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爾斯泰曾說:
我們只有離生命越遠,離真理才越近。
但今天這個題目卻讓我好奇:
這世上的一切都關乎愛情?
這到底是離生命的本質遠還是近呢?
這世上的一切都關乎愛情
除了愛情本身
愛情,只關乎成長
是否,你熱切地想要愛,也想被愛,
卻經常不知道如何去愛,也不知道如何被愛。
這篇文章可能會適合你——
愛是一門藝術
或許你知道他,埃裡希·弗羅姆(Erich Fromm),一名哲學家、心理學家,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他最著名的著作就是《愛的藝術》。
如果愛是一門藝術,那就要求人們有這方面的知識並付出努力。但這大多數人決不認為愛情無關緊要,相反他們追求愛情。悲歡離合的愛情電影他們百看不厭,百般無聊的愛情歌曲他們百聽不煩。但他們之中沒有人認為,人們本可以學會去愛。
在這方面採取的第一個步驟是:要認識愛情是一門藝術。
人們要學會愛情,就得像學其他的藝術——如音樂,繪畫,木工或者醫療藝術和技術一樣的行動。
可以簡單地把學會一門藝術分成兩個部分——一是掌握理論,二是掌握實踐。
學醫的人首先要認識人體的結構和各種疾病的症兆。但光有理論還無法行醫。只有透過長期的實踐活動,一直到理論知識和實踐經驗融會貫通起來變成靈感----也就是掌握了藝術的靈魂,才能成為一名大師。
要成為大師,除了學習理論和實踐外還有第三個必不可少的因素,即要把成為大師看得高於一切,這一目標必須佔據他整個身心。這一點既適用於音樂、醫學、雕塑——也適用於愛情。
這裡也許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我們這個社會有不少人經常不斷地遭受愛情的挫折,卻很少有人去努力學會愛情這門藝術。人們一方面渴望愛情,另一方面卻把其他的東西:如成就、地位、名利和權力看得重於愛情。
我們幾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於努力達到上述目的,卻很少用來學會愛情這門藝術。
愛情首先是“給”
愛情是一種積極的,而不是消極的情緒。一般來說可以用另一個說法來表達,即愛情首先是給而不是得。
什麼是“給”?這個問題看起來似乎很容易回答,實際上卻很複雜並有雙層意義。
十分流行的誤解是把“給”(give)解釋為放棄(give up)——被別人奪走東西或作出犧牲。一個性格還沒有超越接受、利用或者貪婪階段的人對給的理解就是這樣。
一個“重商主義”的人也準備給,但一定要透過交換。只“給”而沒有“得”對他來說就是欺騙。
創造力匱乏的人則會有一種被別人拿走東西的感覺。因此這種型別的大多數人拒絕給予別人東西。
而有些人卻又把“給”變成一種自我犧牲的美德。他們認為,正因為“給”是痛苦的,所以應該這麼做。給的美德就是準備犧牲,對他們來說,“給”比“得”好這一準則就是意味著寧可忍受損失也不要體驗快樂。
有創造性的人對“給”的理解完全不同。他們認為“給”是力量的最高表現,恰恰是透過“給”,我才能體驗我的力量,我的“富裕”,我的“活力”。體驗到生命力的昇華使我充滿了歡樂。我感覺到自己生氣勃勃,因而欣喜萬分。
“給”比“得”帶來更多的愉快,這不是因為“給”是一種犧牲,而是因為透過“給”表現了我的生命力。
一個人究竟能給予別人什麼呢?
他可以把他擁有的最寶貴的東西,他的生命給予別人。但這並不一定意味著他一定要為別人獻出自己的生命,而是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
他應該把他內心有生命力的東西給予別人。(這是我要劃的重點)
他應該同別人分享他的歡樂、興趣、理解力、知識、幽默和悲傷——簡而言之一切在他身上有生命力的東西。透過他的給,他豐富了他人,同時在他提高自己生命感的同時,他也提高了對方的生命感。
他給並不是為了得,但是透過他的給,不可避免地會在對方身上喚起某種有生命力的東西。雙方都會因為喚醒了內心的某種生命力而充滿快樂。
在給的行為中誕生了新的東西,給和得的人都會感謝這新的力量。這一點表現在愛情上就是:沒有生命力就是沒有創造愛情的能力。
愛情的四個要素
愛情的積極性除了有給的要素外,還有一些其他的基本要素。這些要素是所有愛的形式共有的,那就是:關心、責任心、尊重和了解。
在母愛中關心的要素表現得最為突出。如果有一個母親拒絕給孩子餵食、洗澡和關心他身體的舒適,那麼無論這位母親如何強調她對孩子的愛,也不會有人相信她。但如果她關心孩子,她的愛就令人可信了。如果缺乏這種積極的關心,那麼這只是一種情緒,而不是愛情。
關心和關懷還包括愛情的另一方面,即責任心。今天人們常常把責任心理解為是義務,是外部強加的東西。但是責任心這個詞的本來意義是一件完全自覺的行動,是我對另一個生命表達出來或尚未表達出來的願望的答覆。“有責任”意味著有能力並準備對這些願望給予回答。
愛情的第三個要素:尊重。尊重別人不是懼怕對方。尊重就是要努力地使對方能成長和發展自己,因此尊重決無剝削之意。我希望一個被我愛的人應該以他自己的方式和為了自己去成長、發展,而不是服務於我。只有在自由的基礎上才會有愛情,正像在一首古老的法國歌曲中唱的那樣:
愛情,是自由之子
永遠不會是控制的產物
人們只有認識對方,瞭解對方才能尊重對方。如果不以瞭解為基礎,關心和責任心都會是盲目的,而如果不是從關懷的角度出發去了解對方,這種瞭解也是無益的。
關心、責任心、尊重和認識是相互依存的。在成熟的人身上可以看到這些態度的集中表現。
成熟的人就是指能夠創造性地發揮自己力量的人。成熟的人只想擁有他自己的勞動果實,放棄了獲取權利和全知的自戀幻想,並有一種謙恭的態度。這一態度的基礎是他內心的力量,單單這股力量就能使他進行真正的、創造性的勞動。
如果我確實愛一個人,那麼我也愛其他的人,我就會愛世界,愛生活。
如果我能對一個人說:“我愛你”,我也應該可以說:“我在你身上愛所有的人,愛世界,也愛我。
難怪托爾斯泰總結說:
唯有從其他人那裡感受到愛,軟弱的信仰才能充滿力量。
#愛的藝術# #《愛的藝術》艾·弗洛姆 品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