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利福尼亞大學精神病理學教授傑根·路易士博士曾經說過:“人類除了語言,還能使用70萬種以上的訊號來交流意識。”這些語言之外的“訊號”,就是暗示。
什麼是暗示呢?從字面意思上看,“暗”就是對方無從覺察,“示”就是一定意圖的指示,結合起來就是讓對方自然地、無從覺察而又能毫無牴觸地接受一種人為的有意圖的指示,它不是直接命令對方怎麼做、做什麼,而是讓對方自然地接受我們的想法,只要在無意中接收到這個資訊,他就會產生相應的觀點。
比如這個生活中的例子:你跟朋友一起喝茶聊天,剛開始品茶時沒覺得朋友所沏的茶有什麼特別,可聽到朋友說這種茶如何好、如何來之不易後,同樣再品這壺茶,卻覺得格外清香。
走進一家裝潢講究的店鋪,雖然沒有人看到商品的價格,卻自然而然地覺得裡面賣的東西價格不菲,檔次也很高;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哪天有朋友皺著眉頭跟你說“你臉色不太好,是不是平時疏忽了保養”,你很有可能回去就買上一堆的護膚品……這樣的情況,都是心理學中的暗示現象。
暗示能夠影響人們原有的行為方式或心理狀態,相信實際上並不存在的東西。任何人都無法抵抗暗示的力量,至少在某些情況下,一個人對於自己的行動在短期內會失去意識上的控制力量。在整個行為過程中,他會以為一切都源於自己的主動性,即便感覺有為難之處,也不會介意,因為那是自己做出的選擇。這是暗示最可怕的地方。
為什麼暗示會有如此強大的威力呢?在心理機制上,它是一種被主觀意願肯定的假設,這種假設未必有依據,但因為主觀上已經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就竭力地趨向於這項內容。這種“假設”建立在“自我”的基礎上,換句話說,就是你認為會怎麼樣,是“自我”對待外界人和事的判斷和決定。
有個剛畢業的大學生,被一家知名公司錄取。正式入職後不久,他就接到了一項頗有難度的任務,就連工作了幾年的老員工都沒把握能做好,對他來說更是嚴峻的考驗。接收這項任務時,他心裡就沒底,很怕自己做不好。為了能完成任務,他還是盡全力去做,其中最主要的策略就是向老員工請教。
可是,當他向老員工請教時,有的人只是呵呵一笑,沒有多說;有的直接說很難辦,沒有給他任何建議;還有人給他灌雞湯,說多想想肯定能做好……如此一來,這位新人愈發覺得自己難以把事情做好,雖然硬著頭皮做了,結果卻並不理想。
他真的不能把事情做好嗎?實際上,他的這種“做不好”是一種暗示的結果,在尚未努力之前,就已經假設了一個結果,此後的一切活動都是圍繞著這個假設的結果進行的。雖然他也向別人請教了,可因為那個“假設”的存在,他在心理上會自覺或不自覺地去選擇跟這種“假設”相符的內容。
我們之所以會受到暗示的影響,關鍵在於“自我”的不完善。人都是不完美的,卻又有追求完美的本性,因而在做決定的時候,會變得猶豫,渴望從外界獲得更好的意見。當我們缺乏自信,不知如何抉擇時,就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語所左右,按照他人的言語去做,從而受到暗示。在有些情況下,這樣的暗示是很危險的。
有一位年輕的婦女厭倦了自己年邁的丈夫,特別是在她的丈夫經濟出現危機後,就開始處心積慮地籌劃自己的將來。她總是有意無意地提醒丈夫,自己和他之間的年齡差,流露出對孩子的渴望。每當此時,丈夫就對她充滿了愧疚感。在一份妻子“無意間”放在桌上的保險廣告的影響下,他為妻子買了大額的人壽保險。
終於有一天,夫妻兩人在田野裡散步時,妻子說起兩人在前一天都聽過的一則關於自殺的故事,她還故作天真地說:“怎麼可能有人能那樣把自己打死呢?你做給我看看,是不是有可能?”接著,丈夫真的把獵槍伸進了自己的嘴裡……結果,你也猜到了。
這位妻子深諳暗示之道,她一直為夫妻間的年齡差耿耿於懷。而丈夫的自我防禦機制使他把這種愧疚和擔憂埋在了心裡,對於兩個人的未來,他的心理意象也很模糊,而妻子藉助暗示逐漸讓丈夫的愧疚感變得明朗化。接著,她不斷地重複同樣的話,且製造了一個視覺形象,那就是終日以淚洗面。雖然她沒有直接說什麼,可丈夫還是感受到了強烈的暗示:“如果不為妻子做點什麼,她今後的生活沒有保障。”這時,他已經徹底相信自己總有一天會完蛋。
為什麼他能夠被妻子的暗示控制呢?原因還是我們前面說過的,他的“自我”不完美,內心深處隱藏著強烈的自卑。糟糕的是,妻子看透了他這個人,利用了他的這一心理。如果他能夠自信一點,客觀地看待這件事,或許就能發現妻子在他經濟開始走下坡路後表現出的一切行為都是十分可疑的。
這個特殊的案例提醒我們,一旦潛意識被人操縱,我們就會受制於人而不自知。所以,我們必須學會識別和防範那些別有用心的暗示。
暗示的核心是潛意識,而潛意識通常是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還帶有重複性。所以,當有人經常有意無意地提到同一個問題時,我們就必須提高警惕。同時要明白,暗示作為一種心理戰術,不是意志堅定就能擺脫,相反,意志堅定的人反而更容易被催眠。如果你發現某種暗示帶有持續性和說服力的時候,一定要多問問“為什麼”,讓提問者說出他的真正意圖。
想不被暗示牽著鼻子走,一定要不斷強化個體內心世界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