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判斷與選擇方面,感性思維更佔優勢,一定要善於捕捉潛意識為你推送的重要資訊
理性是意識,而感性是潛意識,往往潛意識發出的資訊才是你最想要最合適的
臺灣洪蘭教授在一場TED演講中說過這樣一個經歷
20世紀70年代,洪蘭教授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讀書,一個年輕的助教在銀行取錢時被搶劫了,由於太緊張了,他沒記住搶劫者的樣子致使報警無果。
但此後這位助教開始莫名地討厭起自己的一個研究生,那個研究生長得胖胖的,頭髮到肩膀,喜歡穿破洞牛仔褲.....而她自己的解釋是因為那個研究生喜歡吃漢堡加洋蔥,身上臭臭的,所以討厭他。
後來警察抓到幾個搶劫犯,叫他去指認。她一眼就認出了罪犯——那個罪犯長得胖胖的,頭髮披肩,穿著破洞牛仔褲....
洪蘭教授表示,其實助教的潛意識裡記住了罪犯的樣子,併發出了資訊——讓她討厭與罪犯樣子相似的研究生。但這些資訊並沒有進入意識裡,所以理性意識根本不知道怎麼回事,只好做了另一通解釋。
想不到我們潛意識裡的感性部分這麼厲害吧
然而我們在日常生活學習中,常常忽略了感性的力量。
而常被灌輸一種遇事要迎難而上,要用理性思考利弊取捨的思維模式
誠然,思考肯定是沒錯的,但大多數時候我們都是被動的思考
這樣的思考往往不得章法
比如,我們常說,讀了很多書還是過不好這一生
也許讀書的時候我們也思考了,道理我們都懂了很多
但道理懂了,做不到那就是沒用的思考
為什麼我們做不到?
因為這也許並不是我們想要的
或是這件事超出了我們的舒適區越到了困難區
興趣才是引發我們思考的內在驅動力
我們的大腦天性喜歡舒適感
超出舒適區的思考對它來說就是耗費能量的事情,它總習慣趨易避難
所以我們就要用感性的力量促使自己去主動思考
既然感性的力量這麼強,那我麼在成長學習要怎麼去利用它呢?
頂級的學習方法是“憑感覺”
學習專家李小鵬也在書中提到過類似的方法。他的讀中學的侄女趙璐向他請教學習的秘訣時
他只說了三個字:憑感覺。趙璐一臉懵
李小鵬解釋道:“不管你現在什麼水平,憑感覺這一招都是最管用的
那些一眼就看出答案的題目,不用理它;
一眼看過去就頭痛,不知道在說些什麼的題目,也不用理他
只有那種大致能看出點思路,又要動點腦筋的題目,一定要多做。
這個中間地帶就是你能進步最快的地方。”
看出裡面的道道了嗎?
“憑感覺”的感性思維能幫我們感知到真正適合自己且需要的東西
讓我們始終處於舒適區邊緣地帶
既不會完全停留在舒適區而感到無所事事,也不會完全進入困難區而感到恐懼逃避
讀一本書時也是一樣的,如果我們單純利用理性
就會在看完整本書後,花大量時間去梳理框架、思路,以此表明自己讀懂了
而正確的方法應該是
在讀完書後,回過頭去想想,整本書給你留下印象最深刻,最能觸動你的點在哪裡
找到它、抓住它,把這個點研究透了
儘量去關聯,去實踐,其他的知識點可以先放一邊
這樣讀書收穫會更大,也不會產生焦慮
就比如,我讀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
裡面最觸動我的就是“目的論”這一章節,讀的時候還反覆讀了好幾遍(感性選擇)
我就會把關鍵資訊摘抄下來,聯絡全文,去思考我以前做事的思維方法
思考自己要怎麼去改變,接下來行動,做事的時候就會有意識的去用目的論,而不是用原因論為自己找藉口(理性思考)
寫在最後
其實我們在生活中,有很多靈光乍現的時刻,我們要有意識地去捕捉他們
1.那些最觸動自己的點,讓你眼前一亮的事物
2.平時你腦子裡總是浮現的東西,也是你最放不下的事物
3.無意識的第一反應,這是你潛意識給你最真實的反應
4.日思夜想,夢境也是你內心的反映
這些都是你去捕捉感性力量的時刻,小事用腦,大事用心
用心去感受什麼事讓自己最觸動,而不是用腦子去思考什麼最有利
當你找不到人生目標的時候,不妨也用用這個方法
多問問自己,你在做什麼的時候最讓自己感動?
如果明天就要死了,今天你想做什麼?
你一定會找到那麼一個點,讓你魂夢繫之。
學習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我們也不能一蹴而就,但在合適的區域內,我們仍舊可以體驗到輕鬆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