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是人類亙古不變探討的話題。及至今天,人們對於“什麼是幸福”也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有人說,幸福是內心的滿足、是精神的豐富;有人說,幸福是吃好玩好睡好;還有人說,幸福就是知足常樂。如果站在不同的角度,這些都是幸福的一種詮釋。
不過,在《象與騎象人》這本心理著作裡,提到幸福的兩大原則:進展原則和適應原則,則為我們“如何獲得幸福”提供了借鑑和參考價值。
1
進展原則:過程的享受更重要
進展原則,是說使我們獲得更多幸福的往往是事情進展時(也就是過程),而不是得到時(結果)。
這一點,可能跟很多人的認知是有衝突的。在很多人的認知中,做一件事不都是達到想要的結果才幸福嗎?
為此,心理學家對此進行研究。從生理上來說,人之所以感到開心、快樂,是因為大腦分泌“多巴胺”這種物質。“多巴胺”分泌的越多,你就越快樂,反之亦然。
多次的研究發現,雖然做事得到想要的結果時,大腦會分泌“多巴胺”,但這個量並不多。此時人的快樂也就是一時的。但如果我們在做的過程中發現其中的樂趣,大腦會不斷地分泌“多巴胺”。
關於這一點,在《心流:最有體驗心理學》裡也有講到。一個人如果能在做事的過程中找到樂趣,便能比較容易進入“心流”狀態。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這種感受?當你想去一個夢寐已久的地方旅遊。過後你會發現,讓你感到開心時間比較長的是“去之前的期盼”。等你到了目的地,雖然會有一時的開心,但很快你就會有“不過如此”的感覺。
估計很多人會有這樣一個疑問:有些人明明有那麼多錢,為什麼還要努力地工作呢?比如號稱企業界“勞模”的小米手機創始人雷軍。
雷軍創立小米之前,在金山軟體已坐到頂尖位置,帶領金山上市,實現了財富自由。按說完全可以好好享受人生。但他卻選擇創立一切未知的“小米”,再次創業。
創立“小米”的雷軍更加辛苦:每天工作十五六個小時,一週七天不休息。如此強度的工作量,一般人根本承受不了。可雷軍卻還挺開心的。除了他有一個偉大的夢想之外,跟他學會享受工作中的樂趣,也有很大的關係。
這個世界最可怕的人,不是努力的人,也不是聰明的人,而是發現過程樂趣的人。當你發現時,便會義無反顧地投入其中,專注於此並獲得更多的幸福。試想,當一個人把過程做到極致時,結果自然不會差,就會更幸福。
很多人的痛苦和不幸福是源於過多的追求結果。因為人一旦注意力集中於結果,就很難用心發現過程中的樂趣,沒有樂趣就很難堅持並得到好的結果,自然就不幸福了。
因此,當你明白“進展原則”時,你會知道做一件事享受過程的重要性。當你在過程中找到樂趣時,你獲得的幸福遠遠超過最終得到結果的幸福。
2
適應原則:幸福總是短暫的
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人類之所以能生存延續至今,強大的適應能力是關鍵。而這種適應能力,也遍及我們生活的方方面面。
因為適應能力,我們能吃苦耐勞;因為適應能力,我們願意“忍一時風平浪靜”;因為適應能力,我們可以甘為魚肉。適應能力有很多正面的作用,但在我們獲得幸福方面它卻是一個負作用。
比如,山珍海味吃多了也會膩;金屋良玉用多了也會煩惱,這些都是因為當我們的適應能力在“作祟”,它悄悄地偷走或縮短了我們的幸福感。
還記得小時候,物質匱乏,那時最幸福的是大人從外地回來帶的糖果。平常很少吃到糖果的我們,光是看到五顏六色的它們就是幸福的。更何況,吃進嘴裡時呢?那種幸福的感覺溢滿全身,久久難忘。
再看如今的小孩,早就對普通的糖果失去了興趣,更多新奇古怪的甜食才能勾起他們一會兒的幸福感。之所以會這樣,不就是因為太多的糖果,讓他們已經適應了嗎?一樣的道理,很多事物能帶來的幸福,隨著我們的逐漸適應越來越短暫,甚至蕩然無存。
再看如今大多數成人的苦惱,房子、車子、票子。
沒有房子想買房子,哪怕再小感覺有房也是幸福的;等有了小房子後,慢慢地就想要更大的房子,感覺更大的房子才能更幸福。就這樣,在慾望的驅使下、在適應能力的加持下,我們為房子奔波不停。
再說,車子。沒有車時想買車,這時感覺有車是真幸福。等買了車過一段時間會發現,有車也就那樣。然後心裡會想,開豪車應該更幸福吧,於是又投入忙碌的人潮中為開豪車辛苦奔波。
還有就是,票子。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於是,沒錢的羨慕有錢的,有錢的羨慕更有錢的,更有錢的卻說“要那麼多錢幹嘛,夠用就行了”。這句讓沒錢的聽來增加“仇富”情緒的話,卻並非沒有道理。
實際的情況可能就是這樣。更多的錢並不能帶來更多的幸福,只能帶給你一時的幸福,而這種幸福當你適應以後,也就不再幸福。富人吃一頓上萬元的飯菜,和窮人吃一碗美味的面獲得的幸福並沒有太大區別。
3
凡事有度:適度的物質也是必須的
研究表明,對幸福的適應能力更多的是作用於物質上。而在精神上的幸福,適應能力發揮的作用比較微小。
比如,能給人精神帶來幸福的讀書,不會因為書讀的越多越不幸福,反而是越讀精神越愉悅,也就越幸福。所以,那麼多的聖人、賢者,更強調讓人追求內心和精神的富足,這樣的幸福才會更長久些。
因此,如果想要讓生活過得更幸福一些,多做一些有益於精神滿足的事,幸福會更長久些。讀書、學習、提升自我等等,這些都有助於提升我們的幸福感。
最後,還有一點要提醒的是,雖然“適應原則”告訴我們不要太追求物質的幸福,但並不是說物質不能帶來幸福。它只是讓我們在力所能及的範圍內,適度追求一些而已。
一些外在的物質,確實也會有利於提升幸福感。比如,買一件喜歡已久的新衣服、買一雙喜愛的籃球鞋、化一個美美的妝容等等,這些多少都能為人們帶來幸福感。所以,偶爾的物質的犒勞自己也是必須的。
所以,人要想多一些幸福感,一是要學會從過程中發現樂趣;二是要明白適應原則,不過多追求物質;三是精神和物質“兩手都要抓”,精神為主,物質為輔。如此人生的幸福,也就常伴左右。
參考書籍:《象與騎象人》、《心流:最優體驗心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