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一篇帖子,大意是兒子要結婚,女方要求買房,男孩回家要求母親提供支援,母親拒絕並寫信講了一些道理,主要是說你已經大了,需要自己來負擔自己的生活,父母也沒有能力給與支援。
回覆中的觀點應該說是勢均力敵,各執一詞,既有支援母親的,表示父母沒有義務養你大的同時還要承擔幫助子女買房的責任,尤其是父母本身也並不富裕,能力也不突出,承擔不了如此大的壓力,兒女要表示理解並轉向靠自己奮鬥打拼去滿足自己的需求,改善自己的生活。
而支援子女的一方則給出的理由也很多,比較有代表的說法是,現在年輕人只依靠自己沒有父母的幫扶買房實在是太難了;還有對拿不出首富幾十萬的父母表示鄙視,覺得這樣的父母很無能;更極端的說法是沒有那樣的能力就不該生育,生育子女就應該承擔這樣的義務。
貌似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一時之間也難以辨出個是非對錯。時代變了,人們的觀念也在改變,尤其在當下的中國這個問題似乎更加突出。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裡父母對子女是享有絕對權威的,與此同時也承擔著對子女的無限義務,很長的一段時間裡父母對子女面臨的一些重大議題都擁有決定性的話語權,子女是必須要聽從和尊重的,比如婚姻,比如工作等等。同樣的父母需要承擔的也比較多,幾乎要包攬子女所有的耗費,直到他們成家立業獨立出去以後,甚至直到父母死去,作為子女才能獲得獨立自主的權利,然後再開始一輪新的迴圈。
到了現代社會這種狀況已經有了很大的改變,一方面父母在子女面前已經不具有絕對的權威感,另一方面父母為子女保駕護航所承擔的責任卻一點沒有減少,尤其是在實行計劃生育政策下,對獨生子女的過分寵愛讓父母喪氣了更多的權威的同時又承擔了過多不必要的義務。最關鍵的是這一切都被視作理所當然,啃老在當下已經變得越發普遍。
當然這也和我們當下所面臨的殘酷現實是分不開的。最近十幾年房子成了一個繞不開的話題,房子在當下的的國人心裡絕不僅是一個可供居住的場所,更多是變成了財富的象徵,是品質生活的基本保障,房子幾乎是直接和幸福掛鉤的,而高企的房價根本就不是剛畢業沒幾年就要談婚論嫁的年輕人能夠負擔的了的,於是雙方父母甚至父母的父母被綁架上這輛開啟年輕人幸福生活的戰車,而讓自己的生活失去了安全和穩定的保障。
這一切當然和那些富人是沒有關係的,因為這些事情在有錢人那裡根本就不是問題。而對於那些稍微有些積蓄的人來說,可能咬咬牙、緊緊褲腰帶還是能夠解決的,然而對於那些佔了絕大多數的窮人來說,卻是天大的難題,尤其是對於婚姻中的男方來說,除了有房子的壓力,還有大額的彩禮需要負擔,這對於那些一直僅靠微薄的工資和可憐的一點收入僅是養家餬口已是竭盡全力的家庭來說不啻為一場地震,甚至傾家蕩產也無能為力,因為原本也沒有什麼家產可言。
命運這東西有時候真的是挺讓人感慨的。相信有很多人都曾經埋怨過自己的父母無能,抱怨自己為什麼生在這樣糟糕的家庭,以致社會上漸漸有一種聲音指向那些日子過得窘迫的夫妻,講他們沒有資格為人父母,根本就不該生育,否則就是太缺乏責任,太對不起出生的孩子。簡單說就是你如果不能給孩子富足的生活保障你就不該把他生下來。
聽起來真的是很殘酷。生育權是人的基本權利,沒有誰有權力剝奪,真的不敢想象如果要規定必須有房、有車、有多少存款才允許生育,那社會會變成什麼樣子,但其實社會也在用它的優勝劣汰的競爭機制在變相的進行類似的調節,對於那些買不了房也娶不了老婆的男人,無形中就已經被剝奪了生育的權利。
可是這個世界從來就沒有隻有好處沒有壞處的事兒,就算生在皇帝家也保證不了不會被抱怨和埋怨。一個人只要被生下來活著就會面臨各種的困擾,富貴和貧窮只是眾多苦惱中的一個方面,決定一個人能否生活幸福的因素有太多,健康、心態、性格、命運的起伏等等,誰又能做到各個方面都盡善盡美呢,如果有那樣的好事兒,上帝自己也會爭著來的,有時在想如果人有被生育選擇權的話,這個世界一定會少很多人。
人只要活著就會有慾望,只要有慾望還沒有被滿足就會有痛苦,所以人是很難逃離這個困境的,人總是在這種滿足和痛苦之間掙扎,所以呢無論是為人父母還是為人子女,都不要去抱怨也別覺得委屈,其實誰都不容易,你說你覺得倒黴碰到這樣無能的父母,他們也可以說後悔生了你這樣沒出息的孩子,這樣的爭論於事無補,且只會互相傷害,還是多想想曾經彼此相處中的那些美好,或者多去看看那些比你更不幸的人和他們的遭遇,我們心態可能會因此平和一些,給自己多一些感受幸福的機會。
父母和子女其實也是我們眾多人際關係的一種,本質上都是一樣的,沒有什麼特殊的,人和人相處是要講緣分的,我指的是人和人之間的情感。要說有特殊就是彼此有對對方養小和養老的義務,注意是義務,和情感是兩碼事,是屬於法律和道德層面的事情。
說到底人歸根結底還是要對自己負責的,生活是自己的,和別人真的沒有太大的關係,這句話有兩層含義,一方面是說除了自己沒有人可以靠得住,另一方面我們也沒有義務必須要對誰負責到底。我們都是有限人生,只能承擔有限責任,儘量不為難別人,同時也別勉強自己。
對於相處的來的,我們要珍惜,因為來之不易;對於相處不來的就儘量離遠點,沒有必要去討好誰、遷就誰,你唯一最該取悅的人只有你自己,這一原則適合和自己以外的任何人,當然也包括我們的父母和子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