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沒有發現,我們每年立的flag,都大同小異:
暴富、變瘦、早睡早起……
更扎心的事實是——每年都沒有100%完成。
我們經常把新年作為改變的起點,
但精心制定的計劃,卻常常像上一年一樣“無限延遲”。
未完成的計劃,反而帶來了負擔,拖累了我們的進步;也成了很多人,將自律變成了自虐的原因。
我在上學那會,也是個計劃控。
但是很多計劃,往往堅持不了一個月,就不得不放棄了。
每天都會有計劃之外的事情出現,比如突然的課後作業,突然的社交活動。
導致的結果就是,今天沒完成的事情,只能堆到明天去做,而且越積越多。
我在反思過程中,逐漸明白:
生活不能缺少目標,但計劃之外,總會有意外。
今天分享的這篇文章,就是想來提醒大家,不要沉迷於立很長遠的flag;
而是嘗試把目標完成的時間單位,變成天數,在實現更長遠目標之前,得先把今天的蛋糕吃完。
能夠過好每一天,而不沉浸於制定計劃的興奮感,能讓我們走得更遠、擁有更多。
01.
計劃難以完成,
是因為我們寫的是「夢想清單」
今年,我決定放棄制定年度計劃,只給自己定幾個小目標。
比如:
堅持早睡早起,堅持每天鍛鍊半小時,堅持每週閱讀一本書並寫一篇書評。
比起那些看起來宏大的目標,現在的我,更熱愛這些小習慣。
如同儀式感一般,它能喚醒我們對內心的尊重,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並不是說年度計劃沒用,而是一年多的實踐證明,自己還沒有能力駕馭年度計劃。
我看到,有不少朋友的年度計劃,只是一張「夢想清單」。
上面只有一個個看起來很美好的目標,卻沒有落實的方案。
“我2021年的目標,就是搞定2020年那些原定於2019年完成的安排,
不為別的,只為兌現我2018年時,要完成的2017年年度計劃的諾言。”
不是理想很美滿,現實很骨感;
只是一開始我們寫下的,就稱不上年度清單,更貼切的說法叫做——夢想清單。
甚至你的夢想清單都是別人的:
看別人跑步你也跑,看別人計劃旅遊你加入清單,最終你的“計劃清單”,只是一個羅列了他人夢想的組裝品。
沒有認真思考,未能落實到實踐的計劃清單,就像停在別人家車庫裡的跑車,儲藏室裡被人遺忘的漫畫全集,對我們的生活來說毫無意義。
但比它更重要,導致我們計劃不能落實的更重要的原因,
是我們統籌規劃的能力不夠,尚不足以去制定年度計劃,甚至月計劃都難。
02.
計劃無法實現,
是因為我們忘了它們的存在
2020年的計劃自己只完成了一半,年底回顧時我才驚訝地發現。
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
很多計劃並不難,只是我們忘了它們的存在。
所以之前,我信誓旦旦地打算做一本全家福的相簿,結果這件很簡單的小事,卻一拖就是一年。
早在1885年,德國心理學家艾賓浩斯提出的遺忘曲線,就解開了人類大腦對新事物遺忘的規律。
他發現,人類的遺忘會在記憶之後立即開始。最初遺忘速度很快,僅20分鐘,記憶量就只剩下58%,2天后只剩下28%。之後遺忘速度逐漸放緩,大約1個月後,記憶量只剩下21%。
03.
從日計劃開始,
我這裡有3個超好用建議
飯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解決焦慮最好的方法就是行動。
古典老師在《拆掉思維裡的牆》裡,描述了一群人,他們被統稱為“開始愛好者”。
他們很會制定計劃,享受做計劃時帶來的興奮感,但僅僅停留在制定計劃,不願意開始。
這便是我放棄年度計劃的第二個原因。
因為自己缺乏駕馭年度計劃的能力,執行過程中一遇到問題便想要調整計劃,最終淪為一個“開始愛好者”。
很喜歡劉瑜說的一句話:沒有無聊的人生,只有無聊的人生態度。
我們總是沉迷於做計劃,卻忘了執行才是關鍵。
當然,我們也不能因噎廢食。
不制定年度計劃,就放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不代表我們就沒有大的目標。
制定了年度計劃也無需丟棄,只是別忘了時刻回顧——
把它們拆分成一個個小目標,落實到你的月計劃、周計劃、日計劃當中。
所以,我們該如何進行日計劃呢?建議大家分三步走。
第一步:羅列出所有的待辦事項。
我的睡眠質量不是很好,每晚睡前總是不自覺地規劃起第二天的任務。
事情少還好,事情一多就更睡不著了,生怕第二天遺漏。
所以買了一個錄音筆放在床頭,想到什麼就說出來,把大腦清空,把壓力及時釋放出去。
只是即使時間再充裕,我也絕對不會在頭天晚上,詳細制定第二天的計劃。
這是因為每天早晨做計劃,可以根據當天的身體狀況作出及時調整——
覺得狀態不錯就根據昨晚的待辦事項多佈置幾項,狀態不好就少佈置幾個。
第二步:為待辦事項賦予時間段。
人性使然,當一項任務沒有明確截止時間,人們便會習慣性地拖延。
原本2小時就可以完成的工作,或許要浪費一整天才能完成。
很多人計劃完不成,就是因為少走了一步,只停留在待辦事項的羅列上。
為待辦事項賦予時間段,就類似我們上學時期的課程表一樣——
詳細規定出每項任務的起止時間,人為創造deadline,從而降低拖延的頻率。
提醒一點,雖然每一天都是24小時,但我們的精力卻在不停波動,每個人也有著屬於自己的生物鐘。
拿我來說,我發現自己下午多會處在遊離的狀態,靜不下心,每天效率最高的時間段是午飯前的三小時。
所以,我便會把一些重要的工作放在這個時間段完成,下午的時候就處理一些瑣事。
具體時間安排,大家根據自己生物鐘調整即可。
第三步:勇於創造休息時間。
時間管理可以有效幫助我們提高效率,但並不是為了把我們打造成一個工作的機器。
我見過太多朋友發給我的日計劃,從早到晚全都是任務,沒有一絲休息的空間。
建議大家每天留出2個小時的空白時間——
一方面,是為了降低“被人打擾”導致節奏混亂引起的焦慮;
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提高行動的動力,當你知道自己完成每日任務後,就可以獲得一段時間的休息時,對任務的牴觸情緒自然就會大大降低了。
04.
寫在最後
不知道什麼時候,我開始喜歡在書桌旁放一本臺歷,在每一個重要的日子上畫個圈,做一個簡單標註。
這樣一眼望過去便知道每個月重點在哪裡,做到有的放矢,遊刃有餘。
改變,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少一點焦慮,只要今天能比昨天有所改善,就是進步。
所有的偉大,都源於一個勇敢的開始。
堅持,從一本臺歷開始,把每一天重要的事情,在臺歷上圈出來,備註好,然後做好相應的每日安排。
一點一點開始,不要著急,有目標的生活,才能過得井然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