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沐言戀愛學:原生家庭帶來的沉思,才能更好地進行挽回

01

沐言今天的標題為什麼這樣寫呢?

因為從心理學出發,我們每一個人心理對於親密關係的對映,就是會變成一種結果

一個人在原生家庭裡面的依戀模式,決定了將來在婚戀關係中的依戀模式

比如,一個人在原生家庭中,將安全感建立在父母身上,沒有自我,那麼在長大之後,也不懂得如何建立自身安全感,總是希望透過依附自己的另一半來找尋安全感,那麼便永遠沒有辦法體會到愛情的幸福感

每一個人的每一次戀愛,其實都是在重複個體與父母的依戀模式,從而衍生出來的心理對抗機制

如果我們幼年和父母無法建立親密依戀,成年之後,也很難學到建立親密關係的正確方法

於是很多人發展出各種防禦機制,以避免在親密關係中被拋棄

男人常見的防禦機制是:

“我要更加成功,賺更多錢,有錢就有女人,女人就不會離開我了”

女人常見的防禦機制是:

“我要努力照顧家人,為家庭付出得越多,就越不會被拋棄”

這些自我防禦策略,都是在童年時,原生家庭帶給我們的信念

這些信念讓我們主觀認為,可以活得更好,並且,很有可能在無意識中,像木馬程式一樣,暗中操縱我們的一生

這些對抗機制的異同,也是因為各自父母,以及國家文化和教育,對每一個個體的不同影響與預期造成的

如果一個小孩子,從小耳濡目染的是父母對家庭共同建設的付出

孩子在模仿父母的同時,接受了被認可的暗示

那麼這個孩子,就會把“付出”當做親密關係的示範,日後就會變成一個以“付出”的方式,來得到親密感、得到安全感的人

這樣的暗示之下,他們的對抗親密心理公式就變成了:

付出=一直被愛

不付出=被拋棄

02

如果一個人的內在親密模式是:

TA必須懂得付出、TA必須事事做到完美、才有資格獲得愛

那麼這個人必須足夠體諒、理解伴侶,才能被愛

即使,這種愛的獲得並不真實,很多時候都在犧牲自我需求,那麼TA也是心甘情願的

為了滿足戀人需求,需要時刻的維持自我完美形象,不斷的付出,不斷犧牲自我需求和意志,整個人的生活只會越來越糟糕

可惜,事與願違,TA越是需求這種完美主義下的愛情,這種愛情就會離TA越遠

TA越是認為持續付出、事無鉅細,才能獲得愛,滿足對方

自己只要學會拒絕對方給予的“好”,自己就是一個“完美戀人”

只有這樣,才不會被動地被拋棄

但是,往往如此,對方才有了拋棄TA的資本和藉口

所以,沐言才經常講:

“愛人之前,先學會愛己”

“多關注自我情緒和感受,把自我放在第一位”

越是害怕失去,你就越是會失去一些什麼

越是想要一段不分手的愛情

往往越是背道而馳,露水情緣

我們總是害怕出錯,就越是容易用一種錯誤的方式,來維繫長期關係

用持續付出,犧牲自我來維持自身沒法產生的安全感,就是在亡羊補牢,答案永遠都是錯的

人賺不到認知之外的錢

人也沒辦法維護好認知之外的親密關係

所以

有些東西還是要學習與瞭解的

以上

6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因一件一百元裙子怒斥妻子敗家,離婚後妻子的朋友圈,刺痛男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