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在百度上你搜索沉默型人格可以搜尋到1300萬的相關搜尋,在知乎上關於沉默孤僻人格的問題達19.6萬的熱度,可見當下關於如何去解決沉默型人格是很多人關注的話題。

在李國翠著作的《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一書中講到,現實生活中很多人知道交流的重要性,非常渴望交流。可是,當要開口的時間就陷入了緊張,這並不是你不會說話也不是不想說話,而是你內心陷入了三個誤區,讓你不敢說話,只能選擇沉默。

一、這些誤區讓你只能選擇沉默1.我不會說話,容易出醜

我們總是認為表達它是一種能力,人只有達到某種標準才能具備這種能力。有這種想法的人很多,看百度搜索榜裡面不乏缺少這樣的人。

持有這種觀念的人,主要原因在於小時候養育或者培育她的人是一個“完美”主義人格,這類人,不能接受孩子最真實的一面,即小孩不足的一面。總是以完美的標準去要求小孩。於是,現實生活中不斷地對小孩進行否定和批判,久而久之就會導致小孩覺得自己不夠好,不合格,這種觀念會一直伴隨小孩的成長。

最終,這樣觀念會導致小孩長大後不能接納真實的自己,總會害怕自己會出醜。最後,只能選擇沉默來應對。

2.萬一我出錯了,他們會什麼看我

很多時候,我們會認為表達是為了獲得他人的讚揚和認可,不是為了交流。帶著這種誤區,我們表達前後都會非常在意別人的看法和評價。

同時,選擇沉默的這類人對那麼表達恨意的人也是非常羨慕,這樣一對比就會把自己給貶低。這樣會導致想表達的意願被“異化”。最後,就會認為,表達不重要,獲得表揚和認可才是最重要的。久而久之為了迴避別人的不認可,自己選擇了沉默去逃避。

3.表達以後沒人理我,豈不是很尷尬

我們在表達的時候伴隨的是建立一種關係,也是一種能得到別人迴應的渴望。我們在表達完以後,無論表達的如何都希望對方能做出迴應,不管的好的迴應還是差的迴應。這也算是人的一種本能。

但是,如果我們積極表達後沒有得到迴應,我們心裡會產生這樣的想法“我那麼主動積極地表達我的觀點,你即熱無動於衷,看來我的觀點對你沒有用,肯定是我出了問題”。

當我們這種渴望得到迴應的心裡得不到滿足時,我們會產生一種羞恥感,經歷了無數次的失望後,為了規避這種感覺,個人就會選擇逃避或者沉默,避免讓自己產生更多失望感。

正視自己的性格缺陷,讓我們採取有效的心裡疏導,走出這種沉默的人格,也是我們的當務之急了。

二、兩步讓你走出沉默型人格,表達真正的自我

我們要走出沉默的心裡困境,必須好做到這兩步:

1.擺脫表達是能力考驗的誤區,樹立表達只是正常交流的正確觀念

首先,我們在交談前,不要把自己的定位放在一個被批判、被考驗的位置,不要在心裡有過於強烈的自己表達不好就不會被別人不喜歡、不接納的想法。

要樹立人與人之間打交道就是一種本人需要,就像我們日常吃飯、喝水一樣。任何人都有批判自己和評價別人的權利,我們左右不了。但我也要做是不去隨意評價別人,要學會講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表達的內容上,對待別人要用欣賞的眼光去看,用接納別人的心態去交流,讓別人看到你的誠意,這樣自然別人就會接納你。相互的接納,會讓你慢慢淡化過度在乎別人想法的情況。久而久之,我們就會走出這種誤區。

2.直面自己的恐懼和焦慮,接納自己的缺陷和不完美

有沉默性格的人,在公共場合面臨需要表達的場面時,往往會產生焦慮和恐懼。這個時候,我們要做的不是去想方設法去抵抗這種心理,而是要學會去接納這種意識。

這個時候,我們要採取心理暗示或者和喜歡的人擁抱的方式去解決內心的恐懼和焦慮,內心一定不能說“我不害怕,我不緊張”,一定要這樣想“我是有點緊張和恐懼”,要直面這種意識。這樣反倒讓你更放鬆,以為這種恐懼和焦慮本身就是你自己的敏感點,如果你還一直去對抗它,得到的結果往往是相反的。

這種意識就像我們內心住著一被過度否定、批判,不被接納的小孩,當你嘗試去認可他時,他自然就不會為難你。

寫到最後

沒有人喜歡長久的沉默,也沒有人喜歡永遠的冷漠。

一個人選擇沉默,就是在自我設限,是無法發揮自己的潛能的,不敢表達,現在沉默就是把自己縮在一個有堅硬外殼的保護罩裡,這個罩子一切可控。

但是,我們的人生不可能永遠的呆在這個罩子裡,我們希望有一隻堅定有力的手,拉住我們,引導我們走出罩子,讓我們找到自我,讓我們不再選擇沉默,而這隻手就是我們自己心理的調節能力。

擺脫三種誤區,擺正自己的心態,直面恐懼和焦慮,選擇接受自己的不完美,釋放你內心裡不完美的小孩,讓你真正找回自我,活出不一樣的人生。

《習慣逃避,你在害怕什麼》還講述了自卑、控制慾強、經常抱怨這些人格的背後的原因分析和解決辦法,適合存在這種人格的你、我、他去拜讀,相信裡面的方法可以讓有豁然開朗的感覺,一定對你未來人生有所改變。

14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你還會做相同的選擇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