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有人問——若愛情消失,孩子是否仍然應當出生?

在商品經濟市場下,所謂的“愛”“愛情”早已經異化為商品交換關係和“愛的交易商品”。

這在成年人之間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兒,是社會的常態存在。

而“兒童”或“孩子”雖然沒那麼直接和全部的異化為“兒童商品”“孩子商品”,但也不是什麼太令人新鮮的事情。

“兒童商品”“孩子商品”是一種客觀市場存在,而且很多情況下具有隱蔽性。至於兒童或孩子大多數情況下被成年人,哪怕是父母本身,也當成了一種特殊的交易媒介。

兒童或孩子與父母及其他各種社會關係的連線關係,程度大小、遠近大小、“親密程度”……等等都與商品的價值有關。當然,這種特殊商品的價值對周圍各種連線關係者而言都屬於“未來價值”“期望價值”。因而,這種特殊商品媒介也就影響了其它者的商品交易關係。

兒童或孩子舊有的關係主要是一種依附關係,非商品化,上下之間的自然依附關係。而商品歷史條件下,則成為重要的連線關係和媒介作用關係。

依附關係與商品化連線關係,不僅僅是形式上的不同,最主要的是“韁繩捆綁關係”成為“商品自由關係”,這是一種歷史進步同時也是歷史一種退步。人之鎖鏈,僅僅是更加文明瞭,但對人本身的作用其實沒有大的改變。

人類社會的發展總是在發展進步的同時伴隨著新的倒退,所謂否定之否定的辯證步伐發展,大抵如此。

社會歷史異化既是進步也是退步,“上帝的歷史目的”無人曉得。

完全解除和斷掉異化的鎖鏈,人類是不太可能實現和達到的,但能否低限度上減少異化的副作用,是值得思考的。

異化,重要的是不是承認有沒有,而是接受什麼放棄什麼,這才是真正通往自由之路要反思的事情,而不是固守傳統的左右奴役還是自由之爭。左右兩者的分歧導致對方矇蔽了眼,因而對異化本身的副作用沒有得到多少有價值的東西以便削弱社會異化帶來的副作用,雙方都陶醉於自我編織理想解決方案的籮筐中而不自拔,這是左右雙方在關於“奴役”和“自由”問題上的失敗和悲哀,是理性主義的悲哀。

法律本身沒有帶來解除異化副作用的有效的東西,其本身反而增強了社會異化的發展。法律對社會異化的推動作用遠大於其本身對異化副作用的疏解作用。而傳統的道德則沒有多少發展長進,也沒有在現代和科技資訊社會里發揮多大的作用。至於宗教,作用可能存在些,但宗教本身的副作用也很大,也阻礙了社會歷史發展的進步。民主,與道德的情況類似,但似乎比道德稍好些。

所以,宗教,科學,道德,民主,法律——在社會歷史異化面前都很不堪,無能為力為多。

那麼,在這些已存在的重要社會思想理念框架之外,還會存在什麼有更有效的東西去削弱降低越來越嚴重異化的副作用??

或者在這些基本存在的思想基礎上又如何產生什麼新的東西去削弱降低越來越嚴重異化的副作用??

如此以上,文開始的問題也就是不是問題,而是客觀現實的個體選擇,也是市場選擇問題,無論答案是否定還是肯定,都是存在著,是存在著的社會現象。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男生突然對你客氣了,不再主動給你發信息,是不是不喜歡你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