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雪晴和母親再一次發生了衝突。

原因是母親住院,提出讓雪晴照顧,看到雪晴有了一絲遲疑後,她大發雷霆,責備雪晴“太不孝”。

“我把你養這麼大,生個病需要你搭把手,你都不願意,真不知道要你幹啥!”

看到母親的態度,雪晴也很是委屈:得知母親生病的那一刻,她早飯也顧不上吃,就立即放下手頭的事情匆匆趕到了醫院,在母親跟前不停地忙前忙後;而弟弟,看到雪晴後,打了聲招呼就離開,自此,再也未見過他露面,就連住院手續,也是讓雪晴去辦理。

對此,雪晴曾開口問了一句“弟弟在忙什麼?怎麼來了一會兒就走”,母親聽到後就一直拉著臉,她聲稱雪晴若是不願意照顧她就算了,沒必要再變相說她兒子的不是。

母女兩人就因為雪晴的這一句話便置了氣,儘管面對面坐著,也互相不再多說一句。

其實,雪晴心裡也非常不平衡:母親對她和弟弟的態度真的是天差地別。

暫且不說未婚前,母親對她的“苛刻”,自從結了婚,但凡家裡遇到了任何事情,母親就會給她打電話,不是讓出錢就是讓出力,只要她稍微不順母親的意願,就會引來母親的責怪;而對弟弟,雖說母親為他做了很多事情,又是買房,又是出錢、出力地帶孩子,但每次有事,哪怕弟弟對母親不管不問,母親不僅從不生氣,而且還會處處維護她的這個兒子。

就像上一次母女兩個人發生衝突,也是因為母親做手術、住院,整整半個月,弟弟就露了一面,而雪晴,儘管一直在床前寸步不離地照顧母親,但只要她說了一句弟弟“不好”的話,母親就立即和她翻臉。

“你也不用什麼事都要和你弟弟平均分配,他一個大男人,總要賺錢養家,要不然一家人喝西北風嗎?”

這是母女倆冷戰了一上午後,在雪晴問母親午飯吃什麼時,她主動和雪晴說的一句話。

聽到母親這樣說,雪晴心裡更加酸澀。

在母親眼裡,弟弟要賺錢,弟弟的生活不易,弟弟可以因為“忙”不用在醫院,但雪晴不行,因為“我養了你,你就要盡孝。”

對於雪晴,母親也從不會考慮她平時忙不忙、累不累,她若是不在、家裡又會是什麼樣。甚至在照顧母親期間,母親會時不時地關心自己的孫子、孫女在家被照看得怎麼樣,但對雪晴嗷嗷待哺的小女兒,從未提過一句。

有時,雪晴也想不明白,自己在家裡、在母親心裡是怎樣的存在。

從小到大,她似乎都未被母親重視過:不但吃穿用,都是讓弟弟優先“選擇”,而且在讀書方面,儘管自己成績非常優秀,而弟弟學習一塌糊塗,她也依然得早早輟學務工,給弟弟賺取學費、零花錢。只因為她早晚都是別人家的人,花再多的錢也是“枉然”。

就連自己的婚事,她也沒有做主的權利,哪怕她有中意的人,對方對她再好,最終她也沒能拗過母親,只好在母親的安排下,嫁給了隔壁村一個比她大五歲的男人。

孃家婆家離得近,以後有了事情可以互相幫襯。這都是為你好!

這是母親在勸說雪晴的婚事時,說得最多的一句話。

其實,雪晴心裡也清楚,母親之所以會這樣說,一是當時弟弟談好了物件、要建新房娶親,而男方承諾會給三十萬的彩禮;二是母親害怕自己嫁得遠,以後就“指望不上”。

這也是她在婚後,多次被母親變著法子要錢時,逐漸悟出來的“道理”。

“媽,我想問問您,您心裡真的有我這個女兒嗎?還是有事時才會想起您還有我這麼一個女兒?”

雪晴低著頭問母親。

她其實心裡已有答案,但還是想親耳聽到母親否定自己,哪怕是母親嗔怪著說一句“傻孩子,亂想什麼?哪能不在意你?”

然而,像往常一樣,她迎來的依舊是母親滿不在乎的語氣:不就是讓你照顧我一下嗎?你看你,不是嫌棄你弟,就是說我不疼你!我把你養這麼大,難道就不能讓你伺候了?

母親的說法讓雪晴不由得心塞,她不再反駁,也不再去過多的解釋,而是輕輕地回了一句:我來醫院也那麼長時間了,今天晚上我就得回去,家裡的店忙、妮妮也小,大軍和婆婆兩個人應付不過來,要是回去得晚了,估計還得被數落一頓。

未曾想,聽到雪晴的話,母親瞬間就發了飆:你這是什麼意思?難道就把我扔在醫院不管了嗎?真是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孃家媽生了病,還在一個勁兒地想著婆家!我怎麼生出你這麼個白眼狼!”

看到母親因憤怒而漲紅的臉,雪晴忍不住淚目:

“好吧,我就是不孝,媽,你想怎麼罵就怎麼罵吧!我真的不明白,為什麼我做再多,你就是看不到,而你兒子就算什麼都不做,依然是你心裡的寶貝蛋!暫且不說你這兩次住院,你兒子就只露了一次面,結婚這五年,我對您什麼樣您難道不清楚嗎?可您呢,您從來都沒有問過一句我在婆家過得怎麼樣、受不受氣,平時一有事,除了找我要錢還是要錢……我也過得不容易,您知道嗎?您是把我養大了,但到底是把我當女兒看,還是一個有需要時隨叫隨到的工具?從小到大,您動不動就說我是別人家的人,既然如此,您這次住院,就讓您兒子好好照顧你吧,我可是外人!

說完了這番話,雪晴給母親放下了三千塊錢,之後,便離開了醫院。

母親住院讓女兒照顧被拒:“媽,我可是外人!”

雪晴的經歷,還是讓我頗為心酸的。

對有些女孩子來說,似乎從未被父母真正的“愛”過。也因為父母的“重男輕女”,她們一直都在被刻意的忽略。

而一旦父母遇到了難處,卻又第一時間想到不曾被“善待”的女兒。

倘若這個女兒有一絲遲疑,那便成為了父母口中的“不孝”。

世人常說,照顧/贍養父母是為人子女應該盡的義務。

這句話是沒錯,但對於多子女家庭來說,照顧父母不該成為一個孩子專有的“任務”,而應該是所有子女共同所承擔的責任。

就像雪晴的母親住院,不該是雪晴一個人去照顧,雪晴的弟弟也應該到床前盡孝。

兒子既然可以一時忙工作、顧不上,為什麼女兒就得時時刻刻地守在床前呢?

換言之,父母把兒女同樣拉扯長大,暫且不說父母相對偏愛哪個孩子,若是要給父母盡孝,那麼,兒女至少得一視同仁。

為人父母,終究需要一碗水端平。

生活中,會有一些父母,就像雪晴的母親那樣,總覺得生了病,就得女兒照顧,即便自己的兒子從未露過面、也未有過一絲關心,她們也絕對不去苛責。

在這些父母的眼裡,她們衡量子女孝順的標準已經不僅僅是看子女的行動了,而是她們腦海裡一廂情願的“想當然”:只要她們執意相信被偏愛的孩子孝順,那麼,不管這個孩子是不是真的孝順,她們都會認同,並且還容不得其他子女說半句不是。

這種情況下,縱然被偏愛的孩子什麼都不做,哪怕ta對父母不管不問,父母依然會覺得ta孝順。

因為對有些父母而言,若是偏愛一個孩子,一定會一直偏愛下去,即便他們明知道這個孩子“靠不住”,也不捨得指責一句。

就比如雪晴和弟弟,因為母親的刻意偏袒,一個就算辛苦照顧了住院的母親,也不被母親重視;而另一個即便至始至終從未露過面,依然被母親百般維護。

這種對子女偏頗、有失公允的做法,真的好嗎?

很多人會說,女兒是嫁出去的人,平時很難在父母身旁盡孝,反倒是兒子,會時時在父母身旁陪伴,所以,父母若是生了病、身體不適,作為女兒,總要比兒子多做一點。

是,對於有些遠嫁的女人來說,或許平時對父母盡的孝心不如自己的兄弟,但,父母不該以此為理由,過分的“綁架”女兒。

父母可以要求女兒照顧,但也請理解一下女兒的生活;

父母也可以不去考慮女兒是否情願,但不要一邊理所當然地享受著女兒的照料一邊又覺得女兒不如兒子重要。

每個人都渴望得到父母的認同,哪怕是她照顧父母時,父母一句“辛苦了”也足以讓她得到慰藉。

父母們都希望子女懂事、明理,其實,子女也一樣希望父母可以懂事、明理。

因為,只有父母與子女都能發自內心地互相體諒,同時父母對子女儘量一碗水端平,就不會讓子女有太多的怨言。

亦不會,讓親人之間越來越疏遠。

11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兩個姐姐一個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