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小嫻曾經在書中寫道:“想念在時光中穿梭,一絲絲地把心抽緊,原來想念是糖,甜而憂傷。”思念對於大部分人來說都是憂傷的吧,尤其是在戀愛中,婚姻當中的男女。
我們常常說女人的第六感很準,特別是當你發現一個男人不愛你了或者背叛你的時候,智商堪比福爾摩斯,判斷力強得驚人,就連隨口胡亂猜測也極度貼近於事實。
其實,不只是判斷男人不愛你很準,對於男人的思念,女人也是會有“心靈感應”的。
不知道大家是否聽說過夫妻相這個詞。
生活中,我們見到一對新婚夫妻或者是說一對男女是夫妻的時候,總是會說他們很有夫妻相。
夫妻相顧名思義就是兩個人長得很像,有相似之處,但是這種夫妻相併不是巧合,並不是說兩個人長得像才在一起的,世界上哪有這麼多巧合呢。
夫妻相是後天形成的,兩個人每天相處在一起,行為習慣,說話方式,甚至是容貌上都相互靠近,越來越像。
這讓我想到了刑偵港劇《讀心專家》中有一個案例就是利用夫妻相來偵破的案子。
當時有一個劇情是讓嫌疑人看照片判斷照片裡的人是不是夫妻時,裡面的每一對夫妻都或多或少有些許相似,有的甚至連笑容都變得越來越像。
其實,除了外形上的變化,心靈上也多多少少會有影響。
而所謂的心靈感應不過是兩個人在一起久了,越來越瞭解對方,越來越知道對方的心中所想。
說起心靈感應,大部分人還停留在雙胞胎才存在的認知中,人們用“你幸福時我高興,你難過時我在哭”來形容這種感應。
但心靈感應是否真的存在,我們無從考證,現代科學更是把它當成一種玄學的說法。
不只是雙胞胎,任何兩個人在一起生活久了都會產生心靈感應,這個被稱作共情。
有時候,兩個人在相隔萬里的城市,當男人給你打通電話的那一刻,你剛好拿起了手機,於是,感嘆多麼奇妙。
並不是哪一個人有透視,千里眼,順風耳,即使相隔萬里也能看見你在做什麼,這就是一種共情的力量。
兩個人感情越深厚,共情就越強烈。
因為兩個人越相愛就越想了解對方的喜好,甚至不知不覺地模仿,一個人最瞭解的是自己,然後是伴侶,不需要太多言語,一個眼神,一個手勢就已經足夠。
如果住在一起的時間夠長,你甚至能夠總結出他的生活規律。就是這樣的一種共情,讓你們成為互有心靈感應的兩個人。
有時候,心靈感應只是對於用正常視角,科學言論無法解釋的行為,現象的一種籠統概括。
畢竟,心靈感應到底存不存在我們是不知道的。就像人們經常說一個人打噴嚏了肯定是因為有人在想他,我倒更願意將這種話當成一種玩笑。
畢竟,打噴嚏也有可能是感冒了。我們不相信一而再,再而三的巧合,但它並不是不存在。
心靈感應的出現,沒有太多巧合的成分,就像剛才講到的共情,是因為熟悉,因為在意,所以關注,才能記住。
很少數的人是面面俱到的,大部分人還是隻對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在意的東西投去更多的關注,而對那些本來就不怎麼上心的人,你若硬要說能產生一種心靈感應,那不是天方夜譚嘛。
除了共情,還有一種就是習慣吧。兩個人生活在一起,每天他要做的事就那麼幾件,每天反反覆覆地做,不想熟透於心都難。
而一旦成為習慣,有一天他沒有做這件事了,你反而會不習慣。因為習慣對方的生活方式,說話的語氣,甚至是蹙眉的小表情,所以才會當對方從嘴裡直接表達出來時,你就透過觀察他的表情先於他一步完成這件事。
思念也是一樣,在一起久了,節奏基本上一致,當你想他的時候他也在想你。
世界上大多數人都是孤獨的,人心和人心之間都是有隔閡的,不存在什麼完全坦誠,這年頭,誰心裡還沒點秘密呢。
誰會願意把自己完完全全地暴露在陽光下,供別人剖析。所以,追根究底,男人思念你時,你總能及時發現。
這不是我們所認知的心靈感應,而是因為了解彼此才知道對方的心思,這是由共情和習慣共同引發出的一種特殊的“心靈感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