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本文字數1179,預計閱讀2分鐘。

如果有,那就兩次。

我以前常常遇到一種情況:大到人際交往,小到職場溝通,在沒見到面的時候,一肚子火,覺得對方這也不好,那也不好,如果見到面,一定要狠狠吵一架,或預判一定會相處得很糟糕。但每每真的見了面,心態又彷彿一下子來了個逆轉,甚至最後雙方還能有說有笑。

這是為什麼呢?是因為“慫”嗎?也許部分是。但根據我日漸積攢的經驗和觀察來看,大多數時候還真不是這個原因,而是因為“見面三分親”。

拿我最近一次印象深刻的經歷來說:我和同事,要和外地的一家企業客戶共同籌備一個訪談影片的拍攝專案。我們負責出技術和資金,對方負責出場地和領導。由於異地不便面談,我們在線上拉了群,透過電話或文字的方式,溝通專案前期的所有事宜。但對方的對接人從一開始到後來,全程都表現得很不靠譜,包括一問三不知、答非所問、語氣怯懦搖擺,外加一口很普通的普通話,從表達到執行,都讓我和同事覺得這個人就是大寫的“無能”。又加上專案出街的時間迫在眉睫,日期卻一拖再拖、一改再改、遲遲定不下來,我們雖然作為十分希望專案成功的乙方,也已幾近放棄。坦白說,我當時對這位“無能”的對接人,內心早已敗光了好感。

終於後面還是決定要如常拍攝,我抱著一種既無奈又無望的心情,在客戶的大樓裡見到了對接人,一天的交流和配合下來,我對他的印象和認知完全改觀:一開始以為是個稚嫩、無能的國有企業混飯人,結果也不過是個卑微、老實的上市公司打工人。碰巧的是,我的同事也有類似的感受。就對方的配合度而言,我還為之前自己抱持的成見感到愧疚。

這樣的經歷已經不是第一次了,它促使我去追索,其中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

1、在前期線上溝通時,我和同事基於客戶對接人表現出來的種種,結合過去的經驗,產生了一種最初的偏見,導致了一種認為對方吊兒郎當、不負責任的誤判,這是一種不良的思維定勢,它除了讓我們徒增感性上的不快,對專案的推進沒有任何好處。而人的情緒是很難掩藏的,你的喜歡和厭惡,都會藏匿在你不自知、對方卻極可能感受得到的細節裡。所以,剔除不良情緒,關注專案本身,不要讓情緒影響目標的達成,是需要我們反覆對自己耳提面命的,它也是專業能力的一種體現。

2、當不能線下面談時,你所能讓對方感知到的一切,就代表了你整個人,甚至你的團隊、你的公司。往深了說“事事有迴應、件件有著落”,往淺了說“及時回覆、有問必答”就是對方判斷你工作能力的重要標準。特別是線上辦公興盛的現在,對於自己表達能力的刻意練習就顯得尤為重要。而話雖如此,最關鍵的核心仍在於,一件事如果你沒做好,那幾乎就可以斷定是因為你不夠重視。“表達”只是一種表面性的技術,其深層內涵是,你平時或即時的充分準備,即“胸有成竹”。所以,當你和對方觸達的方式越有限,你就越要認真對待基於現有方式可傳達給對方的“形象”。

11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這個世界上或許有堅貞的愛情,但它或許從來都不屬於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