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我們認為牢不可破的道理並不一定穩固,在當前信念所共生的感知空間讓你覺得你的道理很牢靠,實際並非如此,我們很容易看大他人信念的可笑之處,然而沒有人懷疑自身的信念是自證的正確。我們的感知習慣,我們把持的準則,我們對他人的預想都是內向證明的。我們沿著信念去感知,只看到信念為我們所圈定的範圍。而頭腦依據其過去的知識疊加其觀察眼光總是在一個疊加度的基礎上,因而在現實中頭腦很快就會達到其改變現實的能力的極限,然後就再也難於突破。

蘋果樹不可能長出葡萄,我們取得的成就就是從我們意識的格局中長出,各個行業的精英與成功人士無不是擁有更為廣闊的感知空間,他們從更高更大的範圍來思考問題,他們沒有過多的心理情結需要滿足,他們的成功裡面並沒有方法,有的只是更準確更有效的行動,有的只是順大勢而為,為更大的範圍整合資源,這就是他們成功的秘訣。智商與勤奮只是自動化的中間因素,每個人生活情境忠實的反應了我們的意識狀態。如果立即給你另外的生活情景,你的思想的結論空間度會無法承受,因而是你的思想結論的空間度阻止了生活的改變。

在我們的文化裡面有一種見賢思齊的思想,這個思想表達了我們對於“賢者”的敬仰與遵從,也表達了我們對正確做事方法的渴望。別人的方法正確,別人取得了好的結果,我的方法錯誤,我想取得好的結果,我就要學習別人正確的做事方法。但是這的想法似乎並非天衣無縫,如果你給了正確的方法我就能做到,那麼所有的問題都解決了,因為有正確的方法在。我以前沒有這樣做,那麼現在有一個專家向我展示了一種新的不可思議的方法,那麼我就歡欣鼓舞了,我就得救了嗎,就像那些成功學課堂上面的振奮的人們一樣大喊成功離我不遠了。

成功學的理論基礎無疑就是見賢思齊,所以似乎只要向我們展示什麼是“好”問題就解決了。所以我們接受了大師們製造的成功=什麼+什麼的公式。沒有信心就去有信心,沒有行動力就去有行動力,有缺點就去改。在我們的文化裡,如果我們在哪方面表現不好,那麼顯然就是我們的做事方法有問題,所以總會有人來告訴我們正確的做事方法,父母老師的嘮叨責備,成功學專家的激情的演說,身心靈專家的不知所云的理論,無不是在告訴我們正確的做事方法。在這裡面總有一個讓人忽略的邏輯,如果我告訴了你正確的做事方法,那麼你就應該轉變觀念,照著我們說的做,如果你這樣做了那麼目的遲早會達到,如果你不能這樣做,你就是家長老師心目中不上進的典型,你就是成功學專家眼裡無可救藥的人,你就是身心靈專家眼中的抗拒改變的人。

所以“賢者”的模範雖然存在,但是成為“賢者”才是最困難的一步。我們是否應該先看看自己,我的行為模式為什麼是現在這個樣子。我們並不能很好的接過別人的方法,因為我有一套我自己的方法,這個方法雖然不正確,但是卻已經佔據了我,我在看到我自身方法錯誤的情況下就能拋棄他嗎?我們是否應該看一看我們為什麼被現在的方法佔據,我能不能很好的接納別人優秀的方法,這個方法與我固有的習慣是不是衝突的,我如果不能很好的融和這個方法我能不能靠我的意志來強行的在我的思維裡面運作這個方法。如果我給了你“真理”,結果我盛不下這個“真理”,那麼這個“真理”還對我們有用嗎。然而成功學卻並不關心這些,成功學直接的跳過了這個區域。

縱然有很多優秀的教授方法的書籍,但是對於一個複雜認知結構的當事人來說,在他認知結構之外的知識的就算被強調無數遍他無法學會,當他行動時他不自覺的以自身的認知結構來構建他的行為。所以講授人生體悟的書籍不計其數,我們一邊在書籍面前點頭稱讚,一邊在生活中重複我們過去的模式。關於方法論的書籍有很多,有教人談戀愛的,有教人職場人際溝通的,有教處理家庭關係的,例如我學生時代讀到過的《方與圓》就是一部非常優秀的作品。作者帶領我們看到人類心靈的更精細的層面,作者展現給了我們一個更精細的視角,在這種視角下作者可以照顧到更大的思想範圍,這本書確實讓很多人看到了更大空間。記得作者後來又出了續本,但是續本作者開始專注於正確而失去了創意,成為了地道的成功學,這些方法論對人的改變是很有限的。

身心靈專家宣揚的“吸引力法則”是自欺欺人的,吸引力就像重力一樣存在於生活的方方面面,我們能說我們比別人更會利用重力嗎?吸引力法則被解釋是要什麼來什麼是錯誤的,他百分之百的實現的是針對感知背景的綜合效果,思想的層次結構決定了意識的感知形態,就像耳朵是用來聽,眼睛是用來看的。事實也直接表現了這一點,你的感知基礎與向你所展現的世界是完全對應的,你的世界是你的多執行緒的感知基礎的綜合結果。如果意識感知背景是“我感覺窮困”,這個思想是無數的上下游的思想來疊加組合而最終展現出的結構形態,例如按照人類的文化形態一般形式來說,在“我感覺窮困”的概念中會有“我要擺脫貧困”,“吸引力法則會幫助我改變”,“我許下有錢的願望”等等無數的附著信念,然後我做出線性的改線企圖,並自認為這個強烈的願望就是改變的行動,但這個願望實際仍在整個層次結構形式之內,這其中並沒有改變性的行動,只是各種層次的信念在爭奪話語權,各個信念的願望會使整個與之關聯的信念系統更加彰顯,因而收穫的結果裡面依然還是有欠缺的基因。所以懂不懂吸引力法則都是沒有影響的,他的存在就像重力一樣是不需要我們操心的,重要的是明白不存在心理上的知錯就改,明白停止知曉才能達成改變。改變要求“我”不再試圖增加或修正自身,而這個“我”卻在做著各種努力實現自身的結構訴求,這個“我”正在痴迷於學習吸引力法則,這些做法都在內向解決問題,實際上都在預設加強這個“我”。知曉無法內向的看到自身的結構,因而知曉者看不見現狀是與自身的信念結構是對應的,看不見自身的改變企圖實際在強化現狀。

從頭腦的運作模式上來說,成功的追求實際上是因為觀察者的觀察的方向性收縮所導致的,思想與結論互證迴圈,結論為了保護自身的安全而不斷的試圖壓縮資訊空間,進而延續了結論的生命力。結論的安全需求投射出成功的追求,成功追尋者實際上已經制造了巨大的預設知曉,並且還在強迫性延續這種內縮的眼光。

我們周圍充斥著父母老師的諄諄教誨,成功人士的經驗之談。在各種專家眼裡,能力差是因為知識不夠,或者是不夠努力。但事實上是知識太多了,所有的知識都過於努力,以至於知識在應用相同的表達工具時左右為難。主控思想必須封閉資訊空間去恰和我們的知識。這種曲曲折折的多層次疊加的心智已經完全弄不清自己,只是莫名其妙的被外境影響。他不但的以過去的經驗來解讀外境的資訊,同時他往往需要臨時關閉大多數的感知執行緒。雖然這個“我”裡面充滿衝突,一部分思想與另一部分思想衝突的,但是所有的思想最終都要表達他自己,因而“我”不能維持一個持續“理智”。我們即便討厭某些型別的事件,然而情景轉換我們又在不斷的做這些事。

成功學大師們的演講,正常人只要稍微聽一段,就能發現其中的強詞奪理與漏洞百出。勵志性的演講總是強調每一個人都能成為下個某位名人,只要你永遠比別人更努力一點。他們直接忽略了人與人之間認知結構的差異性,忽略了時代環境的差異,並且默認了既定的比較規則。但縱然如此依然有很多愚蠢的心智接受,強預設狀態的心智只接受他所祈求的成功方式,那麼他自然看不到演講中的邏輯陷阱與混亂。很可能連大師們自己都在嘲笑自己所說的話,他們利用了強預設的心智來實現他們的商業利益。但是我們為什麼要去接受這些東西,是否是因為我們的心智的感知度下降,我們認同了大師們的方向性的道理。

要取得事業的成功就必須要產生有價值的行動,但是我們的行動為什麼沒價值。所有的人並非沒有行動力,我們擁有了不但重複過去行為模式的行動力,我們擁有保護這個“我”的行動力,我們陷入了預設態的“我”預定的努力範圍之內。我們在團體的任務中,過度的關注屬於我的那1/100的實現,而破壞了整體的目標。

教育工作者喜歡激勵他人透過努力來達到成功,他們完全不理解真正能產生價值的行動,有價值的行動不是毅力而是創造力,沒有獲得成功本質上來說就是因為學員太過於努力,一種只關注於侷限空間的強迫性的努力,這種努力幫他們阻截了任何改變他們意識方向的資訊,心理目標的努力帶來的只能是保護意識空間的安全和進一步收縮意識空間,然後這個收縮的空間向他們提供他們是有道理的證據,在結論佔據了心智之後“我”總是越來越重要,但是我卻越來越封閉越來越寸步難行。這類成功追尋者變得更加偏執和自以為是,離開了他們的偏執和自以為是,他們的成功就不復存在。

越是能夠清晰的看到自身外放的注意力,越是能夠理解自身的人生為什麼是當前的狀態,因為你可以體驗到自我感是不固定的,自我感所對應的問題也是自以為是的。

方向性越弱的思想結構越是具有強大的創造力,心靈的畫素越是微細,那麼心智就越是能全面的運作,越是能對整體的資源擁有強大的重構能力。實際的發生是你越是沒有心理目標,就越是容易影響更大的範圍,越是會獲得更大的價值回報,越是有心理目標就越是執著於對整體沒有價值的行動而陷入到失敗的惡性迴圈之中。

這個“我”就是從小到大從家庭到社會學習的各種結論的旋渦,“我”記錄了所有的價值體系,記錄了所有的行為模式,記錄了所有未完成的願望,記錄了所有與某些人的糾纏,每個“我”的片段都只負責對自己有益戰術性決策,然後向自身的陰影之內收縮,“我”裡面的思想要求的是自身的安全,這些區域性的安全卻是對其它思想的彼此不安全。而內縮的頭腦在追求成功時會不斷地強調想象,努力,意志,而這些知曉性的行動實際上都在加速縮小頭腦的格局。

在成功學中達成目標就是成功,這種目標的設定往往具有侷限性。目標分類為戰術性目標與戰略性目標,例如一個沉迷於賭博的人他的戰術性的目標就是贏,一次又一次的贏,他的戰略性的目標就是不再只專注於賭博,而從賭博的強迫症中走出,我們絕大多數人設定的目標都是戰術性的目標,戰術性的目標使大量的資源應用在錯誤的方向上,雖然很多人暫時的實現了目標,但是整體的狀態卻是失衡的。戰術性的目標滿足於現在這個不斷滑向深淵的我,而戰略性的目標是弱化“我”的預設跨度以達到整體的更最佳化的平衡。大多數的教育者都側重於研究某種疊加態之下的運作實現,而認知疊加下的運作都是自發的,認知秩序會逐步外化為他的生活秩序。

我們總是試圖靠學習方法來取得進步,個人應用型知識的結構度是一個人的天賦基準,一個真正的高手其整體表現都在一定水準之上,而天賦基準不夠的人總是試圖練習某一特定的招式來試圖達到高手的境界,然後對招式所表達本質的理解不清,導致這種模仿無法應對最基本的變化,因而學習並不能只關注招式的本身,而必須去理解外形招式所傳達出的認知結構,只有這種內在的天賦基準達到了新的高度才能真正的表現出能力的進步。技術性方法是非預設態,只要能夠更全面的瞭解這個領域就容易獲得經驗進步,而“我”卻是預設態的,“我”是無法透過學習來取得進步,“我”無法引領自身的擴充套件,但是“我”的疊加度確是會在不經意間變化的,預設疊加度產生浮動變化就發生了,但是這種發生邀請不來。

技術性的方法可以透過擴大我們關注與感知空間來領悟,這類方法可以讓我們的認知結構更徹底的實現,這種實現也會一定程度的影響我們的認知結構。然而脫胎換骨的變化需要思想預設度的減弱,需要感知空間的擴充套件。當我們注意到我們認知疊加度的變動,我們會明白過去的不斷重複的人生模式是由意識的外放認知結構決定的,我們所謂的困難實際上不值一提,個人的能力並不是不可改變的,相反個人能力會在瞬間發生改變。

在我們的實際生活中個人能力的迅速提升是小機率事件,因而我們認為江山易改、本性難移,能力是天生的,這是內向收縮思維的正確看法。然而本書作者正在探討的是超越內縮性的觀察方式的可能性,因而必須拋棄這些正確的信念,所有真正瞭解個人受限的心理專家們都明白個人能力提升都在一瞬間,優秀的能力不是少數精英才有的,這種能力潛力一直都在,等著我們去釋放出來,是預設性的認知致使我們受限於預設本身,當預設性認知“我”不存在了,能力就瞬間釋放出來了。

成功的狀態並不是成為某一個特定的身份,或者擁有什麼特定的物質,而是不管對於任何事情都有充分的靈活去應對,而不是左右為難的努力。困難的本質就是有一個評估者對現狀進行評估,並在不但的在以自身的感知屬性為基礎定義外鏡的發生並自動化的應對。感知基礎在自身的動作中請清晰的體驗到,感知基礎就會弱化或消失,其偏向性的行為模式將消解。

對於個人所從事的事業來說,如果事業只是自身認知的表達手段,那麼事業就不會被真正的尊重,事業中的動作必須組織成特定的結構層次與表現順序,事業中所有的可能性與智慧將向我們封閉。只有從強迫性的預設知曉中撤離,事業不再成為某些思想的證明手段,在這種沉侵之中你將全方位的感知你的事業,你自身的弱知曉意識狀態可以承載更為寬廣的表現形式,事業自身就能充分發揮其全部的靈活。尊重事業、投入事業而不試圖從事業中獲取認知正確才能重新獲得靈活性,才能創造出價值。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人這樣愛著女人,結果都怎麼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