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一位名叫大津秀一臨終關懷護士,她在親眼目睹、親耳聽到1000位患者的臨終遺言後,寫下了《臨終前會後悔的25件事》。第一個遺憾就是:沒有做自己想做的事;第二個遺憾是:沒有實現夢想。
可見,人生苦短,很多人都沒有活出真正的自己,而做好自己才是人生最重要的意義。就如電影臺詞所說:這短短的一生,我們最終都會失去。你不妨大膽一些,愛一個人,攀一座山,追一個夢。
人生,有三種不同活法,可惜大部分人只是活在別人的世界裡。下面我們來一起看看你自己屬於哪一種!
1、為他人而活;在中國,絕大數父母一輩子都是為子女而活,甚至是為子女付出了一切。這種價值觀也會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子女,等到子女長大成人了,成家立業了,他們也會對自己的子女如此無私奉獻,也為子女而活。
李商隱的詩句“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就是對父母這種犧牲奉獻精神的最高讚賞與肯定。
同時,任何事物都有利有弊,如果一個人一輩子只是為他人而活,永遠活在他人世界裡,那就好絲毫沒有活出真正的自己,這其實也是很可悲的。
比如說,一個人太在乎親戚朋友的看法,做人做事就會隨波逐流、人云亦云,毫無主見,甚至是產生很多心理困惑。最終,這種人只是成全了他人,而苦了自己。
子女若是為了孝順父母,一味讓父母高興滿意,接受一段不幸福的婚姻,最終也是害了自己。
有些人,看見旁人買房買車,自己沒有那個經濟條件或者剛性需求,也跟著買房買車,打腫臉充胖子,最後生活壓力巨大,搞垮了身體,只能“自食惡果”。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看見周圍人在幹嘛,自己就跟著幹嘛。但是,人云亦云,活得和別人一樣,過著標配生活,真的對嗎?就如魯迅先生在《狂人日記》中的質問:從來如此,便對麼?
2、為自己而活;中國人從小就被賦予了太多的期望和責任,活得太累,好像永遠是活在父母和老師的期望裡。
外國人卻與之相反,他們更加自由、平等,更多人願意為自己而活。就如詩句中所寫: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
經常有人問我們“你長大了,想要成為什麼樣的人?”
可是,大家是否想過這麼一個問題:你就是你,為什麼你不能活成自己,而要活成其他人的樣子的呢?
國人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很容易覺得為自己而活的行為屬於自私自利。
但是,一個人連自己都照顧不好,還怎麼照顧他人?愛他人的前提是,我們自己要自強不息,活出自己的價值。經濟學常識更是告訴我們:只有在很好“利己”的同時,我們才能更好地“利他”。
越是為他人而活的人,越自以為是,他們高估了自己,認為世界少了自己就不行;
越是為自己而活的人,越會發現自身的卑微與弱小,越能夠放下心裡的包袱,輕裝前進。
人生苦短,只有幾十年,只有我們自己能夠對自己的人生完全負責。所以,我們要經營好自己的人生,就要多為自己而活,對自己的所作所為負全責。
為自己而活的同時,按照內心的良知來做人做事,而不是受仁義道德的約束。如此這般,我們才能真正做到無怨無悔。
3、忘我忘他而活;一般人,只能達到以上兩種境界——為他人而活,為自己而活,但真正得道的人,可以到達物我兩忘的境界,既不是為自己而活,也不是為他人而活,而是如莊子所說的“無己”境界,忘我忘他地生活。
莊子“逍遙遊”說: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為他人和為自己,都是入世的世俗活法;而“無己無功無名”的活法,卻是屬於一種出世的逍遙活法。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世俗的好壞道德標準來評判這種活法,要不然就成了莊子筆下的小麻雀。
楚莊王高薪聘請莊子去當宰相,可是莊子不羨慕名利,斷然拒絕了。一般人很難理解,因為世俗之人的眼中只有功名利祿,而莊子更加看重人的本性,要活出“道法自然”的境界。
後世的陶淵明也是活出了“忘我忘他”的人生境界,他首先是不為五斗米折腰,毅然辭官歸隱,然後“採菊東籬下”,最後“欲辨已忘言”。
一般來說,忘我忘他的人,不為他人而活,避免喪失本我;不為自己而活,不熱衷於名利。但是百年之後,世人都記住了他們的大名,對他們推崇備至。
或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逃離世俗的夢,但是沒有足夠的勇氣,最終只有心中暗暗羨慕的份。
以上就是三種不同的人生活法,大部分人只能達到前兩種活法。比如說,中國人經常是為他人而活,而外國人愛自由,更多人喜歡為自己而活。
但是最後一種活法,不管是中國人還是外國人,都是羨慕不已的。朋友們,看看你是屬於哪一種活法?
和琢磨君一起,每天學習一點,每天進步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