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韓詩外傳》卷九中有這樣一句話:“夫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

這是皋魚在父母死後有感而發的,來形容他痛失雙親的無奈,後悔雙親在世時,沒能盡到孝道,父母亡故才想要盡孝,可惜一切都晚了。

這句話也告誡後人,趁父母在世多盡孝心,不要等年華老去,雙親不在之時懊悔當初。

可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到了花甲之年,更應該懂得這樣的道理,但是他們卻忙著帶孫子,不願意伺候年邁的父母,到底什麼原因呢?看看三位上了年紀的子女怎麼說?

01.不是不願意照顧,是分身乏術,自顧不暇

今年64歲的王大爺,兄弟姐妹三人,雙親都健在,母親87歲,父親90歲,按理說幾兄妹可以輪流奉養父母,可他們卻沒辦法伺候老人。

王大爺說:“父母養育之恩怎能忘?何況自己也有兒女,現實卻是不允許。我是家中老大,前幾年得了糖尿病,體力活都幹不了,還要每天打胰島素。

老伴兒每天照顧我,還要給兒子帶孩子,再說自己都沒能盡到孝心,還指望她這個兒媳孝順公婆嗎?

二弟也好不到哪去,身體還不如我,頭兩年做的胃癌手術,還不知道活多久呢?

小妹更是命苦,孩子13歲那年,妹夫出車禍去世了,一個人又當爹又當媽把孩子撫養成人,現在每天帶孫子穿梭各種補習班,還要做家務,身體也不咋好。

好在老爹老媽身體還算硬朗,也有退休金,我們兄妹三人怕他們上下樓不方便,給換了電梯樓,實在不能動那天,只能去養老院了。

不是不願意照顧父母,而是現實無奈,分身乏術,自顧不暇啊”。

這個年代的老人,大多都有一顆孝心,只不過身體狀況的影響,想要盡孝心,卻心有餘而力不足。

他們對父母有愧疚之心,卻又不得不面對現實,雖不在身邊照顧,但心繫父母,也是難能可貴。

02.上有老人不理解,下有孩子不省心,夾心麵包不好受,誰難誰知道

57歲的劉叔叔,早年曆經千辛萬苦,從貧窮的鄉村考上大學,留在了城市,這些年靠自己努力打拼,成為了全家的靠山。

兒子前年成家,去年有了娃,老伴兒便擔起了帶孩子的任務,雖在一個城市,卻過起了分居生活,老伴兒幾乎常駐兒子家。

劉叔叔每天上班挺累的,回來還要自己做飯,洗衣服收拾家,這都不算什麼,主要是他想把85歲的老孃接到身邊,可老人住慣了農村,每次接來住幾天,就鬧著要回去。

而且兒子也不省心,天天搞什麼創業,賠得一塌糊塗,他掙得那點錢,養活全家人。

劉叔叔說:“我們這代人最難,想孝敬父母,卻因城市和農村生活環境問題,始終達不成心願,我不止一次地求母親,上了年紀身體不好,還是跟我去城裡吧。

可老人就是不願意,還說如果真孝順,就回農村伺候她,別總是耍嘴皮子。

無奈之下我兩頭跑,結果有一次因為身體吃不消,還出了意外,再加上為兒子操心,身體還不如母親好,真是滿腹辛酸誰人知?”

劉叔叔這種情況不在少數,父母大多生活在農村,而且都很高壽,空間的距離和生存環境的差異,導致老人不願意來兒女身邊,甚至傳統觀念養兒防老,不去養老院。

已經在城市紮根,還要為自己的兒女操心,再加上沒退休,怎麼可能為了老人再回到農村?

雙方都沒辦法妥協和改變,就註定要承受夾心麵包的壓力,屬實很無奈。

03.自己都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如何照顧年邁的老母親?

董阿姨今年60歲,姊妹兩人,老母親83歲,本應兩人輪流贍養老人,可她的姐姐前兩年因病過世,她怕母親受不了,謊稱姐姐去了國外。

而自己早年又離婚了,退休金也不多,還跟兒子兒媳一起生活,每天接送孫子上下學,家務全包,兒媳有時還給臉色看,她的日子也不好過。

董阿姨說:“我有時感覺自己活著都沒啥意思,兒子怕老婆,眼見媳婦對我不好,他就像看不見一樣,想要跟老母親一起生活,又怕不給看孫子,將來不能動了,他們不管我。

不過,每個禮拜我都會去母親那裡,幫忙洗洗涮涮乾點活,好在她老人家退休金比我高,身體還算挺好,實在不能動,就只能僱保姆了,而我活在水深火熱之中,照顧不了她了。”

現在有些老人,思想還停留在以前的年代,認為老了只有兒女靠得住,實際情況卻是,懂得孝順的孩子自然孝順,相反,即使付出全部,也難得到孝心。

不管哪種情況,身為子女,要給自己的孩子做出正向的示範和榜樣,身體狀況不好,可以在物質上給以滿足,盡所能讓年邁的父母安享晚年。

若是心裡只想著老人活不了幾年,孫子才是最重要的,那將來所面臨的狀況一定不會樂觀。因為照顧孫子不是你的義務,而贍養老人才是你的責任和應盡的義務。

想想老人還有多少年的光景,對於高齡老人來說,唯一能依靠的就是子女,千萬別做“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孝而親不待。”

我是麗姐,每天分享婚戀情感,人生百態。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有些人,一旦錯過就是一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