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愛情這個東西,長久以來都披著“神秘”的面紗,深陷其中的人總是容易患得患失,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為情所困”。

在愛情中長期以來困擾著人們的一個問題就是他/她還愛我嗎?

因為很多時候我們都知道,愛或不愛很多時候並不能透過嘴巴好好地講出來,而在更多的時候,嘴巴講出來的也並不是實話。

我有個朋友去年年末才分得手,這段戀愛談了三年,我就心累了三年,因為對於她來說,她需要時時刻刻感受到男友的愛,而對方似乎又是個不太善於表達的一個人,於是我就承擔了聽她訴苦的這樣一個角色。

直到兩人分手後也是如此,她拉著我全面覆盤她的這段感情,最後透過“事後諸葛亮”的偵查,總結出了很多自己以前沒有注意到的點。

“原來他早就不愛我了。”

我們常說,愛一個人即使嘴巴藏住了,愛意也會從眼睛裡跑出來,但很多時候,就連眼神也是可以偽裝的。

若要說什麼相對來說比較真實,那還是情緒和一些下意識的行為反應比較真實,因為縱使他沉默不語,這些地方也會暴露他真實的情緒。

愛一個人時如果誠實,那麼不愛一個人時就更不會偽裝。

沉默代替溝通

溝通可以說是最沒有成本的拉近距離的方法。尤其在親密關係中,溝通是尤為重要的一個環節。

即使是面對血脈至親,我們都有可能因為缺乏溝通而導致疏遠,就更別提情侶之間了。尤其在兩性之間,思維方式不同,很多時候都是無法互相理解的。

人與人之間的理解建立在溝通和互動的基礎上,因為溝通能減少很多不必要的誤會。很多最後分開的情侶都經歷過這樣一個過程,對方從吃了個飯都要拍照給你看、每天晚上睡覺前必說晚安,最終到好幾天才說一句話。

更多的時候面對你想要聊天的請求,對方要麼是“在忙”,要麼是“沒空”。至於這個沒空到底是不願意還是其他原因,因為語焉不詳,就又會讓人產生很多無端的猜測。

很多人都會給自己找補,說是因為熱戀期過了,話才會少啊,大家都是成年人都很忙所以才沒空天天聊天溝通啊之類的。

可是,如果真的忙到“日理萬機”,那你完全可以選擇不展開一段戀情啊,一心一意撲在工作上,以掙錢為己任不好嗎?

任何一段感情需要的都是維護,維護的最好方法就是溝通,推心置腹。俗話說“人心隔肚皮”,不願溝通,光想著讓別人去猜你的心思,還指望別人一下子就能猜對,這不是天方夜譚嗎?

更多的時候,我們不得不承認“忙”只是一個藉口,“不願意/沒興趣”才是真實。

什麼時候你會失去和一個人溝通的慾望?——當你覺得沒有必要,或覺得不值得的時候。這種時候往往就是矛盾開始積攢的時候,而矛盾越多,就會越不想溝通,因為覺得溝通無用。

有時候我們甚至很難判斷,我們到底是愛意被消磨後才變得沉默,還是沉默導致了愛意的消逝。

疏遠代替親密

對一個人沒有感情的最直接表現是什麼?疏遠。

遇到了討人厭的親戚、遇到了煩人的同事,我們往往會做的一件事就是疏遠他們。因為種種原因,我們可能很難直接撕破臉,所以疏遠就成了我們自身散發出的一個訊號,即告訴對方“我不喜歡你”。

戀愛中更是如此,往往並非感情淡了才疏遠,而是疏遠導致感情變淡。愛情屬於一種“親密關係”。既然是親密關係,那麼必然不是隨便兩個人之間都能建立的,你會和你的鄰居建立親密關係嗎?

很多人在戀愛中都把物件處成了鄰居,保持一種禮貌的疏遠。其實這種疏遠正是不愛的表現,在愛情中並不需要保持這樣一種“禮貌的距離”。

當然,親密也不代表就需要兩個人就要成天膩歪在一起,都是成年人,彼此的獨立空間是要有的。

但不得不承認,如果對方態度越來越敷衍、疏遠的表現越來越明顯,那麼就真的不要再自欺欺人了吧。

挑剔代替包容

有一種說法是,愛一個人,你看他的所有缺點都是優點,討厭一個人的時候,他連呼吸都是錯的。

這種說法自然有點誇張,但也確實展現了愛情中的一個側面,那就是“包容”。當我們對一個人表現“愛”時,我們通常會對他展現出包容,這種包容包括但不限於:對方的小毛病、對方的小脾氣、對方的小要求等等。

而當這份愛消失後,這些包容自然也就消失不見了。網路上似乎總能聽到這樣的抱怨:明明他剛開始戀愛的時候看著哪兒哪兒都好,怎麼在一起久了什麼毛病都出來了?

誠然,在戀愛之初我們會有意收斂一些毛病,但當關系親密後我們會展現更真實的自己,但其實,除非是演技非常精湛的演員,不然這種真實和最開始的印象並不會太大的差別,更多時候,只是你看著他的時的心境已經變了。

愛他時,他的迷糊是迷糊,不愛時,他的迷糊就是蠢;

愛他時,他小性子是可愛,不愛時,他的小性子就是幼稚。

他沒有變,只是你的心境已經變了。

結尾

愛情,是兩個人的事情,身處這樣一段感情中,我們可能很難看清這些事情,但必然不會是全無感應,只是很多時候我們不願意承認,這段感情已經走向了終結。

只是,一段愛情如果只剩下了死磕,那麼真的是非常的悲哀。倒不如灑脫放手,成全彼此的海闊天空。

10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聽別人的經驗到底對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