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再說談書之前,我們先來說說認知。

認知是要有體系的,就像我們可以依照節氣耕種,這就是在我們認知作物、天文之後,並透過體系連線起來的。認知可以很簡單,也可以很複雜。

我們可以將認知看做,是從“感官刺激”一岸到達“客觀規律”一岸的過程。而體系就是幫我們渡河的船。

人必然是有體系的,其構建也是自然而然的。我們可以想象一下,如果一個人僅能感受到各種感官刺激,而無法總結認知,那將是一種多麼離奇,割裂的感受。我們在這種情況下無法做出任何有意義的行為。

我們做的一切行為都是建立在體系帶來的一定預見性基礎上的。為此,人需要談論因果,也會下意識地避免不一致言行的出現,因為不一致的行為將會打破“我們體系的預見性”,將我們拉進割裂的世界。

原生家庭和第一印象之所以會對人產生深遠的影響,就是因為,這些首次接觸的環境會初步構建我們對陌生事物的認知,進而之後的接觸感受也會先在初步認知的基礎上,分類、分析再來構建和發展原體系。換句話說,我們之後的認知,都會被初次接觸時構建的認知所帶偏。

或許,我們可以在某一瞬將所有的感官感受羅列出來,重新構建我們對某事物的認知,從而消除“一定”(可擴寫)偏見,但這是不可能的。先不說所有的感官感受能否都記得清楚,單論我們對事物的感知,就是每時每刻都是帶著“體系的有色眼鏡”形成的,無論你是有意或是無意如此。這就無法讓我們完全避免初次認知帶來的影響。

但我們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主動的反思和重構我們的體系。在初期我們的體系都是下意識構建的,透過教育、交流、宣傳、周圍人的行為,甚至是一些工具的使用方式之類。而當我們反思自己之前所信任但沒有思考過的東西時,當意識到我們需要主動去構建體系時,便是一次進步、一次轉折。認識到問題,遠比解決要有意義的多。

正確的讀書就是我們主動構建體系的一種方式。需要注意的是,讀書只是一個輔助性的過程,重要的是我們自己的反思,主動構建我們自己的體系,堅守並審視自己的核心觀念。

也正因此,讀書與你經歷的事情、接觸過的人、思考過的東西都是一樣的,都是在塑造你自身的體系,並無高下之分。至於“讀書無用”之類言論的存在也正是因為,在沒有意識到需要反思和主動構建之前,你大多數的閱讀都無法鞏固自身的體系,為你的認知添磚加瓦。

或許你會說自己增長了蠻多知識,但哪也僅僅是一張張零碎而又膚淺的碎紙片,並非是有著堅固骨架的體系,也只有體系可以幫你擺脫照本宣科,可以幫你於無路中尋方向。如此看,精小而有組織的結構要重於繁瑣而不關聯的結構。

或許你的體系有很多地方與別人相同,這不重要,我們並不是要標新立異,而是要自己思考並決定自己需要相信和選擇的東西而已。

要知道,讀書並不是靈丹妙藥,不可解疑難雜症;也並非武林秘笈,不能一步沖天;甚至不如直接經歷一些事情,帶給人成長的多。

但讀書確是在你沒有辦法改變環境,接觸更多事物時候,最方便快捷認識大量事物的途徑;也會見識到各種各樣在自己圈子中意識不到的問題和角度,並促進自己進一步思考。

最終,我們讀書,我們歷事,我們做人,我們構建體系,也都是為了反饋到現實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而一味地讀書,迷信理論,或許會在你的腦海中構建出一套屬於你幻想世界的體系。

或許,你思考的蠻多,看的書也蠻多,但這些可能僅僅適用於你想象中的世界。而事物存在於現實,為此,我們要讀書也更要實踐,需要明白體系與現實的差距,在構建體系的同時,也要明白自己的體系也只是片面的。所以,要實踐,要大量的試錯,要及時調整自己的體系,才是正確的道路。

也正因如此,在構建體系的時候,也需要擺脫掉體系的束縛。很多時候,我都在想當下將自己所有的認知全部推掉,重新去感受生活,又是什麼樣子。為此,除了體系,我同樣也看重直覺,畢竟何事都按體系分析豈不過於死板了。

8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現如今究竟是單身好還是有個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