邏輯先行:說話要分清場合和順序
要想把話說到別人心窩裡,最重要的不是你說了什麼,而是你怎麼去說。簡單來說,就是我們要特別注意說話的場合和順序。
我們做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說話也是這個道理。無論是為了自我表達還是為了獲取利益,我們的每一句話都有自己的目的,而為了實現這個目的,挑對正確的說話時間和說話場合就顯得特別重要了。
1 在合適的時間和場合說話劉墉講到了鄰居的一件小事:有一年夏天多雨,發大水,小陳和小邱兩位商戶,因為損失慘重,都希望可以找到房東老蕭,稍微減少一下租金。老蕭就住頂樓,但早就被大雨弄得四處漏水,正跟他老婆往外倒水。
小陳上了樓,對老蕭打招呼,寒暄道:「還沒吃午飯呢?老蕭。」老蕭沒好氣地問:「去他奶奶的午飯,誰給?」小城有點驚訝地說:「剛才樓下就有人發便當啊。」老蕭擦擦汗,站直了,說道:「我沒聽見啊,你知道有便當,為什麼不給我要兩份啊?你是我的房客啊。」
小陳笑笑,尷尬地說:「哎呀。對不起。對不起。我沒想到。不過提到我是房客,您有空下來看看,我店裡全淹了,損失慘重,所以我來跟您商量商量,是不是能減點房租?」
老蕭突然跳了起來,衝到小陳面前,生氣地喊道:「什麼。誰沒損失啊?你知道我損失多少嗎?我最近股票已經損失一千多萬了,你給嗎?你給嗎?」老蕭把一雙髒手伸到小陳面前,又推了小陳一把,罵道:「你他媽的落井下石,房租一毛錢也不能減,要減,你就給我滾蛋。」
小陳下來對小邱抱怨,小邱沒吭聲,搖搖頭進去了,一邊跟老婆丹丹收拾泡水的東西,一邊把小陳的事說給丹丹聽,丹丹低頭聽了一陣,突然抬頭說:「我去。」也不管小邱攔阻,就衝了出去。
老蕭站在門口問丹丹:「你是誰啊?」丹丹回答道:「我是您房客小邱的太太。」老蕭冷笑了一下,接著問道:「你也是來?」丹丹趕緊說:「我是給您送便當來的,聽說您還沒吃東西,會傷身的。」老蕭把便當一把接過去,問道:「這就是免費便當?」丹丹回答說:「不。是我特別為您二位去買的。」老蕭居然笑了笑,說:「噢。謝了。」又叫老婆拿椅子,說:「請邱太太坐。」
傍晚,小陳和小邱兩家人都坐在門口,看看能不能從被水泡的一塌糊塗的雜物中找到些能用的。突然樓上的老蕭走了過來。老蕭看看丹丹手上生了鏽的機器,有點惋惜地說:「損失真的不小啊。看來你們損失比小陳大,他還有兩個員工,你們只有兩口子。」說完,轉身走了,走幾步,突然回過頭來,說道:「小邱的房租,從這個月開始,減收五千塊。」
其實老蕭一直都知道,大雨給商戶們都帶來了損失,如果不降價,很可能逼得他們走投無路,直接退租,這樣對自己來說只能帶來更大的損失。所以,在老蕭的立場上,降低房租也是能夠接受的事情。
但是為什麼小陳專程去談,沒談成的事,由丹丹出馬,隻字未提,事情卻成了呢? 將心比心,相信你一定知道答案—— 因為小陳在房東最忙、最累、最狼狽,而且肚子最餓的時候去談。
有誰在這時候脾氣會好呢? 不錯,丹丹去的時候,老蕭還在忙,也還在餓,但是丹丹不是去跟老蕭討價還價,而是為老蕭「雪中送炭」。
一個是趁火打劫,一個是雪中送炭,你是老蕭的話,心裡會怎麼想?
從這裡我們就能看出挑對時間和場合說話的重要性了。放在具體的生活中,也是同樣的道理,劉墉將這種方式叫做「說話挑吉時」。什麼意思呢?挑時辰就是找最恰當、對自己最有利的時間去「進一言」,當然也就是避開「兇時」。
如果你還是個孩子,想找老爸老媽談事,你會找老爸有「起床氣」、老媽急得發瘋的一大早去談嗎? 如果你是職員,就算你想了一夜,有一肚子氣、一肚子委屈,你能在主管才進辦公室,堆了一桌檔案,急著處理,或急著要去開會的時候,去跟他爭嗎? 如果你要討價還價,跟人理論,你會在對方肚子正餓,急著要去吃飯的中午十二點打電話去嗎?
所以,會講話的人知道,自己講的話有理有據是一方面,但要想說服對方,單純有理有據是不夠的,你需要明白對方的心情和狀態,找準說話的時機,才能真正把話說到對方心窩裡。
2 正確的說話順序在合適的時間和場合說話很重要,掌握正確的說話的順序更重要。
劉墉創設了這樣一個情景,假設你是一位秘書,你的老闆不想接電話,告訴你:「我忙不完,任何電話來,都說我不在,留下姓名,再回電。」這時,有電話進來找老闆。你該怎麼說?
是說「對不起。老闆不在,請問您是哪位?」還是換個順序,說:「您是哪位?對不起,老闆不在。」
為什麼明明是一模一樣的三句話,只是因為順序不同,就有很大差別呢?
因為,當你先說老闆不在,再問對方是誰的時候,對方不會多心。但是當你先問對方是誰,才說老闆不在,對方就可能不高興了。如果對方比較敏感,就會想:「是不是因為是我,所以說不在?」脾氣壞的人還可能因此當場冒火:「他是真不在,還是假不在?」
看似只是一個簡單的,無關痛癢的順序問題,其實卻藏著很大的玄機。那麼,我們該怎樣把握說話的順序呢?在這裡,劉墉給出了兩點建議:報告事情進展的時候先挑重點講,而告知負面訊息的時候則需要步步鋪墊。
具體來說,當你要回答某人的問題,或者報告事情的進展的時候,你最需要做的就是:抓住「要領」,要抓住「要點」,要直指人心、要乾脆。
當你打算告訴老闆一件事情雖然中途出現問題,但由於你的努力而順利完成時,很多人會說:「老闆。老闆。不好了,工廠把東西全弄錯了、裝反了,幸虧我過去,及早發現,告訴他們,已經全改好了,送到客戶手上,一點問題都沒了。」
他們覺得這樣說跌宕起伏,能突顯自己的功勞,但問題是,他們從來就沒有從聽眾——也就是他們的老闆的角度考慮問題。
如果你是老闆,聽這樣的話,聽到一半,會不會心跳加速,大喊一聲:「什麼?怎麼辦?怎麼辦?」 如果你有心臟病、高血壓,是不是可能一下子昏過去? 作為老闆,關心的不是某一個員工的具體工作過程,而是這件事的最後結果。
所以,這件事的正確說法是「報告老闆,貨物已經送到客戶手上,一切 OK,不過原來差點出問題,因為工廠起先把東西弄錯了、裝反了,幸虧我過去發現,及時改過來。」說的是一樣的事,半句也沒少,不僅不會讓老闆忽視你的功勞,還能讓他覺得你是個有邏輯,識大體的人。
而當我們要告知別人一些不太愉快的訊息的時候,我們則需要先做好鋪墊,一點一點地說。在這裡,劉墉舉了一個大家可能都有過的經歷——考砸了。
如果你今天考數學,考了六十分,你回家要怎麼說?如果你開門見山地說:「爸爸。我數學考六十分。」 搞不好,拍一聲,一記耳光過來。 但假使你拐個彎,對老爸說:「今天數學考試好難喲,多半的人都不及格,連向來第一名的王大毛都只考六十五分。」
你老爸問:「那你考幾分?」你回答:「剛好及格,六十分。」 相信,那一巴掌絕不會過來,老爸當天如果情緒好,還能讚美你兩句呢。
這就是掌握說話順序的魅力,正確的順序,可以將壞事說成好事,錯誤的順序,則會將好事變成壞事。
正確的說話順序,就是在聽你講話的人心中鋪路,一步一步,讓他跟著你的節奏去思考,從而讓你的話語直接抵達聽話人的內心深處,起到最好的效果。
說話要講邏輯,只有分清說話的場合,正確處理說話的順序,才能讓你的語言變成一種無堅不摧的藝術,真正把話說到別人的心窩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