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意識到我們現在所處的這個時代正在變成一個越來越強調個體和自我的時代,大家都渴望做自己,期待自己能夠成為一個獨立自主的個體,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這在歷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種個人主義或者說對自我以及個人自由的強調,正是現代人迷茫與困惑的根源,因為我們身上所有的天性和本能,實際上都是為了適應群體生活而設計的,而不是為了讓我們成為一個獨立和自由的個體。

心理學大師阿德勒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一切煩惱都是人際關係的煩惱。

這句話一點也不假。

因為僅僅限於個人的內部煩惱,是不存在的。我們生活中的所有問題和煩惱,無一例外都與他人有關,所以想要真正瞭解自己,想要明白自己內心真正渴望的到底是什麼,以及是什麼在限制和束縛著我們,那麼,我們就得先了解自己作為社會動物身上所具有的本性。

01

我們的社會本性究竟是什麼呢?

如果用一句話來總結,那就是人是活在相互比較的感覺中的。

群體的一個重要特徵,就是它存在著嚴格的內部等級,在遠古時代,資源是極其有限的,個體在群體中的等級地位越高,那麼可以得到的生存和繁衍權就越多,等級地位越低就越容易被欺負,而且會隨時面臨著被淘汰的危險。

02

個體在群體中的地位由什麼決定呢?

有兩個很重要的決定因素:

1, 你和他人的強弱對比;

2, 他人對你的接納與認可程度。

這兩個因素往往是相關的,你越是比別人強,比別人厲害,那麼他人對你的接納和認可程度就越高;認可程度越高,你的地位就越高。

正是出於這樣的原因,我們的大腦才會進化出來——時刻關注它們的本能,因為我們需要知道自己在他人眼裡是不是足夠好,以及自己和身邊的人相比是不是足夠好。

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及時瞭解自己的地位狀況,然後想辦法守住,甚至是提升自己的地位,避免不被群體接納的命運。這些比較和爭奪大多都是無意識的,即使我們不想去比較,我們的大腦也在自動地根據各種外在資訊和線索來進行運算,判斷出我們此時的地位,並透過情緒來給予我們訊號。

03

什麼是自尊?

自尊從本質上來說就是一種自我保護機制,它存在的目的其實是為了確保我們能夠在群體中得以很好的生存下去。

自尊的存在就會使得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比較中,也會使得我們總是在意他人對我們的看法,一旦我們發現自己的地位受到了威脅,這種心理機制就會引發焦慮、擔憂、嫉妒等情緒,這些情緒就會促使我們想辦法去守住自己的地位。

你可能會問,瞭解了這種自尊心理機制對於我們來說到底有什麼意義呢?

聽完這個故事,你就會知道了。

有位諮詢者去找心裡諮詢師,他說:我之前聽過這樣一個說法,只有當你有了房子,有了足夠的錢之後,你才會知道自己真正想要追求的是什麼,你認為這句話對嗎?

心裡諮詢師回答:"其實只說對了一半,這句話背後的邏輯其實是準確的,那就是人必須先解決安全感的問題,才有精力去思考什麼樣的事情才是自己真正喜歡的,才會去考慮自己的夢想和追求。

但是這句話對安全感的假設卻是錯誤的,它假設人只要有了足夠的經濟上的保障,就會有安全感,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為真正的安全感其實是心理上的安全感。"

心理上的安全感關乎的並不僅僅是物質,而是自尊,或者說是人際比較重的自我地位。

假如我現在給你一張紙,一支筆,讓你把自己心中的擔心和焦慮都寫出來。那麼我們很可能會寫下: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犯錯和失敗,害怕得不到認可,害怕沒有成就,害怕不如他人被人看不起,害怕家裡人對自己失望等等。

這些焦慮和擔心表面上看似乎不同,但實際上他們都可以歸結到一個共同的恐懼,那就是對我不夠好的恐懼。

04

我們為什麼總是害怕自己不夠好,害怕犯錯和失敗呢?

那是因為這會讓我們覺得自己是沒有能力的,沒有能力就意味著不夠好。

再比如,我們為什麼總是害怕自己沒有成就,害怕自己不如他人呢,因為沒有成就,不如他人,那就意味著我們是普通的、平凡的、不優秀的,而不優秀就是不夠好。

我們之所以那麼害怕自己不夠好,是因為它背後潛藏著這樣一種邏輯——如果我不夠好,他人就不會接納和認可我,得不到接納和認可,我在群體中就是不重要的,沒有地位的,沒有地位就意味著被欺負被剝削甚至是被淘汰和犧牲。

從這個角度來看,我們心理層面的安全感,主要就是來自於我們對自我地位和價值的認可與確定。我們需要確定自己是重要的,是值得被接納、被認可的,只有這樣,我們才會在潛意識中覺得自己的生存得到了保障,才會覺得自己是安全的,這便是我們作為社會動物的一個重要本性。

我們不是有吃的,有喝的,有住的就滿足了的,我們還需要有價值感,需要知道自己是足夠好的,需要被接納,被認可。

事實上我們生活中的各種焦慮、困惑甚至是心理問題,大多都和這種心理需求沒有得到滿足的有關。

後現代心理學就認為:人之所以會出現心理問題,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達不到所處社會文化中那些主要標準和期待。

美國心理學家,精神療法醫生薩尼爾布蘭登也曾經說過:"任何一個心理疾病,無論是焦慮抑鬱,還是對親密或者成功的恐懼,都可以追溯到自尊,也就是低價值感的問題。"

05

學習不是為了證明自己,而是為了滿足好奇心,為了解答頭腦中的問題和困惑.

有個小夥伴說自己特別想選擇一個領域去深入研究,可是感覺可以研究的東西很多,不知道要選擇哪個方向比較好。

於是諮詢師問:"你為什麼想深入研究某個領域呢,你想從中獲得的是什麼?他會給你帶來一種怎樣的感受?"

他想了想回答:"這會讓我覺得自己很厲害,很聰明。"

諮詢師:"當你覺得自己很厲害,很聰明的時候,你會獲得一種怎樣的感受?這種感受是你現在沒有的?"

他猶豫了一會兒,然後從嘴裡蹦出兩個字:"自信。"

這個時候我們就非常清楚了,他之所以不知道如何去選擇,是因為他內心真正渴望的其實是安全感,是一種自己足夠好的自信的感覺。

正是因為如此,他才會那麼害怕不確定性。因為他害怕有損失,害怕投入之後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結果,所以,他在潛意識當中,真正在意和看重的其實是最後的結果,也就是能否透過學習得到那種——我很優秀、我很厲害的感覺。

假如他不存在自信的問題,那麼這種擔憂和顧慮就不會存在,也不會有什麼損失的問題。因為在這種情況下,學習就不再是為了證明自己,不是為了讓自己看上去很聰明,很優秀,而是為了滿足好奇心,是為了解答頭腦中的問題和困惑,所以你只需要跟著頭腦中的問題和困惑,去閱讀學習就好。

當你透過學習和研究成功地解答了自己頭腦中的困惑,那麼你就會覺得很有收穫,而且這個過程本身也是充實和快樂的。

06

總結

最後我們來回顧總結一下:我們的本質是社會動物,我們需要依賴群體而生存自尊,這種心理機制就是幫助我們在群體中得以更好生存的工具,它會幫助我們時時刻刻對自己進行評判,以此來獲得自己的定位資訊。

當我們覺得自己和別人相比不夠好,或者在他的眼中不夠好,沒有得到足夠的接納和認可時呢。我們的大腦就會覺得自己的生存存在著威脅,就會感到不安和焦慮。

知道這些對於我們瞭解自己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此時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不知道如何選擇或者害怕損失和不確定性,那麼現在你就理解了,那是因為你的內心缺乏安全感,你的自我價值感不夠,沒有足夠的自信,所以你真正需要解決的其實是安全感和價值感的問題,只有需要先解決了這個層面的問題,你才不會總是那麼在意他人的看法,那麼渴望得到認可,在這種情況下,你才有可能擺脫他人對你的影響,去獨立思考什麼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

3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被光抓走的人:通過出軌來證明愛,看清中年人婚姻裡的“瘙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