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我的第63天學習分享 | 人生演算法 Day10
--------------------------------
當事情的結果不如我們所願時,我們經常會說:“如果......就好了”或者“如果我能回到過去,結果肯定會比現在好很多。”
可是,回到過去,結果真的會比現在好嗎?
我的回答是,很難。
先別急著否定我,先聽我講完這個故事吧。
--------------------------------
一、追悔:回到過去能改變命運嗎?
某個歐洲城市曾經做過一個統計,平均每年發生100起搶劫案。如果我們回到過去,把這100個案犯抓住,就能把這座城市的犯罪率降到0嗎?
聽起來很美好,現實卻很殘酷。你抓住了他,還是會有別人的犯罪。為什麼呢?我們探究到問題的本質:犯罪只是一個表象,犯罪率和受教育程度、經濟水平等等因素都有很大的關係。
不僅僅是犯罪率,一個國家新生嬰兒的數量、一個地區晴朗的天數等等這些大量重複發生的時間,他們都在一個相對穩定的區間波動。我們把這種叫做“大數定律”。
那麼它是怎麼起作用的呢?他可以把“偶然性”稀釋成“必然性”。
有一位數學家在被抓進牢房的時候,做了這樣一個實驗:拋一萬次硬幣,記錄正面朝上的次數。他發現,一開始正面朝上的機率大於50%,而且波動性很大。隨著次數的增多,到幾千次之後,波動基本就接近50%了。
這就是大數對小數的稀釋作用。所以我們在人生中犯一兩個錯誤的時候,不要糾結,不要總想著修正它,你應該繼續做正確的事。換句話說,就是用更多正確的大數把一兩個錯誤的小數稀釋掉。
--------------------------------
二、面對消極的後悔,我們能做什麼?
為了儘量減輕這種情況,你可以嘗試以下三點:
1. “重啟法”:每天都是全新的一天,過去不再與我有關。
2. 給自己設定一個“重啟裝置”: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採用“第三方視角”,讓一個自己眼中的“權威人士”給自己一些建議,給自己衝動或迷茫的大腦,適當“澆澆冷水”冷靜下來。
3. 覆盤:把“要是...就好了”變成“如果...會怎樣”;把過去當做已知條件,積極修正。過去已經發生的無法改變,我們能夠把握的,唯有現在。
--------------------------------
三、衝動:直覺思維與理性思維
在這裡,我要和大家說一個事實:儘管我們都說要理性,但是由於負責理性的大腦前額葉進化較晚,大腦中負責直覺的部分發育較早;所以我們日常中絕大多數的事情都還是交給直覺的。(我們每天要處理1萬多件事情,其中,透過理性有意識地處理的事情數量,只有一百多件,只佔1%)
在保護安全上,直覺做出了很大的貢獻。例如,在車飛速逼近我們的時候,直覺控制我們的身體,快速移動,這一瞬間,幾乎是無意識的。同時我們也要認識到:很多時候,我們會被直覺所“欺騙”,直覺帶來的結果並沒有資料準確。
我們在做決策的時候,把直覺思維和理性思維結合起來,能讓結果更逼近真實。有以下三個方法可以作為參考:
(1)在評判一件事的時候,設定幾個關鍵維度,賦予不同的權重,這樣可以把不清晰或者只能靠直覺評判的事物清晰化。事實上,這套簡單的演算法比專家的直覺更可靠。
(2)當評判的維度過多,同時決策時間有限時,我們要學會“抓大放小”,只抓住幾個關鍵的問題。例如:原先要檢查19個指標才能確定病人的危機程度,病人生命危在旦夕;現在只需要三條線索就能確定問題。快速搶救生命。
(3)最後,我們可以藉助阿爾法圍棋:先直覺,再計算;阿爾法圍棋會先選定幾個路徑點,然後找出勝率最大的點;我們也可以向它學習,先用直覺思維選定範圍,再用理性思維逐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