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冬天,臨近春節與情人節,這些浪漫的節慶根本是最適合戀愛的季節。
單身的朋友是否會感到有些寂寞呢?但其實日本預估2035年將會有將近一半的人是單身。在最新一次的人口普查中,我國的單身人口已經達到了驚人的2.4個億,也就是說我國有將近兩成的人口處於單身狀態。
照這樣看來,單身簡直成了社會的趨勢,戀愛的價值已經受到挑戰。我們這次要為大家介紹的書《超單身社會》更提出主動選擇單身的人,幸福程度可能比有家庭的人更高。
要了解單身的幸福秘訣,讓我們先從這個社會的超單身現象開始看起。
一、結婚不結婚,金錢是關鍵
日本研究單位估計,日本到了2035年,十五歲以上的人口大約有1億人,其中有四千八百萬人是單身。
2016年,日本公佈2015年國事調查確定數值,男性的終身未婚率為23.4%,女性則為14.1%,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細看報告內容,更會發現,男女的平均初婚年齡都是三十歲,假如無法在三十五歲之前結婚,就容易在不知不覺間踏入終身未婚之路。
已經到了適婚年齡,但還沒有物件或是不想結婚的朋友,最怕的應該就是逢年過節,來自長輩的好心問候吧。大家還沒結婚或不想結婚的原因是什麼呢?
根據日本研究指出,支援結婚的人都認為優點在於可以擁有孩子與家人,而且可以得到精神上的避風港。至於單身一族支援單身的優點則是行動和生活方式很自由。
另外還有經濟寬裕不需要養家,可以和很多的朋友來往等好處。有趣的是,研究中也顯示,女性認為結婚可以帶來經濟優渥,這項優點的比例大於男性。
男性認為單身優點是經濟寬裕的人則逐年成長,這為我們帶來了一個重要的啟示。在日本,假如沒有足夠的經濟條件,讓女性願意放棄目前的自由。
那女性就對結婚興趣缺缺。另一方面,男性不想結婚,是因為想把錢花在自己身上。簡單一句話來說,在結婚的問題上,男女重視的都是金錢,而不是浪漫的愛情故事。
結婚之後,當然也有可能離婚。在日本,大部分的離婚都是由太太提出男女第一名的離婚原因都是個性不合。丈夫的第二名則是受到太太的精神虐待。太太的第二名則是丈夫,不給生活費。
從以上資料可以看出,現代社會的單身現象確實是逐漸成長。另外,拿掉戀愛的糖衣後,結婚的關鍵在於金錢。或許可以說,選擇單身的人和選擇結婚的人,都有各自堅持的理由。
但接下來的內容我們可以看到,這個社會似乎對單身者並不友善。
二、因為單身,不能升遷
其實這都還算輕微,在日本單身甚至會影響到工作上的升遷。本書作者進行探訪,調查時,聽到好幾起案例,因為員工沒有結婚而不能讓他升遷。
原因是未婚的人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所以沒有能力培育下屬,相當荒謬。另外有64.2%的單身男,以及58.6%的單身女認為自己適合獨立工作。
沒想到有不少公司就因為這樣讓單身的人邊緣化。作者訪問的其中一位四十多歲未婚男便說:“自己不喜歡成群結夥,但溝通能力不差。
工作上更沒有負面表現,卻因為不喜歡和別人一起吃午餐、婉拒上司喝酒以及打高爾夫球的邀約,遭到上司以及同事們的無視,成了嚴重的職場霸凌。”
日本雜誌也針對單身騷擾的議題做過調查,有92%的女性說自己曾因為單身而被騷擾,像是被公司同事說標準太高,或是家人不斷催促結婚。
連女性議員鹽村文夏都曾在針對女性懷孕與生子議題進行質詢時,被男議員起鬨嘲笑“是不是該結婚了”。
在社會,對於單身人士的壓迫中,男性可說是首當其衝。
現在的男性常常被批評,沒出息、草食男、沒有談戀愛的能力,但事實並非如此。1982年到2015年的資料均顯示,正在交往中的男性維持在30%左右。
可以想象成班上有二十個男生,最多就六個人有女朋友的狀態。至於更尖銳的性經驗問題,長期資料顯示,在三十歲之前,有七成的人有性經驗,始終是處男的男人,也維持在一定的比率。
看了這麼多單身著被壓迫的狀況,以及社會對現在年輕男性的誤解。
接著要來到單身一族逆轉的時刻了。從消費的角度來看,單身反而對這個社會有所貢獻。
三、單身的消費力與一個家庭相當
讓我們先從超商的消費看起,很多人認為超商營業額的成長來自於咖啡、熟食等商品。但其實單身男女才是購買商品的主力。
根據2015年日本資料顯示,超商平均客單價為609日元,但單身男的購買金額很少低於1000日元,而且幾乎每天都會進超商,完全是超商的優等客人。
再從超市來看,晚上八點之後,超市的主力客群就是單身人。他們通常購買牛奶、酒類、新鮮蔬菜、冷凍食品、衛生紙與在超商購買的便當、飯糰等加工食品完全不同。
如果從整體消費力來看,單身的朋友更可以抬頭挺胸了。因為一個單身男的消費力與一個三到四人的家庭相當。
特別的是單身男的消費恩格爾係數很高,也就是餐費佔消費支出的比例。在居住費用、文化娛樂費都高於兩人以上的家庭。
單身女性的消費力同樣驚人,在居住費用和服裝費都高於兩人以上的家庭。
從上述來看,單身的人更願意花錢讓自己獲得小小的享樂。
就像是經典日劇《不能結婚的男人》,中,阿布寬飾演的桑野先生可以因為單身的緣故到超市與超商購買自己一個人喜歡的食物、飲料和酒類。
能夠有更多的經費花在自己的興趣上面,比起普通的人夫,更有自己的生活風格。
說到生活風格,書中推測消費模式將會從物品自我表現消費。
逐漸邁向精神價值的動心消費,這種消費將會以單身者為中心發生變化。舉例來說,2016年爆紅的電影,《你的名字》就屬於動心消費的型別。
到影院觀影獲得的是一種情感上的滿足。那麼為何是以單身者為中心呢?原因在於人類有追求、認同與成就的欲求。父親母親會因為看到家人的笑容而得到滿足。
單身者則能夠藉由工作與消費得到精神上的滿足,也是因為這樣單身的人往往對商品相當挑剔,除了優秀的機能,還要有無可挑剔的品牌故事。
這也是為什麼單身者往往能有個人的品味。
看了這麼多,我們已經可以構建出一個超單身社會的樣貌了。
首先單身的人數比我們想象的更多,而且還在持續增加。
而社會可能是基於一種談戀愛的優越感,或是質疑單身者的性格,仍存在著對單身者的壓迫。但我們從消費的角度可以看出,單身的人有著強大的消費力,對社會經濟有所貢獻。而且,
更重視個人的品味,願意藉由花錢得到精神上的滿足。最後我們要吹起單身反攻的號角,探討最深刻的問題。
單身的人是如何得到幸福。
書中認為,有家庭的人和單身者幸福的角度並不相同。作者採訪單身男的過程中發現,當他們談起自己的興趣時,眼神立刻明亮起來,說話口沫橫飛,神采飛揚。
像是有人喜歡健美或拳擊,有人喜歡攝影,有人熱衷角色扮演,也有人專門去古城或古戰場旅行。投入興趣的當下,恐怕沒有人敢說這不是幸福吧。
加上單身者可以藉由這些興趣找到同好,更能提升幸福的強度。單身的人可能會因為看到別人秀恩愛而感到孤獨。有家庭的人則會覺得自己找不到能夠放鬆的獨處時刻。
作者深刻體悟到,想要追求幸福,有沒有結婚,是否有孩子並不重要,重點在於有無追求幸福的行動力。
當未婚男女負面的認為自己想結婚卻結不了婚,就會陷入不幸的。
人至於要如何追求幸福,關鍵在於獨立的生存能力,這並不是指無人島生存大挑戰,也不是不跟人互動,而是精神上的獨立。
在有可以依賴的人事物時,能夠主動做出選擇與決定,才是精神上的獨立。相反來說,如果必須強烈的依賴愛情,依賴工作,就容易因為依賴的事物消失,整個人趨於崩潰。而我們的單身者已經習慣參加各種職場之外的團體。資料顯示,已婚男在職場之外的朋友是26%。
但單身男則有32%,這或許可以說,單身不意味著孤獨,反而更可能積極的和他人建立關係。超單身的社會並不是一個冰冷冷的社會。
而是人與人有更多元接觸的世界,更能尊重個人在感情選擇上的世界。想象起來十分美好,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