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們都在講獨立

你真的知道獨立是什麼嗎?

最新資料顯示,我們這一代女性最追求的狀態是:獨立。

瓶蓋我們自己擰,重物我們自己提;自己能夠做的事兒,絕對不麻煩其他人。

誠然,我們都渴望自己在婚姻感情上,在職場上,在自我需求上都足夠獨立,可以不依靠任何人,就能活得足夠精彩。

追求獨立無可厚非,但我發現,很多人太過於追求“獨立”,以至於陷入一個超負荷的模式裡。

一直以來,我很獨立,什麼事都靠自己。雖然出身貧寒,但事業還算成功,如今在一家上市公司做女高管,萬事親力親為,很得老闆賞識;在家裡,我也盡力做好妻子好媽媽的角色,老公的衣食住行和對外社交,孩子的吃喝拉撒和學習教育,大大小小我都儘量不落下;大家都覺得我很優秀,可只有我自己知道,我真的好累,連喘口氣的時間都沒有……

獨立,難道真的意味著“凡事都要自己來嗎?”

前幾天,薇婭在一次採訪中就談到了這個話題。

薇婭很多人都知道,典型的獨立女性——電商主播一姐,吸金能力當仁不讓,僅是去年雙11,她的直播間累計觀看量1.62億人次,累計成交總額53.2億,比當年國慶期全國電影票房總數還多十幾億。

可就是這樣一位優秀的獨立女性,對於獨立給出了自己中正的見解:

“獨立不是什麼事都要自己做,獨立更是一種心理狀態”。

真正的獨立,從來不是追求外在的獨立狀態,而是一個人內心的人格獨立程度。

為什麼你什麼事都想自己來?

我們身邊不乏一些“過度追求外在獨立”的人:

同事小葉,獨來獨往,很少接受別人的幫助,總是是一個人吃飯,一個人坐地鐵,一個人拎著大包小包搬家;

朋友Linda,每次和男朋友分手,都是因為自己太能幹了,什麼都自己來,對方感覺不到她的依賴和愛;

表姐阿兜,典型的操心命,丈夫孩子平時幫忙都不讓插手,總覺得自己來最舒服,每天腰痠背痛還是不想別人插手……

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總想著靠自己,學不會讓自己更舒服輕鬆一點呢?

甚至比起“麻煩”別人,他們覺得自己做,會讓他內心更舒服。

其實這也對應了心理學上的一個觀點——【假性獨立】

人格不夠獨立的人,會對自己的邊界被侵犯過度地敏感,而表現出一種反向形成過度獨立。

究其背後原因,可能與兩點有關:

其一,它可能喚起了早年與父母互動的模式

一個來訪者曾說:

從小到大,都很羨慕別人的父母,不管是上大學還是出國,我的父母從來沒有接送過我,一直都是我自己一個人拖著行李風裡來雨裡去。我嘗試過向他們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渴望,可是他們卻認為我太脆弱了,要學會靠自己。

兒時的我們對父母發出了愛的呼喚,卻沒有得到他們愛的迴應,在憤怒、等待、失望……

長期的無迴應後,我們在潛意識也許學會一種關係模式:如果依靠別人,那麼就有可能重複童年早起被父母拒絕的創傷經歷。

於是,為了避免這種痛苦,我們乾脆學會了不依賴。畢竟,沒有依賴,就沒有傷害。

其二,它可能喚起了儲存在內心深處的羞恥感

有個網友曾分享過她的一段經歷:

我懷孕時,老公開始欣喜雀躍,對我小心呵護,但不到三個月時間,他又把我丟在一邊,偶爾因為不方便向他尋求幫助時,他就會表現得十分冷漠:“哪個女人不懷孕,就你事多。”次數多了,我就不願意說了,而讓自己的獨立性加強,除了生的那天,沒找他幫忙過……

其實,一個內心儲存著很多“被愛”體驗的女人,也許不會妥協於丈夫的那句話,還是會繼續提出自己的需要和請求。

但像這位網友般“再也不找他幫忙”,可能是被丈夫拒絕激活了她早年內化的羞恥感。

當一個人有過太多不被看見,不被迴應,甚至被拒絕的體驗,她的內心深處就會留存了一份深深的羞恥感,下意識覺得自己“不應該”“不值得被愛、被幫助”“會麻煩別人”……

這種羞恥感,會讓一個人覺得求助是丟人的,於是下意識切斷和別人的連結。

真正的獨立,是雙向獨立

曾奇峰老師認為:

真正的獨立健康的人格,是無可無不可的狀態。

你這樣也可以,那樣也可以,都不足以攻擊到我的人格邊界和我的獨立性,因為我的人格足夠強大。

那麼回到開頭,真正的獨立是什麼?

其實,真正的獨立是由心開始,並且承擔和付出是並行發生,自覺舒適自在的,因為正如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所說,“獨立永遠不是絕對的,而是與環境相互依賴的”。

說到底,我們沒有一個人可以完全地獨立於他人、獨立於環境地生活,我們也沒有必要活成一座孤島。

只有內心獨立,人格獨立,一切才能達到真正自由和強大的狀態,那麼我們由應該如何從過往出發,去重新看到並且整合這份需求呢?

一、去接納自己渴望被愛的需求

“被迫”的獨立,並不代表真的獨立。

我們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擁有一個柔軟的心房,等待著被一個人疼愛,就像亦舒說的,“我一生渴望被人收藏好,妥善安放,細心儲存,免我驚,免我苦,免我四下流離,免我無枝可依……”

為何不能接納它?你值得被好好看見,值得被好好對待。

而這份接納,也卻讓你免於渴望卻不敢要的內耗,讓你跟自己生命中早年的需求重新連結,讓你重新和這個世界的資源連結。

二、去加深對自己成年人身份的認同

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依賴別人,害怕被別人拒絕,是因為我們是以早年的關係模式,早年的情緒體驗出發的。

這種感覺,就像是一個寓言故事中,從小被鋼絲捆在樹樁上的小象,它也許掙扎過很多次,但是都掙扎不掉束縛,最後也就放棄了。

同理,當我們是一個孩子,或嬰兒時,如果我們發出一個需求,養育者(通常是母親)沒有及時迴應,甚至拒絕時,那幾乎是一個晴天霹靂了。何止是傷痛,羞恥,簡直要活不下去。

但是,當我們如那頭小象一樣,長為一個成年人,鐵絲還能捆住我們嗎?

成年人的依賴和嬰兒的依賴不一樣。成人的我們清楚地知道,自己不依賴任何人就可以活下去。所以,不必害怕發出請求,或者是被拒絕。

我們關鍵要做的,是穿越早年那根鐵絲帶給我們的束縛,穿越羞恥和恐懼,重獲自由。

三、去練習主動地和他人互動

當你的內心做好充分的準備後,去真當真槍地練習就很重要了。

主動地和他人互動:可以是主動地向對方提出一個請求,然後接住對方的同意或者是拒絕。同時,在他人向自己提要求時,也能根據內心的需求彈性地迴應。

可以先從小事開始:請你的同事幫忙帶個外賣,扭個礦泉水瓶蓋……當你慢慢適應後,再逐漸升級,請丈夫週末帶一天孩子給你放個假,或者是主動地向領導提出增長薪水。到後面,你甚至可以增加說服和談判技能,讓別人來滿足你的需求。

我一直很喜歡全球最有影響力女性之一,Facebook營運長桑德伯格在書《向前一步》裡說的一句話,“社會財富從來不是被分配的,而是需要人們去主動獲取。”

同理,滿足我們自身的需要,也需要我們向前一步。既要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昇華自己的攻擊性,釋放自己的能力,同時,我們也要向環境和他人主動發出請求,獲得幫助,整合資源。

畢竟,沒有哪座孤島是真的快樂,獨立女性,真的不意味著你要什麼都靠自己!

策劃 | 阿葭西

編輯 | 徐慕

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小世界|熱鬧都是別人的,與自己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