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慣性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它可以導致你成功,也能讓你平庸。有這樣一段話,"生命有限,不要在別人的思想中人云亦云;不要讓別人的觀點淹沒你的想法;更不要讓別人成為你生活的主宰者。"工作上,這是我們堅持自我的一劑良藥。

01

在古希臘的歷史上有這樣一個大力士,他在一本塵封多年的書裡看到這樣一個秘密:波羅的海邊有塊巨大的寶石,如果能夠找到,就可以擁有這個世界。

於是,這個人按照書裡的記錄,來到了海邊。他堅定信念,一定要找到那塊寶石。

於是,這位大力士開始在石頭堆裡尋找,他抱起一塊石頭,看了一下,不是寶石,於是就扔進海里,而洶湧的海水會將石頭沖走。他沿著岸邊行走,日復一日地尋找,抬起一塊石頭,看了一眼,發現不是寶石就扔到海里去,石頭就會沉入大海。

開始,找到寶石的願景讓他十分興奮,不知疲倦地尋找。

過了1個月,他感到困惑,開始懷疑是否能找到寶石。過了半年,他已經麻木了,機械性地抱起石頭,看了一下不是寶石,然後扔到海里。

就在他準備放棄的時候,這一天,他抱起一塊石頭,這是一塊截然不同的石頭,在灰色的表面下閃爍著燦爛的光芒,正如書上所描述的那樣。對,就是這塊寶石,他心中激動萬分,但是習慣的力量讓他做出了一個莫名其妙的動作——把寶石扔到了海里。

當他反應過來之後,他跳入海中,卻不見寶石的蹤影。

這就是慣性對人們行為的影響。當人們習慣於一種方式或行動時,就會發現自己很難改變它。

在生活中,你有沒有類似的體會呢?每天吃完飯抽上一支香菸,如果今天不抽,就會感到極為不舒服。

你認為對的事情會一直去做,最後卻發現,你的"認為"本身就是錯的。

02

為了採光的需要,也是為了安全的需要,在學校的樓梯轉彎處都安裝著透明的玻璃。

歷經了漫長的暑假後,我們回到學校上班時,我發現在樓梯轉彎處,都有蜜蜂屍橫遍野的,讓我好一陣痛惜。

我還看見有幾隻蜜蜂在玻璃上頑強地爬著,就是逃離不出去。

起初,我不明其理,只想著蜜蜂是那樣的固執,一根筋,不會拐彎原路返回,只會在這裡死磨爛纏,最終把自己給累死了。

究其原因,我才知蜜蜂和螞蟻等昆蟲一樣,感知世界是二維平面,就是隻能識別東西南北,不能直上直下,對透明的玻璃無法感知,只會一味地往前光明處衝,而導致精疲力竭,最後倒地而亡。

其實人也一樣,只能感知三維世界,四維的就感覺不到了。幸好人類都有靈活的思維,會觀察會思考會變通,否則也會像蜜蜂一樣的。

異曲同工之妙,美國有一位叫卡爾·韋克的大學教授做了這樣一個實驗:如果你把六隻蜜蜂和同樣多隻蒼蠅裝進一個玻璃瓶中,然後將瓶子平放,讓瓶底朝著光亮的窗戶。

你會看到:

  蜜蜂不停地想在瓶底上找到出口,一直到它們力竭倒斃或餓死;而蒼蠅則會在不到兩分鐘之內,穿過另一端的瓶頸逃逸一空。事實上,正是由於對光亮的喜愛,由於它們較高的智力,蜜蜂才滅亡了。

蜜蜂以為,囚室的出口必然在光線最明亮的地方;它們不停地重複著這種合乎邏輯的行動。

對蜜蜂來說,玻璃是一種超自然的神秘之物,它們在自然界中從沒遇到過這種突然不可穿透的大氣層;而它們的智力越高,這種奇怪的障礙就越顯得無法接受和不可理解。

那些愚蠢的蒼蠅則對事物的邏輯毫不留意,全然不顧亮光地吸引,四下亂飛,結果誤打誤撞地碰上了好運氣;這些頭腦簡單者總是在智者消亡的地方順利得救。因此,蒼蠅得以最終發現那個正中下懷的出口,並因此獲得自由和新生。

韋克總結到:"這件事說明,實驗、堅持不懈、試錯、冒險、即興發揮、最佳途徑、迂迴前進、混亂、刻板和隨機應變,所有這些都有助於應付變化。"

誠然,蒼蠅們的雜亂無章未必符合我們的工作需求,但像蜜蜂那樣一味按照定性思維去尋找出路,也實在是不可取的。蒼蠅們的創造性思維,讓他們得以存活;而蜜蜂們的固步自封,讓他們最終失去寶貴的生命。

人們習慣因為固有的資訊或者認識來解讀生活。當處於一個既定的環境中時,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這種東西是很難打破的。

當你融入其中,很容易會被這樣的固定思維包裹住,然後像提線木偶一樣被寫好的劇本牽著走。

正所謂"不破不立"即是如此,想要衝破藩籬和束縛,想要突破自己,就一定要打破固有的、慣性的思維!

03

在印度或泰國常常可以看到一個令人深思的現象:一根小小的柱子,一截細細的鏈子,拴得住一頭千斤重的大象,這不荒謬嗎?可這荒謬的場景在印度和秦國隨處可見。

那些馴象人,在大象還是小象的時候,就用一條鐵鏈將它綁在水泥柱或鋼柱上,無論小象怎麼掙扎都無法掙脫。小象漸漸地習慣了不掙扎,直到長成了大象,可以輕而易舉地掙脫鏈子時,也不掙扎。小象是被鏈子綁住,而大象則是被習慣綁住。

又如明知道你所喜歡的人心有所屬,卻一如既往地追求她,到最後,你發現追求本身會讓你上癮,但卻浪費了你大部分的時間和精力,徒勞無功。

這種心理上的慣性,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存在,一旦你進入某一路徑(無論是"好"的還是"壞"的),就可能對這種路徑產生依賴。

該思維模型是由"道格拉斯·諾斯"提出的,原本用於形容經濟制度,又名也叫"路徑依賴性",它的特定含義是指人類社會中的技術演進或者制度的變遷,均有類似於"物理學中的慣性"。

經常刷"短影片",網路新聞的朋友可能會有所察覺,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手機螢幕刷出的內容,基本上會越來越"趨同",自己的視野也會變的越來越窄,彷彿陷入了一個"封閉的圈子裡面"。

這就是"資訊繭房",在當今這個演算法流行的時代,為什麼一直要強調獨立思考呢?就是因為有這種不斷上癮的推薦模型,會讓自己隨著路徑一步一步的陷入當中。

世界上大多數國家的鐵路都有同一個標準軌,軌距為1.435米。這個標準從何而來?

這個寬度在2000多年前就已經有了。公元前55年,古羅馬的軍隊曾坐著具有上述寬度車輪的戰車侵入大不列顛島,在英國的道路上到處都深深地留下了兩輪間距離為1.435米的車轍,這是古羅馬人規定,四點八五英尺正是羅馬戰車的寬度。羅馬人為什麼用四點八五英尺為戰車的輪距寬度呢?原因很簡單,這是兩匹拉戰車的馬的屁股的寬度。當時英國人為了方便四輪馬車行駛,也把馬車輪製成了同樣的寬度,並相沿成習。後來,英國製造出了火車,鐵軌也仍採用了這個寬度。

我們知道,太空梭是目前最現代化的交通工具,在其燃料箱的兩旁有兩個火箭推進器,太空梭就是靠它們飛上天的。設計者們原本希望把這些推進器造得寬一點、容量大一些,但是發現不行,為什麼?因為這些推進器造好之後,要用火車運送到發射地點,路上要透過一些隧道,這些隧道的寬度只比火車車身寬一點。也就是說,火車車身的寬度決定了火箭推進器的容量。

我們可以得到的結論是:2000年前兩匹馬的屁股寬度,決定了今天世界上最先進的交通工具的設計。由此我們還可以獲得一個路徑依賴原理:一旦人們做出了某種選擇,就會在慣性下不斷強化它,不會輕易改變。

04

我們往往到了今天,卻還在用過去的心態。在現實生活中,不乏這樣的例證。比如當我們購買股票進行投資時,心裡總是想著這支股票一定會漲。買了之後,我們就會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搜集資料,以證明我們的選擇是正確的。

就這樣,當我們被套牢時,不忍心割肉,而是繼續等待,直到絕望,才會在不可置信的情況下拋掉。而當我們已經獲取可觀利益時,我們不會想著入袋為安,而是期望獲取更大的利益,去擔負更大的風險。

 路徑依賴原理給我們一個重要的啟示:甩掉過去的包袱(不管是成功的還是失敗的),重要的是未來,不要為打翻的牛奶而哭泣。

可以說,路徑依賴本是指一種制度一旦形成,不管是否有效,都會在一定時期內持續存在並影響其後的制度選擇,就好像進入一種特定的"路徑",制度變遷只能按照這種路徑走下去。

路徑依賴有不同的方向:一種情況是某種初始制度選定後,具有報酬遞增的效果,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其他相關制度安排向同方向配合,導致有利於經濟增長的進一步的制度變遷。這是一種良性的路徑依賴。

另一種情況是某種制度演變的軌跡形成後,初始制度的效率降低,甚至開始阻礙生產活動,那些與這種制度共榮的組織為了自己的既得利益而盡力維護它。此時社會就會陷入無效制度,進入"鎖定"狀態。這是惡性的路徑依賴。

簡單地說,這兩種情況就是自我強化和鎖定。

不管怎樣,這種"路徑依賴"的慣性存在於大多數人的心中。換句話說,如果你不相信自己,你為什麼會去選擇做那件事或和那個人做朋友呢?但是,你所依賴的選擇,就真的準確麼?

路徑依賴提醒我們,人生裡每一次選擇都會影響到下一個選擇,每一個選擇都會影響到你的人生往後的發展。選擇的同時,某一條路便被開啟,其他的路則被關閉。所以,儘可能地不要後悔自己的選擇,勇於面對自己所選擇的路徑,不要將失敗或痛苦推委給外在環境。即便前面有諸多風雨,還是要耐著性子往前走。終將會遇到下一次選擇的關口。

如果已經陷入了路徑依賴,走出去的最重要的一點就是 要有 "魄力" 和 "恆心 "。不要因為對某些新興事物不感興趣,就將其拒之千里之外。

很多人都害怕放棄已經熟悉的技術知識、已有的東西、 原來的生活習慣等,擔心新事物會帶來這樣或那樣的麻煩和風險。如此沒有毅力和恆心,是無法從舊的 "路徑" 中走出來的。那樣一來,我們的人生軌道可能永遠只有4英尺8.5英寸寬。

5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為何你看不懂這紛繁複雜的世界,因為缺少了它,還沒建立認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