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針對“人為什麼而結婚”不同年齡一定有不同的解讀,曾幾何時我們都會肯定地說,結婚是為了愛情,是兩個人有情人最終的選擇,但隨著年紀的增加,你還會在這麼覺得嗎?

結婚是社會的必然形式,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種規律性的關係結合,但真正深入想過為什麼而結婚的人,其實並不多。

對於有些人,其實就是為了合法地住在一起,因為人不論是從心理還是生理,都是需要有人陪伴的。或許聽上去有些粗,但卻是不爭的事實。

起初可能源於真的喜歡,這樣可以天天和自己喜歡的人在一起,尤其晨起就能看到自己心儀的人,的確是一種慰藉,甚至是階段非常開心的事情。

而慢慢的,成熟的內心可能對於情愛解讀有一定的改變,從情感的需求,變成生活實質的剛需,一個人的日子會無助會恐慌,更會有些辛苦,兩個人相互扶持,不論是從內心,還是從實際的物質,都是一種補貼,從而不同程度減少自己的負擔與壓力。

無數催婚父母,如果站在理性角度來說,不是他們不懂感情,也不是他們不瞭解缺乏感情的日子有多難湊合,更不是貪財勢利眼才讓子女找個好條件的人,而是相比之下他們懂你的,兩個人搭伴過日子,遠比一個人省力有保障。

​因為他們早已經消退了感性,經歷了太多的現實,缺乏物質基礎,純粹的情愛,是根本無法長久維繫的情義。

有些人閱人無數,雖不至於濫情,但卻也有一定的感情經歷,然而歲數到了玩夠了,覺得該踏實有個人過日子了,所以按部就班選擇了婚姻,但選擇婚姻未必存在愛情,而是欣賞對方,或覺得對方適合生活而已。也正因為如此,所以才會有人說,最後結婚的未必是自己愛的,甚至不一定是愛自己的,而是到了年紀大家覺得該結婚的人。

一個人倒也不是不能生活,而當凡事都自己一個人,獨自吃飯,逛街看電影,每當節日鋪天蓋地的狗糧撒的無處可躲藏,而自己只能在家吃外賣的時候,那種無力的寂寞空虛,似乎婚姻就成為了期待的必需品。

歸根結底,結婚的剛需,一是精神,二是物質,當二者我們都可以自足,似乎婚姻的存在必要,又或者人們對其認為一定要有的觀念,必然會逐漸減少甚至消失,最起碼不會再有那麼多被催婚的情況發生。

而在如今開始層次分化逐漸明顯的時代下,有人就堅持獨身,也有人堅定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傳統,無論選擇哪一種,局外人都沒有必要站在自己立場下的道德制高點去品頭論足。

所以什麼樣的選擇和生活方式是正確的?重點在於先懂得自己的需求,思維的確立,心不想,事自然不成,《活法》一書當時銷量可觀,主要就是作者真的是用心在把他認為重要的東西,一件件講給讀者去聽,只要按照書中思路進行生活,那麼感情,人生,乃至事業都會成為其助力和導航,向更好的正確方向前行。

不要試圖用一時的甜言蜜語和約定,就真的能夠情定今生,能夠給保障的只有自己,而不是靠任何人和任何關係支撐人生,改變命運。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都是原生家庭惹的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