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可能對大多數平凡人而言,接觸高智商人群的機會並不多,他們都只是別人家的孩子,各自演繹著屬於自己的精彩瞬間。

我們只能成為其追隨者,透過影視劇的形式瞭解他們。如《神探夏洛克》中的夏洛克、《生活大爆炸》裡的謝爾頓、《惡作劇之吻》中的江直樹等。

他們都是高智商的人,同時性格也十分相似,都不怎麼食人間煙火,多數時刻都是在獨處中度過,身邊朋友也甚少,好像在他們的基因中,交往技能都分給了智商,這是為什麼呢?

失去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

其實,並不是高智商不喜歡與人打交道,而是在其成長過程中,因為自己的與眾不同,讓他們失去了與同齡人交往的機會。

人的本質是社會性,也正因如此,我們都有了尋求群體認同的需求,只有在群體中,才能減輕個體的孤獨感。

可群體聚集的基礎是共性,正如我們熟知的公司、家庭等社會群體,大家都是有共同目標才聚集在一起,一旦沒有這種共性,群體便會分散,無法聚集。

大多時候,群體都是以犧牲個性為代價,在群體中我們會很難做自己。普通人在面對群體衝突時,都會選擇放棄自我跟從群體。

因為他們清晰地認識到,如果自己太有主見一定會遭受群體拋棄,他們不想被拋棄,所以不管群體的大多數觀點是否正確,都會服從群體。

但高智商的人自我認知太過清晰了,無法容許忽視自我的想法,所以,當群體聚集在一起產生責任分散時,便會出現群體思維極化的現象,整個群體都會互相影響,做出錯誤決策。

正如影片《十二公民》,大家從最開始的意見不一到後來的意見一致,都論證了我們的意識是會受到群體影響的。

而高智商的人不願意在群體中失掉自己的個性,習慣了堅持自我,自然會受到群體的排擠。在這種長期排擠中,他們也便養成了獨自生活的習慣,變得特立獨行。

人際吸引力法則

其次,人際吸引力法則告訴我們,人總是喜歡與自己有相似點的人。我們總是能夠因為相似而感到舒適,當人面對未知時,會引發內心的焦慮感。

因為我們無法掌控看不見的區域,所以,在相似的條件下,個人更能獲得安全感。這也是為何在現實生活中,人總是類聚。

仔細觀察你便會發現,身邊的朋友一定與我們擁有至少一個共同點,這才使得大家的友誼保持到了至今。

否則,兩個思維對立的人很難站在同一角度探討問題。而那些高智商人群,亦是如此,他們的腦部思維迴路,定與常人有很大差異。

即使他們想要跟普通人做朋友,但所表達的意義我們也未必能夠理解。他們與普通人進行交流時,很難Get到普通人的思維模式。

這些都是源自思維認知的差異,有時候,真的不是群體排擠誰,而是道不同難以相謀。

除此之外,很多高智商的人因為從小就與同齡人表現出不一致的行為,生長環境也不一般。

當同齡人還在專心於角色扮演類遊戲時,他們已經潛心往更高層次前進,這也造就了他們與同齡人之間有一道無法跨越的鴻溝。

可大多數人都不願意承認自己泯然眾人,都更寧願相信自己是與眾不同的佼佼者。

但這些只有真正高智商的人才能做到,大多數人最後都只能選擇面對現實,因此,當看到比自己優秀的人時,自我防禦機制便會啟動,以否認、投射等形式改變自我認知,以獲得片刻的內心平和。

所以,高智商人的出現反倒會激發普通人的自卑心理,這注定了普通人與高智商的人交往,會讓他們產生一種自己很差勁的思維。

當然,也有過這樣一種說法,如果普通人能夠清晰地認識到自己的智商足以順利進行個體發展,就必須得藉助於智商以外的物品來幫助自己。

人際便是個體最佳的行走工具,而高智商的人僅僅靠自己的才能便能很好地生活,所以他們沒必要再進行額外的社交。

- The End -

作者 | 湯靡達

參考資料:《Psychological bulletin》

9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朴樹自爆妻子差點和他離婚:你嫁給他最重要的原因,不僅是對你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