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判斷是非對錯的關鍵在於前提條件是什麼樣的。

換句話說,世間沒有萬能的公式,萬能的道理,因為世間萬物不是一成不變而且宇宙是無限大的,任何一個道理只有在一定條件下才會合理,如果超出這個條件範圍很可能就變的無理。

就比如說好人,什麼是好人,一個人為了養家餬口去賺錢可以說是好人,但是如果是偷別人的錢養家餬口,對這個家庭來說算是好人,但是破壞了別人的家庭也就是壞人,之所以說對這個家庭來說算是好人,因為偷來的東西給家用,如果事發就會被人指指點點,反而是因為一些小的好處帶來了更大的壞處。

所以說,判斷是非對錯的前提是有一個條件範圍,然後去應用符合這個條件的道理,如果條件範圍和道理範圍不相等,也就很難說是非對錯。

這就像上學的時候老師經常告訴學生,做題之前先看清題,如果題都沒弄清楚弄明白,寫再多的道理也是答非所問或者直接就是答錯。

生活中沒有是非、不分對錯、甚至是蠻不講理的人往往就是要麼事情超出了這個人的認知範圍,要麼是空講道理不看場合環境,或許答案並沒有對錯,只是條件和答案不匹配。

這就是為什麼一直在說“不要對不瞭解的事情輕易下結論“,因為這就像答題沒看清楚題幹,所做的答案也就很難是對的。

偉人曾經說過”盡信書不如無書“,因為書上寫的甚至是別人說的東西很可能是滯後的, 如果只是一味的信書上寫的,也就容易理論脫離實際,讀再多的書也只是個書呆子。

看到這估計有人就會以為讀書沒用,這就是沒有結合實際,也沒有想一想前提條件是什麼。

盡信書不如無書的目的是告訴人要理論結合實際,而理論需要從書上去看,從別人說的話裡去聽。

而且從”盡信書不如無書“這句話裡也應該能看出來,說的是”不如“無書,而不是絕對的就不讀書。

也就是說讀書是必要的,因為人需要提前儲備一些關於是非對錯的理論知識,但是這些道理在實際應用中不一定是充分合理的,也就需要根據實際做一些調整。

這個道理如果用文縐縐的說法也就是:讀書是一個人過好生活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判斷什麼是對,什麼是錯,也就需要有兩個部分:一個是看清題幹,弄清這件事都有什麼元素;一個是需要有足夠的認知水平,這樣才能根據條件講出足夠完整嚴謹的道理。

但是生活中很多人往往就是單純的以自我為中心的在講道理,要麼自己對道理的瞭解本身就很淺顯,要麼就是根本就不看外界的環境場合,也就使得這個人自以為很有道理,其實是在蠻不講理。

人不怕懂得道理多,也不怕懂得道理深,就怕一個人什麼都不懂還自以為非常懂。

因為懂得道理多懂得道理深,在看事情的時候只需要看清條件範圍,找出相匹配的道理就可以用;如果一個人什麼道理都不懂,這就成了硬傷,因為無知淺薄,不管事情發展成什麼樣子都超出了這個人的認知範圍,自然也就沒有道理可講。

所以說,人不管怎麼樣得多讀書多看報,少扯淡多睡覺,就像古話說得”為了避免書到用時方恨少,要活到老,學到老“。

無知愚昧對人對己都是一種煎熬,因為無知愚昧,做事的時候自己也不知道甚至是意識不到做地對不對,不僅容易傷到自己還容易傷到別人。而且無知愚昧也很難被教化,因為人的思想見識光靠聽和看是很難增長的,還需要自己去思去悟。

這就是為什麼有句話叫”醫病易,醫人心難“,外界可以控制一個人看到什麼聽到什麼,但是控制不了一個人想什麼。說白了,就算一個人特別有耐心有時間去教一個人也做不到替另一個人思考。

所以說一個人的成長學習更主要的是靠自己,外界的人和事只能是輔助,也就是所謂的”師父領進門,修行在個人“。

這也是為什麼一直在提倡大眾要有”主動自覺,自省自強“的意識,就像老師經常會對學生說”學習是給自己學,不是給任何其他人學,要自己主動去思考去學習“。因為別人能替另一個人做所有的事,唯獨不能代替的就是”思考“,也就是沒辦法代替一個人去學習。

就像今天的話題”什麼是對,什麼是錯“,就算是文學大家來了也只能是給出框架的說法,因為很多東西需要自己去填充去完善。

就比如我說的”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需要看清事情的條件場合是什麼樣的,然後再用合理的道理為依據做出判斷。

但是怎麼去看清事情的條件場合,又怎麼判斷所用的道理是不是合理,這也就需要自己的認知水平,思想層次去做。

再繼續延伸又會說到怎麼提升認知水平,提高思想層次,這也就又要講到一系列的怎麼學習,什麼樣的學習方法,應該怎麼去安排理論結合實踐的時間。

所以說,人需要有個”主動自覺,自省自強“的意識,如果自己不思進取,外人不管怎麼做都是徒勞無功。

而且人不僅要向別人學習,還得會主動思考,就像論語裡說的”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向外界學習和自己獨立思考需要同時進行,不然要麼就成了書呆子,要麼就成了坐井觀天的青蛙。

本身,人生在世就包括外界和自身兩個部分,把一切歸因於外界這叫耍無賴,把一切都歸因於自己這叫沒人性,就像網路上有句話說的”小孩子才只做選擇,做為成年人需要學會平衡綜合全面的看問題“。

就比如說個人與家庭的關係,雖然說家庭對一個人的影響很重要,但是也不能都長大成人了還在一味的怪家庭,因為能活到這麼大也不能白活,需要自己能懂點事情。

人在小時候因為年紀小還能以年齡小當成理由怪外界,當人到了成年也就需要更多的想想自己的原因而不是還像小孩子一樣一直怪這怪那,不然就是白白長了這麼大。

人和外界是相互成就的關係,而不是誰依賴誰的關係。

就像被人偷了錢,痛罵小偷這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如果罵完了還不知道防範或者努力賺更多的錢或者報警追回錢,只是在一味地罵,這也就是白被偷,沒有因為這件事使自己成長。

總的來說,是非對錯沒有定論,也就需要自己有個主見去判斷,不管是對還是錯,都不能成為放棄自我,不思進取的理由。

結尾寫個大道理:人生本來就是對對錯錯來來回回,錯了下回改回來,對了再接再厲,生命不息,奮鬥不止。

寫到這裡還需要再加一句話,因為有些鑽牛角尖兒的容易看到”生命不息,奮鬥不止“這句話而反駁”直接死了不就得了,乾淨利落一了白了“。。。

最最結尾要寫一個可以說是萬能的道理:人千萬不要輕易的就放棄生命,因為人活著就有機會,如果死了那就是連痛苦犯錯的機會都沒有了。

很多小年輕因為見識少,認知水平有限,因為一點自以為很嚴重的事情就輕生,只能說可惜了自己的花樣年華。

這也是為什麼說人從小要多讀書多看報,早一點明白一些道理,早點見識一些事情,不然就會因為自己的見識淺薄,思想空洞而白白浪費了生命。

有一種說法說”學歷史的人往往是心理素質很強的人“,因為學歷史的讀過太多的大事件大樂大悲的事情,所以也就明白自己所經歷的事和其他人比起來其實是毛毛雨,也就把所有事都能看的透想的通。

每當看到一些”小年輕打群架,無所事事做一些他們自以為很酷其實是在浪費自我“的事情的時候就會感覺可悲,人如果無知愚昧少見識就容易做一些無聊且低階的事。

如果這些小孩早一點知道見識一些偉大的人偉大的事,可能也就不會這樣浪費自己的生命。

所以說,教育要從娃娃抓起,不要讓孩子因為思想空洞見識淺薄浪費了自己的生命,如果早知道人進入了社會會有沒完沒了的爭鬥,或許這些小孩就會珍惜年輕的時間與人和平相處了。

就拿談戀愛來說,看一些電視劇小小年紀就談戀愛其實真的是在浪費時間,好好學習天天向上,到了以後考個好大學找個好工作,有了錢有了資本想怎麼談就怎麼談,帶著老婆出去兜風看風景才是最爽的戀愛。

小年輕不要天天泡在網上被一些負能量包圍了自己,生活中用知識改變命運的人比比皆是,正因為這些人生活過的充實幸福才不會天天跑到網上來倒苦水,因為沒必要也沒時間。

1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家世普通的女孩嫁入豪門後會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