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決策,其本身是一個比較空泛的概念,以至於人們對其體驗感往往較弱。畢竟,每個人在做決策的時候,毋庸置疑的都會選擇他自認為最優的決策方案。否則,決策者也就不會如此決策。
換句話說,人們所做的所有決策,一定是決策者當時認為對他最有利的決策方案。不然決策者就不會這麼選擇。因此,即使所做的決策在客觀上本身並非理性決策或者最優決策,但是當事人卻無法察覺。詩有云:“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一般來講,人們需要有所參考,才便於矯正自身行為。對於理性決策,自然需要以非理性決策行為進行參考矯正。為此,筆者新開了這一系列的寫作。
一、樂觀悖論
人類對好的事物,天生有一種樂觀心理,往往更傾向認為自己是幸運兒。譬如,如果你對任意一個群體採訪,會發現超過一半的人認為自己的段位在人群中屬於前50%。對此,不可避免的產生了一個悖論:本來只有50%的人能在排位中排入前50%,但是現在卻有超出50%的人認為自己能排入前50%。而這,顯然是與客觀事實相違背的。
這背後意味著,人們天然地更具有樂觀性。而這種天然的樂觀性,男性更盛。當然,這是有億萬年生命演化的必然結果。
在各個物種之中,雌性總是更鐘愛於“自信的”雄性。一般來講,這種自信的狀態往往代表著雄性個體更健康、更有活力、更有生存能力。即便是放在人類身上,也同樣適用。畢竟,自信是需要足夠的底蘊做支撐的。你看,哪位girl不迷戀於自信的boy呢?
不過,人類的生命演化顯然脫離了一般生物的演化歷程。智力的爆發,讓人類擁有了更多的生存機會,減少了人類的生存壓力。隨之而來的則是,更多的人會表現出自信和樂觀的狀態。
二、迷之自信
自信和樂觀是生命演化的必然結果,畢竟不自信的個體,往往沒有繁衍的機會,所以出現樂觀悖論也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爆發的人類智力,讓更多的人獲得了生存的機會。這不可避免的帶來了這種樂觀狀態的進一步擴大化,演變成了迷之自信。當然,筆者今天所說的迷之自信,主要是針對風險本身。簡單來講,絕大部分人對風險感知並不敏感,通常認為那些風險離自己會很遠。其中,男性是對風險感知迷之自信的主要群體。而在筆者所接觸的諮詢者中,男性的佔比通常不超過10%。
男性對風險感知的不敏感性,是天生的,畢竟在那個茹毛飲血的時代,男性負責著狩獵和各種危險活動,天然的壓制了對風險的感知。到了現代社會,人們生活的極大改善和醫學技術的極大進步,更是大幅度降低了各種風險的發生機率,使得絕大部分人在年輕時候很難感知到風險的存在。譬如這次新冠肺炎,在發生之前,人們幾乎不會想到傳染病疾控中心這種存在。雖然,它一直在那裡,但是我們對其沒有感知。
由於沒有感知,所以往往不會去注意到風險,也就更難會認為自己會發生風險,進而變成迷之自信。在這其中,男性的迷之自信尤盛,以至於其往往使得其對愛人的保險建議向來不屑一顧。此種案例,筆者見過太多太多。
三、灰犀牛
迷之自信的根源是對風險沒有感知,進而對風險沒有體驗感。尤其是對於年輕人或健康群體而言,這種感知往往微乎其微。
四、意料之外
人們對於風險的迷之自信的態度轉變,往往是因為發生了意料之外的事情。比如,每次體檢完後,你身邊的人就會開始辦各種健身卡,或者打聽一下保險。尤其是在身邊有親朋好友發生疾病或者意外之後,這種直面生死的體驗,極大的激活了人們對風險感知的能力。
正是因為此,保險代理人往往會給消費者講述這種身邊的悲劇故事,以此來啟用消費者的風險感知能力。但是,這個過程所需的時間往往是很漫長的。對此,筆者經常會說:你很難理解一個健康的人對保險的厭惡,也很難理解一個健康異常的人對保險的渴望。但是,時間是一切的答案和最好的老師。
五、小結
樂觀和自信是生命演化的必然結果,迷之自信也正是其副產物。但是,理性人不應當只是以經驗感知來判斷風險本身,更不宜對風險迷之自信,否則當灰犀牛衝過來的時候,留下的只是悲劇。
最後,還是借用大劉(劉慈欣)的話來總結:“弱小和無知不是生存的障礙,傲慢才是。”也以此與所有男同胞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