廣泛傳播。我看了一下“喪文化”的表現形式,我心咯噔一下,“葛優躺”、“漫無目的的頹廢”、“什麼都不想做”、“對什麼都提不起興趣”…不看不知道,一看小丑竟然是我自己,我簡直就是“喪”本“喪”。
可是,“喪”真的不好嗎?
我的答案是否定的。新上映的電影【中國飛俠】中,外賣小哥(許君聰飾)在送外賣的過程中遇到快要一個墜樓的小男孩,毅然決然的衝上去救下這名小男孩,之後不顧滿是鮮血的手,要急匆匆的去送外賣,記者說“麻煩你配合一下我們工作”,他繃不住了,怒吼道:“誰配合我,我要丟工作了”。他為了救治有心臟病的女兒,不得不拼命的工作,即使這樣他做的還是遠遠不夠。他頂著生活的壓力,頂著妻子對他的責罵,頂著對自己女兒的心疼,頂著自己內心的正義…百感交集。成年人的崩潰往往就在一瞬間,平時他們穿著厚厚的鎧甲,帶著各色各樣的面具,利用自己的渾身解數來對付生活這個“big boss”,可最終結果是自己總被這個“big boss”打的遍體鱗傷。
“成年人的世界是一汪苦海,你我都身在其中,悲歡皆須自渡。人到了一定歲數,所有的委屈都只能往自己的肚子中咽”,越是難熬的時刻,越得靠自己渡過,其他人根本愛莫能助。生活中總有太多太多的辛酸和不易——公交車上邊哭邊吃蛋糕的男孩;快遞小哥被冤枉在派出所大哭;大雨中艱難騎行的外賣小哥;高速收費員被罵哭仍堅持在崗……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因為肩擔重任,不敢有一絲絲鬆懈嘛
“喪”真的不好嗎?我不禁再次提問。我不能代表全部人的觀點,最起碼我個人認為“喪”不是不好的。生活不易,每個人都是負重前行。你有沒有每月賺錢每月光的時刻呢?你有沒有超前消費透支HB的時刻呢?你有沒有加班加到崩潰的時刻呢?你有沒有面對親朋好友父母詢問近況,而你只能笑著用“我沒事”“我很好”三個字來答覆他們的時刻呢?……
這種情況有很多很多,生活的壓力不僅僅是金錢上的重負,更多的是情感上矛盾—追求理想的過程中父母的不理解;情侶之間一屋兩人三餐四季的浪漫生活;朋友之間收入增加,職位晉升的優秀工作……這一切的一切對你都是一種無形的壓力,就像是一個氣球,一直吹一直吹一直吹,終於,砰,留下的只是滿地的碎屑。
而我們面對這種種的壓力,我們難道還要用“我可以”;“我能行”;“有壓力才有動力”來給自己喂碗雞湯嗎?當然不,你仔細看看周圍的年輕人,哪個不是嘴上說著“我不想工作”;“我只想做一條有夢想的鹹魚”,而現實中加班加到飛起,可以為了談客戶做方案徹夜未眠,連著熬夜好幾天直至專案結束…你要懂得,他們只是口嗨而已,他們的努力程度遠遠超出我們的想象,甚至令我們驚歎,令我們折服。“喪”只是他們對生活苦悶的一種溫和反抗,年輕人總是一邊“喪”,一邊帶著正能量重新上路。
所以“喪”到底好不好,我認為表面該“喪”就“喪”,表面“喪”並不影響我們內心滿滿的正能量,只要我們聆聽自己內心的聲音,努力朝著自己目標努力前行,終會讓自己看到希望的萌芽,走到自己心目中的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