乍一看,似乎許多人的婚後家庭生活並不和諧,與父母同住一個屋簷下,沒有了當初的二人世界,生活似乎就不再自由,老一輩與年輕人的生活觀念,育兒觀點,行為習慣都成了爭吵的導火線,三天一小吵,七天一大鬧,生活也過得壓抑煩躁。
人們所關注的點一直都在婆媳兩個人本身,處在中間的那個男人卻從來沒有人關注過他的感受,如果維護自己母親,會背上不愛的名字,維護自己的愛人,會背上不孝的名字,講道理,談公道,卻又被當成懦弱無能,沒人會想過處在這中間的人要如何去處理這些事。
或許有人會說,都這麼大的人了,一點主見都沒有,但是說這話的時候,那個人又有沒有想過,你是第一次當人家兒媳,他也是第一次當人家丈夫,乃至或許她也是第一次當人家婆婆,都是第一次,碰上這些分歧摩擦,你真的懂得如何去處理嗎?或許有人能處理,也能處理得很好,但不是所有人都是一樣的人,一樣的性格。
原生家庭的教育塑造了每個人不一樣的生活觀,談戀愛時,兩個人彼此相互融合,已經找到了一個平衡的支點,雙方已經能很好地相處,但是再插入一個幾十年塑造而成的性格的老人,又有多少人能找到平衡的支點?你又說現如今的社會,分開住,老一輩不要介入年輕人的生活不就好,但是其中那些單親家庭的孩子,那些還未能分開生活的家庭又能不能真的做到分開生活。
也許生活無憂的人能體會到這樣的生活,父輩文化水平家庭生活條件能滿足這樣條件的人也能達到這樣的生活,但是古話說“子欲養而親不待”,背井離鄉討生活的那些人成家前對家人的寄託到了結婚後卻不能再一如既往的生活,有時候看起來真的很諷刺。
家庭生活難免的會出現摩擦與分歧,只不過自古以來流傳下來的言論已經被定性,婆媳關係更是用千古難題來形容,抱著看熱鬧不嫌事大的心態,許多人都只關注了主角兩人的對錯,卻很少人關注夾在中間那個難處。
曾經聽過一個男人對他妻子說過這樣的話:“生活習慣不同,我們的成長環境也不同,你與她的年代更是經歷著不同的生活,我連你二十幾年的習慣與脾氣都無法改變,如何能改變她四十幾年五十年的習慣?我也無法說出讓她為了遷就我們的生活再去改變已經熟悉的生活態度的話,就如我與你之間的相處,尊重與信任並存,所以我能理解你,但是不能指望所有人都能理解。”
也許總有一方已經看清明瞭了相處的本質,能理解人與人之間相處的問題,但是身處在這樣的漩渦之中,任何一方都會倍感委屈,即使你站在中間,公平的去分析事件的對錯,也只會落得一個不孝不愛的罪名,似乎感情裡的關係就不能存在公正的態度。
清官難斷家務事,身處其中的人更加無法理清事件本質的對與錯,每個人之所以是一個獨立的個體,就是因為具有獨立的思想與行為,而看透了這一點的人,卻頗有眾人皆醉我獨醒的意味,只是依舊逃不過與現實的格格不入。
家庭,本就是愛與親的結合,未來的日子裡,相互尊重與理解才是和諧相處的前提,而當兩種觀念相互碰撞的時候,所有人都會為之付出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