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發自內心的負責

社會科學家已經確定了一點:只有當我們認為外界不存在強大的壓力時,我們才會為自己的行為發自內心地負起責任。優厚的獎品就屬於此類外部壓力,它可以讓我們去執行某一行動,但並不足以讓我們自覺自願地對此行動負責任。順理成章地,我們也不會覺得該對它有什麼承諾。強大的威脅也一樣:它能讓人當場順從,但不大可能帶來長期的承諾感。

這些認識對教育孩子具有重要意義。它表明,對於我們希望孩子真心痛的事情,絕不能靠賄賂或威脅讓他們去做,賄賂和威脅的壓力只會讓孩子制順從我們的願望。倘若我們不光希望他們暫時順從,還希望他們相信自己做事情是正確的,就算我們不在現場提供外部壓力,他們也會繼續照著我們樂於見到的方式去做,那麼,我們就得讓他們為自己的行為負起責來。

社會認同

以佛羅里達州的4次獨立實驗為例。研究人員模擬事故現場,讓一位維修工人出演。前後做了兩次實驗,當該名男子明明白白地受了傷,需要幫忙時, 100%的旁觀者都出了手。在另外兩次實驗裡要幫忙,就有可能會觸電,但仍有90%的旁觀者伸出了援手。而且,不管旁觀者是一個人還是一群人,主動幫忙的機率都很高。

要是旁觀者無法肯定看到的是不是緊急情況,局面就大不相同了。此時,單個旁觀者比一群旁觀者(尤其是當這群人互不相識的時候)更有可能幫助受害者。

多元無知效應似乎在陌生人裡顯得最為突出:因為我們喜歡在公眾面前表現得優雅而成熟,又因為我們不熟悉陌生人的反應,所以,置身於一群素不相識的人裡面,我們有可能無法流露出關切的表情,也無法正確地解讀他人關切的表情。因此,潛在的緊急事件得不到應有的關注,受害者倒了黴。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請回到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