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幫助人是一本萬利的事
讓孩子參加公益活動,去幫助別人,受益最大的反而是孩子,因為這能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孩子誤入歧途。
而誤入歧途的人往往也願意去幫助別人,只不過提供幫助的出發點,卻有不同。
《罪與罰》裡,主人公羅佳,受盡了社會的壓迫,決定代表正義,殺掉給自己放高利貸的老太婆,在除惡的同時,也能解除家庭的經濟危機。然而,當它殺人搶錢後,這樣的做法,並沒給他帶來行俠仗義的快感,反而陷入巨大的痛苦和內疚中,他把搶來的錢藏在了大石頭下,不敢去花它。
為了緩解這種內疚感,他把媽媽給他寄來的生活費,全部送給了不相識的女主索尼亞一家,幫助他們操辦女主父親的葬禮。
這裡面,羅佳去幫助人 ,是出於他深深的內疚。
除了內疚,其它的消極心理一樣會讓我們更願意去幫助別人。比如你因為考慮沒考好,正悶悶不樂,看見需要幫助的人,更願意幫忙。比如在看完了一部悲傷的電影后,在回家那個車不怎麼多的小路口,你也願意等一等紅綠燈,願意幫扶一下過馬路的老人。
而和悲傷相反的情緒高興,同樣會讓人更願意去幫助別人,網上有一個問題:沒有了生活費是一個什麼樣的體驗,有位網友答的很深刻:對父母的關心變多了。
除了這些情緒上的影響,社會影響也會讓我們去幫助人。
學習雷鋒在我們從小到大的品德教育裡,可是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讓我們建立起了幫助別人是一種責任的信念。讓我們知道撿了錢包要交給警察叔叔,同學有困難要去幫助他。同時在受到了別人的幫助後,會知道感恩,會去幫助其它他人,或是在日後報恩幫助過自己的人,給予他們幫助。
2
不管心情好壞,還是建立起的社會責任感,都讓我們樂於幫助人。雖然採取行動時的狀態不一樣,但幫助行為本身的目的差不多。
大多的情況下,幫助人,都是想從這個行為中得到回報。
做了錯事的人,想要透過幫助別人來平復心情。高興的人透過幫助別人,來錦上添花。這些幫助都帶有一定的功利性。
而企業做出的幫助行為這種功利性就更強了,或者可以說是一種商業手段。
企業捐款更大的目的是做宣傳和推廣,建立品牌形象,做了好事,得了口碑,又樹立了企業形象,一舉三得。或者有些企業的捐款,還可能是一種避稅操作。據說巴菲特就是捐款避稅的高手,因為在美國捐款是沒有稅的,利用這一條巴菲特能很好的給自己避稅。但這也是他被人詬病的一點。
不僅企業,個人的捐款本也是會經過計算的。有的時候,捐款時,會得到一個小禮物,或一個紀念品,你就會捐得多一點。還有的時候,捐款活動設定了幾個檔次,各檔次對應不同的稱號,比如捐100塊的叫好人,捐500的叫極品好人,捐1000的就是絕世好人。在捐款時大家會按照這幾個等級來捐款,很少有捐超過這些整數的錢,捐400了必定會再捐一100,把自己弄成極品。
這樣看來,好像幫助人,也不過就是一項對成本和收益的計算分析。不過是一場功利的遊戲。
既然這樣,幫助別人是不是太虛偽,太假,幫助人是否還有意義,還重不重要。答案是,當然重要,畢竟是利用了人類社會運作的本質:交換,這樣符合人性本質的方式,才是幫助社會運轉的最好的方式。
3
而且我發現幫助人,還有一個隱藏BUFF。就是在幫助人的時候,會對自己產生的積極作用,形成積極向上,陽光開朗的品質。
美國那些殘暴冷血的囚犯,不僅在監獄裡會惹事,而且一旦刑滿釋放,迴歸社會後,再次獲罪的機率也非常的高,教化這群人成了監獄方一個非常頭痛的問題。後來監獄採用了一項非常規的手段,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讓再範率降至了20%,比全國平均的78%,低了很多。
這個非常措施就是,讓犯人們去培訓流浪狗。本來這些流浪狗極不容易被馴服,因為它們並不相信人類。於是監獄方就讓犯人們成天和狗呆在一起,每天要負責帶狗狗出去散步,到指定地點大不便。
經過幾周到幾個月不等的時間,這些狗狗就開始重新相信人類,能和人類好好相處了。也就能找到願意寄養它們的家庭了,也算是有了歸宿。
整個過程裡,狗和犯人產生了感情,變得溫和,也不再有攻擊性,而犯人們在這個過程中也變更平和,耐心,並在這個過程中感受到了愛,從而大大的降低的暴力傾向。
透過幫助這些流浪狗找到家,在訓化的過程中同時也對自身產生了積極作用,幫助人,做好事其實也是一樣的效果。
做了好事的人,更願意再做好事,參加社會活動的孩子,在這個過程中,會讓他們感受到社會和人性的積極面,從而養成良好的品格,讓他們在成長的道路上,遇到困難不會那麼迷惑。而早戀、抽菸,輟學這樣的事情也會更少地發生在他們身上。
所以聰明人都要明白,幫助自己最好的方法,就是去幫助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