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自我反省#

你想從日常生活中獲得什麼?

也許是更多地陪伴家人,也許是謀得一份更有意義的穩定工作,或者是有個好身體。但是,你為什麼要買這些東西呢?

最近的熱點新聞一邊敲擊著我們的三觀,一邊同時叩問我們的心房:是不是每個人的人生追求都有著不同的精神色彩呢?

而物質的充盈與精神的滿足,在我們如此現實的時代洪流中,是會不分先後,來得滔滔不絕,還是被困在了二選一的漩渦中,讓我們無法踏入同一條河流呢?

這些答案很可能歸結為一件事:幸福。

英國文化中,人們對幸福的執著似乎趕得上信徒的虔誠。這是不需要論證的常識之一:幸福是好的,因為感到幸福是好的。但是,我們可以將生活架構在這種迴圈論證上嗎?

儘管幸福是我們時時刻刻在追求的東西,但我們很難知道如何定義或實現幸福。很多人只是在盲目地追求幸福,儘管這個詞已經變得逐漸抽象和虛無縹緲。

但也確實是這一對人生的美好願景讓人們紮實地投入在生命的瑣碎與煩憂中卻毫無怨言。然而,人們為幻想中的幸福生活納入了越來越多的評判標準。人際關係,工作,家庭,身材,飲食是否會讓你感到幸福?如果不是,那麼你是不是哪些地方做錯了?

在現代社會中,幸福是最接近至善的東西,所有其他善行皆來自於此。按照這種邏輯,不幸福變成了至惡,人人都應規避的至惡。然而有證據表明,過分追求幸福會帶來更大的抑鬱風險。

我們很容易去認同幸福的至善,但是人類的價值觀和情感並非永恆不變。現代人們總是著眼於所謂的幸福技巧,而我們的幸福觀主要侷限於實際生活層面,而非哲學層面。我們關注的不是幸福是什麼,而是如何獲得幸福。

對於古希臘哲學家伊壁鳩魯而言,美好生活是痛苦最小化的一種生活。但尼采並不認同他這一觀點,他認為痛苦也能帶來意義,有意義的痛苦生活可能比無意義的快樂更有價值。

就像深山中的兩塊巨石,其中一塊因為承受不了雕刻的痛苦,在雕刻師進行不到一半的時候就叫停,向痛苦妥協了。而另一塊承受住了這份苦行,最終被雕刻成一尊巨佛供人瞻仰。那塊半途而廢的巨石呢?

由於上山拜佛的人太多,山路又過於崎嶇,人們就將這塊礙事的巨石敲碎成石板,鋪在上山的道路中。石塊還因變成了遭人踩踏的命運而大喊不公,卻沒能反省到痛苦之上也許就是修行的終點。

那麼修行的終點就是幸福嗎?

我們在解決這個問題之前仍要先界定幸福之於我們的不同意義。有種說法認為,幸福不是一種得到就永恆擁有的精神狀態,而是一種在不完美條件下磨練出的經驗。認識到這點並不能保證你擁有美好生活,但它將驅散你對永生滿足的虛妄幻想。

幸福永遠不是我們修行的終點,我們的人生並不是一條單行線,而是無數連線起來的圓。我們人生中每一次的與人為善、渡劫、自省等等,都是不斷形成一個完整的圓的過程。

正如老子所說的,“道可道非常道”,我們對於幸福的希冀不同,理解不同,這都會導致我們人生路上意義之網的傾斜。而我們更提倡,有意義、有思想地活著,朝著抓得住引力的方向前行,在命運的洗禮中繁盛。

9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相比苦尋愛情,我更願你有獨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