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是特別的一年,“打工人”群體白天充滿幹勁地為生活奔波,當夜幕降臨時,內心升騰出的孤獨,只有彼此才懂。回想一下,你有多久沒有和朋友痛快地談天說地,像小時候一樣親密無間的擁抱了?
作為一名“打工人”,我時常感覺到自己像一顆浮萍,漂浮在這座城市。雖然我的身邊有朋友、有家人、有同事,可是這些依然無法慰籍內心的這份孤獨。我異常地渴望衝破困境,從內心深處獲得力量。這本科裡.弗洛伊德的新書《走出孤獨》,從“情感飢餓”破題,告訴我們孤獨是來自於內心情感不被滿足。
生活中當我們遇到困難或者選擇,又或者舉棋不定,把通訊錄從頭翻到尾,好像找不出一個合適商量人。對我個人來說,常常會有這樣的感覺。正如那句歌詞唱的:“我一個人吃飯旅行,到處走走停停。也一個人看書寫信,自己對話談心”。
人對情感的需求好比對水和食物的需求,當感覺到飢餓時,不吃點東西會感到頭暈目眩。那麼,當情感需求沒有得到滿足,便會出現孤獨感。生活中,當我們渴望被關心、關注,被理解等等,我們會將對這些情感需求以不同的方式在不同的人身上去尋求安慰,但大多數時候發現是徒勞。
《走出孤獨》的作者科裡.弗洛伊德是著名的人際溝通專家科裡.弗洛伊,他畢業於美國亞利桑那州大學的人際關係專業,博士學位。20多年來致力於研究人際關係與生理和健康之間的關係,幫助過數以萬計的人解決交流的難題。
正視情感需求:我們未來滿足對情感的需求,走了許多彎路。要走出孤獨,首先要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瞭解不同的性別、不同地區、不同習慣的人群之間的情感需求及情感表達方式。當我們情感需求得不到滿足時,會給身心帶來影響。
克服孤獨的策略:敞開心扉,開啟眼界,重新定義關注點,多方面的關注不同的情感表達方式,積極地促進改變,為想要的情感建模,主動培養親密關係,遠離有毒的感情。
在我看來,想要走出孤獨,獲得更多的愛,重點需要突破三個認知:錯誤的認知、情感剝奪的認知、塑造理想關係的認知。
[微風] 錯誤的思想導致錯誤的認知
當我們提到“感情”這個詞時,首先讓我想到的是和愛人之間的感情。許多時候,我們都走入一個誤區,感情等於愛情。因為,我們的生活中“愛一個人就要讓TA知道”這個認識常常是對待戀人的態度,所以生活中我們對心儀的另一半會毫不猶豫的大膽追求和表達,也知道該如何去迴應這份感情。
但是,我們很少對家人這樣,很少對家人如此熱烈的表達。所以這就形成了對“感情”理解的偏見。
比如說,書中作者講到自己的故事。他生活在一個情感外露型的家庭,他的家人彼此之間經常擁抱、親吻來表達對家人的愛意。因為從小受父母的影響,他們也用同樣的方式來表達對其他人的愛。
但是,並不是所有人都和作者一樣的方式,所以當他在高中大學時期時,用這樣的方式向同學表達感情往往會招致麻煩。因為,女同學們認為他傳遞的是愛情的訊號,男同學也以為作者是在向他們表達愛意。
為什麼我們會保持這樣的認知呢?
從作者的觀點來說,是因為我們的擔心阻礙了感情的發展。有的時候,我們需要一種感情,但是我們又擔心害怕他有其他的含義。更甚至,我們根本沒有意識到,除了愛情之外我們還需要什麼感情,或者得到愛情以外的感情該如何迴應。
比如說我的一個好友燕子,在她的眼裡自己的另一半是他所有感情的寄託。每當她的愛人不在身邊時,燕子便開始患得患失。有一次,她的愛人告訴她要出差2個星期,燕子感覺天都快塌下來了。看著空蕩蕩的房間,內心非常孤獨和失落,她不知道自己該幹什麼。朋友打電話約她出去玩兒,她拒絕了。在燕子看來,缺少了愛人的陪伴和誰在一起都沒意思。燕子的圈子越來越窄,在她的生活裡只剩下她和愛人。
愛情是感情的一部分,但不是全部。我們的家人、親密的朋友甚至鄰居、同事等之間的感情也需要給予、接受和珍視。
另外,當我們期望的情感得不到迴應,往往我們走入一種錯誤方式去滿足需求。書中提到三點:
第一,當情感需要得不到滿足時,會用強迫、威脅的方式將意願行為變成強行要求;
第二,不能用善於發現的眼睛,去觀察和理解不同人對感情的不同表達方式;
第三,將個人期待牢牢地鎖定在某個特定的人身上。
總結作者的觀點,用錯誤糾正錯誤,不能實現自我救贖,反而導致錯誤升級。正確的認知才能產生正確的思想,正確的思想才能有正確的行動。
[微風]不同程度的“情感剝奪”狀態
在《走出孤獨》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詞語叫“情感剝奪”。
我們來想象一個場景:
昨天你的愛人出差了,一個人帶著孩子在家。晚上11點,孩子突然高燒40度,不巧的是外面風雨交加,電閃雷鳴。你想帶孩子去醫院,可是你不會開車,你又想找點藥給孩子吃,糟糕的是家裡常備藥吃完了,還沒買。
這時,你叫了一輛滴滴車想帶孩子去醫院,而資訊顯示還有40分鐘才到。看著孩子燒得紅撲撲的臉蛋,讓你心急如焚。這時你撥通愛人打電話,告訴他發生的一切,希望得到安慰、和鼓勵。
但是,愛人遲遲未接電話。當你反覆撥打幾次,他卻告訴你,說“在外面和同事吃飯呢,不方便說話”。
對此,你感到生氣憤怒,還有孤立無援。這個時候,你就處於情感剝奪狀態。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家庭中,還有我們的社交圈。
情感剝奪狀態導致我們感到孤獨。
當然,根據每個人的感受程度不同,情感剝奪指數也呈現出不同的層次:
第一個層次:低剝奪(孤獨)狀態。處於這個狀態的人,他們的生活中人際關係較好,和朋友的關係比較親密,並能放鬆地交流;又或者他們身邊有少數高質量的社交關係,能持續為他輸入“愛的能量”,讓他內心豐盈而有力量。
第二個層次:中度剝奪(孤獨)狀態。處在這個狀態的人,他們會長期感到孤獨。生活中,實際得到的關心和愛比期望得到的要少,處於情感虧損狀態,但不至於給生活造成影響。
第三個層次:高度剝奪(孤獨)狀態。處於這個狀態的人,他們內心極度渴望更多的愛,更多人的愛。即便他們有許多朋友,但內心常常有“沒人懂”的孤獨感,經常感到消沉、失落。
[微風]塑造理想關係,走出孤獨
在《走出孤獨》這本書中提到一個觀點:愛可以讓我們找到情感的歸屬。
所以,塑造親密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孤獨,獲得更健康內心,更強大內心。
精神病學家卡爾·梅寧格說過:“愛能拯救人—無論是施與愛的人還是得到愛的人。”
香港演員陳松伶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她和前經紀人決裂,所有的財產都被對方侵佔,被人掃地出門,身無分文的慘況給她內心非常大的打擊,更糟糕的是她又被檢查出患有卵巢瘤,無法生育,與此同時再度遭遇父親去世的打擊。
一樁一件的事讓她一度患上抑鬱症,幾度產生過輕生念頭。她自己曾在舞臺上自曝 “也許大家在2006年之後就再也看不到陳松伶了”,言語間透露出當時的絕望。
而她坎坷人生中,迎來了新的轉機是來自於好友張學友的幫助,當她窮困潦倒時請她去唱舞臺劇《雪狼湖》,幫助她度過生活難關。後來,拍戲時中認識的了現在的丈夫張鐸,對他百般呵護,悉心照料。
在親情與友情的滋養下,陳松伶再度獲得新生。現在的她非常理性,也很感恩生活的賜予。
愛與被愛是療愈孤獨最好的一劑良藥!
20年潛心研究人際關係的科裡.弗洛伊德說:人要徹底地從孤獨中走出來,不妨試試吸引更多的情感到你的生活中來。因此,他在書中給出了六條建議:
建議一,用積極想法代替消極想法,重構認知。
建議二, 做出示範,讓你身邊的伴侶透過模仿你的行為學會表達愛。
建議三,堅持換位思考和自我反省,學習用發現的眼光欣賞愛的不同表達方式。
建議四,不要把感情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裡,除了親人,也可以培養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
建議五,遠離裹挾你,不真誠的感情。
建議五,接納不同,樂觀地面對親密關係之間的不同意見,甚至對立觀點。
在我看來,世間治癒的是願意自渡的人,真正聰明的人從來不會改變別人,而是首先改變自己。
《走出孤獨》提出:人對情感需求是與生俱來的,有效的人際關係可以幫助我們擺脫孤獨.我推薦大家讀這本書的原因在於,它能改變我們對情感的一貫看法,以及對情感需求的索取方式。
在我看來,幸福和內心的豐盈是向內求的,與其被動地等待別人給予,不如自己踏出改變的腳步。只有愛自己,才能有能力愛別人。
正如張愛玲曾說的:真正治癒你的,從來都不是時間,而是明白。
願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