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獲得解脫,有三個核心通道

或者說,三點最最重要

1,超越世俗2,超越妄念3,超越自我

如何超越世俗?

核心在於超越金錢、感情和名聲(地位、權力都是)

那麼,如何超越金錢?

大概是三個方面

1,充分體驗

意思是說,曾經充分體驗過、經歷過、享受過“有錢”的生活,知道錢是怎樣的

若沒有充分體驗過,從未體驗過有錢的日子,我不相信能夠超越金錢

像我,經歷過後,才知道,自己並不太追求金錢,我不需要賺很多很多錢

我要做真正自己喜歡、真正有意義、真正帶來幸福的那些事情

所以,我們將打造中國知名的靜心機構,這個時候,“賺錢”並不是考慮物件

若想要跟我們合作,或者同行,前提是價值觀要一致

2,關於財富的正確認知

我不敢說已經領會了財富的真諦,也不敢說已經樹立了正確的財富觀念

但是,我相信,只要持續地堅持做自己喜歡做、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的時候,財富自然會到來,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3,意識的覺醒

如果真正開啟了意識的覺醒,無論多麼微乎其微,一旦開啟了,對錢或物質享受的慾望或多或少降低

這是極其自然的事情,不可追求,不可刻意

因為,壓抑了的慾望,始終在那裡,只要條件成熟,它就需要發洩

我不相信你說的話

我只相信人性

人性本來就是如此,沒有人能夠超脫,除非真正開啟了內在靈性的覺醒

人的改變,只能靠“覺知力”

除了這個,沒有任何力量可以扭轉一個人的習氣

至於超越感情和名聲,以及其他的一切世俗的東西

道理都差不多

要麼曾經充分體驗過,要麼升級了認知或思維模式,要麼開啟了意識的覺醒

換個角度說,我們好好做人、好好做事以及好好修心,本質上就是為了更好地超越金錢、感情和名聲

也就是從世俗中超脫

下面再說說“超越妄念”

我第一次讀《六祖壇經》的時候,只有一句話徹底看不明白,連第二次讀,也是一樣

而這句話裡暗藏著如何對待妄念的一個大秘密

在禪宗歷史上,永嘉玄覺禪師和他的《證道歌》,都非常有名

他是讀《維摩經》而開悟的,但是,那個時候的他,還不能確定自己算不算開悟

有一天,六祖的弟子玄策禪師找到了他,於是,他們兩人來到六祖這裡

當然,永嘉禪師主要是為了請六祖認證自己的境界

於是,永嘉和六祖有了精彩的對話

我省略前面的幾句,反正就是他們你來我往地來了幾句,然後六祖說,“如是,如是!”

意思就是認可了永嘉的開悟

然後,永嘉要告辭

師曰:返太速乎?曰:本自非動,豈有速耶?師曰:誰知非動?曰:仁者自生分別師曰:汝甚得無生之意曰:無生豈有意耶?師曰:無意,誰當分別?曰:分別亦非意。師曰:善哉!少留一宿

就是這段對話

這裡的“意”,就是佛家說的意識,也就是第六識

上次說過,第六識就是升起妄念的心意識,尤其是起“分別心”

其實,嚴格來說,只要起心動念,只要起一個妄念,就錯了

所以,六祖說,“菩提本自性,起心即是妄”

可是,我們如何不起妄念呢?如何避免起心動念呢?如何不起雜念呢?

顯然,做不到

這是一個,還有,六祖多次明確表達,若你刻意不起念,或者努力不想事情,更錯了

所以他說,“若百物不思,當令念絕,即是法縛”

說到這裡,不得不提禪宗的根本宗旨:無念

禪宗有句話,“無念為宗,無相為體,無住為本”

對於“無念”,有很多種說法,比較常見的是“什麼都不想”

而六祖反對的,正是這種理解

他對無念,有非常獨特的解釋

他說,“無者,無何事?念者,念何物?”

他回答說,“無者,無二相,無諸塵勞之心;念者,念真如本性。”

他說,“真如自性起念,六根雖有見聞覺知,不染萬境,而真性常自在。”

所以,“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這是什麼情況?

這就是所謂開悟的境界

就是上面永嘉禪師的境界

簡單說,雖然我們的眼耳鼻舌身(不包括“意”)都在用,對世間萬物了了分明,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沒有動念,也就是沒有動心

而這個時候,我們還是能夠生出一些念頭,並不是沒有念頭

那麼,這是怎麼回事?

不動心意識,怎麼能夠起念?

答案就是,從自性自然生出

也就是,六祖說的“真如自性起念”

那麼,自性如何起念?背後的道理,又是什麼?

我們要知道,所謂自性,本質上它就是“意識”,純粹至極的意識

吠檀多經典,比如《奧義書》、《智慧瑜伽》以及《瓦希斯塔瑜伽》等等,都提到這一點

上面吠檀多經典都提到,若說自性的特點,就是三個

1,喜樂2,意識3,存在

也就是說,真正的喜樂,真正的意識以及真正的存在,都是自性本來具備的

所以,《瓦希斯塔瑜伽》裡說,自性是“純粹意識”,又說是“無限意識”

同時進一步說,每個人都是“壯麗的無限的意識的海洋”

我就是壯麗的無限的意識海洋

你當然也是壯麗的無限的意識海洋!

總之,自性本來就是意識,所以,它當然能夠“見聞覺知”,當然能夠“起念”

可能,很多人聽到這裡還是不太明白,這到底是什麼情況?自性起念,是怎樣的情景?

簡單說,雖然我們妄念,但是還是有想法自然產生,而此時,最典型的特徵,那就是上面說的“能善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

我們雖然能夠分別,比如分別顏色、大小、氣味、觸感等等,但是絲毫沒有動心,內在處於如如不動的靜定狀態!

根本沒有時間觀念

絕對地臨在當下

不思過去,也不念未來

內心處於禪定狀態

所以,第一義而不動

其實,這已經是開悟狀態

但是,我最近在想,能不能把這條線索,應用在我們的靜心練習呢?

我覺得,當然可以

而且,必須要這樣!

而且,從今往後,相當一段時期,會以此作為核心準繩

對了,混沌大學創始人李善友經常提《新世界》

我也引用其中的兩段話

因為,剛好解釋今天的主題

他寫到,“當你面對具有挑戰性的人或情境的衝突時,你不會做出任何反應。然後,從你的警覺之中就會產生迴應。做出迴應的是真正的你(意識),而不是你所認為的自己。這個迴應會非常地有力量,有效率,而且不會把任何人或情境視為敵人。”

他還寫到,“當你臨在的時候,你問:我如何迴應當下這個情境的需要?事實上,連這個問題都不需要問。你很定靜、警覺,然後觀看和聆聽。如此,你就與這個情境合一了。然後,解決之道就從這個警覺定靜的本身中升起。”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感悟生活】只要有時間讀書,人生依舊歡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