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關於一條網友回覆的聯想

今天收到一條網友回覆:沒有誰的陰暗面需要你來拯救。這條回覆是針對一個特殊語境下的對話,即我發現包括自己在內的一個相當群體都很被我們通常心理學意義上的“黑暗型人格”吸引,如果恰好是女性,又特別容易激發出自帶的母性去想拯救對方,在這個過程中,稍有尺度把握不準,就會變成潛在的控制慾或其另一個極端即喪失自我的“聖母”狀態。我記得在《中國思想史》裡的“論語和孔子”一章中,作者特別提出一個觀點“孔子的一生都是在對人性賭注”即孔子特別想把普遍人性中的善的一面做提升,而這個“善”並非我們通俗倫理語境中的道德善意(也非“偽善”),而是最原初的不帶有批判性和個人優越感的“良善”。如果我們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私慾而迎合對方的口味、提供對方所需要的情緒價值,這可以被稱之為“情商高超”,但是本質是“偽”的,它依然可以被看作柔和體恤的“操控”。相比較“拯救”,這種“操控”可能更受普遍人性的接納,因為其中充滿的是博弈與置換,我們都樂於在這個交易所場景劇集中,不是嗎?我亦想起近期看到的薩古魯的一句話:“普天之下都是交易,而最大的交易就是“給予”。”我給予我的善意,但絕不是拯救。

關於“比較心”

在上週的讀書會分享中,一位讀友在瞭解到書籍的翻譯者和他同齡(90年代初生人),他即發出感慨:哎,與這位譯者相比,心生羨慕之餘,自己好像“一事無成”。在現場,我覺得他的“比較心”很可愛,也能理解,因為我們總是在被世俗框架裡的“成功學”所標籤和定義著,其實產生這種“攀比心”也是來源於內在慾望的渴求,慾望本身是中性的存在

如何區分痛苦的耽欲、勃勃的野心和承諾的善良活力?任何一個夢想和強烈的目標,我們都可以用不同的方式去追求:如果該目標的作用是證明我們了不起,掩蓋我們的不安全感或是征服他人,最終將證明它是無法被滿足的,並且導致不快樂的結局。然而同樣的目標實現可以帶著奉獻、承諾和仁愛,以善良的方式進行。善的慾望導致自由。)

關鍵是我們如何去看見自己內在的這種渴望(慾望),而不至於因為並不必要的比較(不同人生領域、不同境況,世俗成功的背後所付出的某種代價)失去了對自己的肯定,這份對自己的“肯定”即是一顆慈悲心。莫因為苛責去改造自己,下面這段話也許會有啟發——

改造自己,這是什麼意思?人可以改變多少?應該改變多少?我們如果檢視自己的心態,這些就成為緊迫的問題,任何完備的心理學,必須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可以改變苦難的不健康根源,但我們必須在自己個性和秉性的框架之內進行,而不是擺脫它。印度聖哲克里希那穆提認為容納是覺悟的基礎:

只要你想成為和你本性不一樣的某種東西,你就會精疲力盡。但是如果你說“這就是我要觀察和了解的事實”,那麼你就可以超脫。

內在的轉化“以詩見己”

一團迷霧從咖啡杯裡升起

晝夜祈食

鳥兒躲藏在自己的翅膀裡

孕育一束光

在喧囂中 安靜地坐著

一團迷霧從咖啡杯裡浮起

包裝語言

戴上面具

竊聽對面人的心語

用嘴說出自我編織的幻相

人向下沉

在浮華的廢墟中

一隻空中的手

堅韌地飲

有力地揮舞

迷霧被煮沸

一杯熱美式

回到巢穴

繼續孵化

2021.1.15

(注:引文出自《人生中必要的失去》一書)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面對情敵,我真有點不知所措了,我該怎麼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