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20日 星期三 晴(自由書寫)
一碗粥的距離,當是親密關係的合適距離。
我們常常強調親密關係,鼓勵親密關係,形容好的關係叫親密無間,如膠似漆。若果是如此,這彼此間豈能容得下一碗粥?恐怕連一根針線也難容。
人與人之間,物與物之間,人與物之間,一碗粥的距離有必要嗎?
當然!
我的回答不假思索。
距離太遠,顯得疏離,且難免孤寂空落,故有“遠親不如近鄰”。
距離太近,顯得膩歪,又失了隱私獨立,故有“距離產生美”。
這關係之間,距離多遠多近合適?這個度難把握,一碗粥的距離許就是衡量的標準。
有人說中國人尤其缺乏界限感。我們總認為無邊界才叫親切啊,無距離才叫感情深啊。
說得固然有道理。
但是關係之間保持適度的距離,才能長長久久。
一碗粥的距離,也是一筷子的距離。就像農民種莊稼。我記得小時候跟父母下田地,甭管玉米苗還是穀子苗,都得人工彎腰給拔一拔除一除,棄小保大。苗株之間保持一筷子的距離,這樣能保證讓每株小苗都能接受充分的光照,有足夠的獨立成長空間。我觀察過有兩株小苗挨在一起的,由於長得都差不多大小,當時不捨得拔掉任意一棵,可待其長大後,其中會有一株小些,甚至不結果實。家裡種麥子、油菜等農作物也一樣,若是播撒種子過於密集,收成往往不會大好,因為距離太近,他們都沒有足夠的空間生長。
植物如此。
動物世界裡大到老虎獅子小到螞蟻鳥雀都有自己的領地意識。
人與人之間相處,何嘗不是如此?
尤其是我們易受親緣情感影響,關係過於緊密地捆綁在一起,沒有彼此獨立的空間,甚至自由呼吸都受干擾。
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悲劇——
父母干涉子女生活到代勞或子女過度依賴父母到啃老。
夫妻伴侶之間往往因為親暱沒有各自的時間和空間,導致關係窒息導致由親密到冷戰到逃離。
朋友之間,沒有保持適度距離。親疏無度,觸碰底線,終成陌路,甚至仇敵。
我們由於情感上的喜惡,自己不能做到與人或物保持適度距離。多是任憑秉性“惡則遠,親則暱”,久了,又適得其反,親則不親。
兒時,我和妹妹的關係一直不大好,我出去玩,喜歡和堂妹一起,也不願帶妹妹。記得當時家裡住房緊張,我和小兩歲的妹妹擠在一張床上,一人睡一頭,共一條被子,我就不能容忍她挨著我,否則就暴力。後來我們小學、高中又都在一個學校,我不想讓她知道我過多的事情,所以故意冷淡她,就為了拉開彼此距離。
直到各自上了不同的大學,關係才緩和,她這才稱呼我“姐”,而不直呼我名。
現在,結婚安家,我們的房子一牆之隔在不同的小區,相近不遠卻又保持著一定距離,我們果然相處和睦了許多。
所以,我畢業後在鄭州工作,無論是合租房子還是結婚買房子,寧可省吃儉用,也一定要大房子,有獨立的起居室。
總結回顧這難過的經歷,都是因為界限感不夠造成的。我內心裡對距離感有強烈的渴望,似乎不保持距離就感覺不安全似的。
這一碗粥的距離又讓我想起小孩子對待寵物,由於喜歡而過度玩弄,反而害慘了小動物。喜愛植物的人,把自然花草搬回自己家中,過度澆水施肥,反而害了它們,溫室裡難保花草鮮活。
適度的關係,是一碗粥的距離,喜歡就遠觀,欣賞卻不可褻玩。
人與人之間,亦是如此。
尤其是親人之間“情不自禁”需要一碗粥來提醒和約束。
在我們身邊不乏“媽寶男”“成年巨嬰”,這很難說不是被無距離的寵愛溺壞了。
在我的身邊也有相當不少的大齡剩女或被催婚被離婚的。也多與父母把持不了一碗粥的距離,關心過度脫不了干係。
一碗粥的距離是為人處事中的智慧。
遠親近疏就是這個道理。
對於情感距離遠的,態度上親和,可以拉近關係。君不見我們常常見了陌生人,也稱呼其“爺爺奶奶”“叔叔阿姨”“哥哥姐姐”“弟弟妹妹”嗎?如此,可以讓人感覺很親切。
對於情緣血親關係近的則要保持距離,“眼不見心不亂”。距離太近,看不全對方的魅力與珍貴,只會放大其缺點和不足。長此以往,彼此怨懟。得不償失,不划算。
懂得這些,便會有意識調整這個關係親疏遠近尺度。保持一碗粥的距離,剛剛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