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世上應該沒有人是不愛收到禮物的,禮物是愛意,是溫柔的對待,是真心的情感,充滿著未知,藏著驚喜,匿著滿心的溫暖,時至今日,即使想要東西基本可以自己買,但收到精心準備的禮物還是會抑制不住的滿心歡喜。
然而近來有禮君卻發現一個問題:大家喜歡收到禮物,但卻越來越害怕收禮。
如果你細心去追尋答案,你會發現其中的原因很簡單:因為收禮要回禮。
沒錯,我們中國人素來講究禮尚往來,來而不往非禮也,收到禮物,就應該回禮,即“收到請回復”,方是有禮。說起這條潛規則早已深藏於許多中國人的社交生活中,送禮是禮貌,同理,回禮亦是禮貌。
結婚生子,收禮金,節日節慶,收禮物,社交商務,收禮品,收禮一時爽,回禮兩眼淚。
有來有往是國人基本人情禮儀,收到禮物,知道要回禮是50%的禮儀,而懂得回禮便是最後的50%,其實回禮不難,只是大家把回禮看得太複雜了,今天我們來聊聊如何回禮~
回禮不在於更高,而在於心意
這麼明顯的吐槽喊話,朋友自然一下子就明白了,趕緊跟他道歉,說自己忘了當初收的禮金是多少,趕緊又買了一個名牌手錶補償。
一下子這個男生反而感到尷尬。
其實這件事呢,我想說,現在普遍存在一個現象:一般來說,你給我送了什麼禮物,回禮就得選個同等或者更高的禮,才顯得不那麼尷尬,不管交情深淺。
實際上,上面這種情況與我們提倡的“禮尚往來”文化其實是相悖的,因為送禮物唯一的原因是基於我們的關係和情感,給予的一方因為付出而開心,是心意、是祝福,為了讓對方禮貌回禮甚至追求回禮的更高回報的那不叫禮物,叫交易。
有人送你一支花,他想看到的是你為這支花高興,而不是收到一束的回禮。
人們常常進入一個誤區,認為別人送了我們很貴重的禮物,我們也要回禮要選擇更為貴重的禮物,才顯得真誠、有面子。其實不然,回禮的禮物千萬不要因禮物的價值而受累,對方送你是心意,你回的自然也在於心意,回禮無關價值更高,而是迴歸心意。
推薦兩個好的回禮選擇:一是送對方喜歡的禮物,不管禮物貴重,主要在於投其所好;二是選擇對方需要的禮物,無關禮物價值,主要在於實用性和使用價值。
回禮不是“還債”,選好時機很重要
最早在《經濟心理學期刊》中有提到,當人接受到別人的幫助或者恩惠,出於禮尚往來的想法,從而產生焦慮的一種微妙情緒,稱之為互惠焦慮。
在生活互動中,通常發生一個人為另一個人付出更多,接受的人或多或少的會有還債壓力,面對這種焦慮心理,社交生活中,我們常稱它為“人情債”。
因此,當我們收到禮物,很快會產生一種“我欠他人情”的焦慮心理,很多人便一收到禮,便馬上準備禮物想著進行回禮,內心心理其實是“趕緊還了這人情債”,總之最後導致收禮的不踏實又煩擾。
曾經有個小的問卷,10個人收到禮物,有8個人會馬上迫切想趕緊回禮,還掉這個人情債,不同的人對互惠焦慮的敏感程度不同,互惠焦慮感受越高的人,越不願意接受別人的饋贈,甚至收到也未必會感恩,反而覺得苦惱。
但是其實這種做法是錯誤的。對方一送你禮物,你馬上回禮其實很不妥,要麼會被認為是“等價交換”,要麼會被懷疑“劃清界限”,因為回禮並不是“還債”選好回禮時機很重要。
推薦兩個好的回禮時機:一是選擇對方送禮的同等契機,比如你結婚她送你禮物,等到她結婚你給他送禮即可;二是選擇對方或者家人的某個喜事時機,比如她父母生日或者對方升職。
總而言之,若說送禮是一門玄學,那麼回禮又何嘗不是一門哲學。
最後有禮君還是想告訴大家,回禮是情感的錦上添花,杜絕情誼道德負擔。
對於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回禮不僅是與傳統的對峙,所謂約定俗成的隱形回禮規則,規範化的回禮契約是累贅,更是對雙方情感的顛覆。
送禮與回禮,應該是真情實意和不求共情的相互理解。
回禮的禮物價值,在合適的環境,恰當的時機給予對方,這是禮尚往來中回禮本質含義的迴歸,更是我們之間情感日常關注陪伴基礎上的錦上添花,而非情感束縛與負擔。
收禮變得令人有些苦惱的原因,你會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