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人泰戈爾說過一句名言:“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站在你的面前,你不知道我愛你……”。的確,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相遇相識相戀相愛,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千山相隔萬水相阻,而是近在咫尺,擦肩而過,互不相認。究其根本是因為心的距離,心不相通,無論多近,都是比山高比水長的距離。心若相通,無論多遠,天涯海角都不是距離。遠距離不是距離,只有心的距離才是真正的距離。人與人的距離表現為心的距離,心的距離,若遠就會很遠,若近則會很近。
聽過一個故事,說透了人與人心的距離,深以為然。
有一天,一個睿智的教授,在講授溝通心理學課程時,啟發教學,問他的學生,為什麼人在生氣的時候說話聲音特別大,幾乎就是“喊”的。所有的同學圍繞老師的提出的問題認真思考。其中一個同學舉手回答說:因為人生氣時,腎上腺激素增加而失去“冷靜”,所以,不由自主的提高嗓門,把“說”變成“喊”了。
教授接著問:“為什麼別人就在身旁,卻要喊呢?難道小聲說話別人聽不到嗎?平時說話也不是喊啊?”
最後教授作了解釋,給出了答案。他說:“當兩個人生氣的時候,心的距離是很遠的,而為了穿越心的距離,使對方聽得到,就必須提高聲調來喊。但是在喊的同時,人會更生氣,更生氣距離就更遠,距離更遠就又要用更大的聲音喊……”教授接著繼續說道:“而當兩個人相戀時,情形會怎麼樣呢?情況正好相反,不但不用喊,而是輕聲細語,為什麼呢?因為他們心很貼近,心與心之間幾乎沒有距離,通常是耳語式的交談。可心中的愛,卻因此而更深,到後來語言都成了多餘,戀愛中的兩個人,根本不需要語言,眉目可以傳情,眼晴都會說話。而那時,心與心之間早已沒有所謂的距離,心心相印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一個道理,當兩個人發生爭吵時,不要讓心的距離變遠,更不要說些讓心的距離變得更遠的話。而這其中的關鍵就是學會冷靜,保持克制。管住嘴巴,保持沉默。海明威說:“兩年學說話,一輩子學閉嘴”。待雙方心靜下來恢復到常態時,再行敘道而溝通。在與人交流的時候,特別要注意,對人,不要輕易指責,因為我們沒有足夠的智慧,去知道別人生活裡的喜怒哀樂,去真正體諒他人的酸甜苦辣。對己,不要輕易發火,因為發火根本不能解決問題,相反會把小問題弄成大問題,留下的爛攤子還是得自己收拾。
人生很短暫也艱難,一輩子沒有誰容易。要想在不易的人生中少些不必要的麻煩,必須學會與人交道。我們做不了魯濱遜,總要在塵世中與他人發生交往和聯絡。與人打交道,基本的底線就是與人為善,但人總是難做的,自己不是人民幣,不可能人人喜歡。但人又是群居動物,本質上是社會關係總和。做不到人人喜歡,但更不能人人討厭。所以,人生最重要的學問便是學會與人打交道,與人打交道的根本就是知事識人。我們不可能跟人人交心,但是我們不能不學會在交往過程中,儘可能將兩顆心拉近,縮短人與人之間心的距離。
心與心的距離在於交往,誠心相交,心就會靠近。人不是孤島,不可能一個人生活一輩子,不與人交往。人生少不了朋友,可以說有什麼樣的朋友就有什麼樣的人生。一個人可以走得快,但一群人卻可以走得遠。
作家韓寒不是曾經說過嗎?“一個人能走多遠,要看他與誰同行;一個人有多優秀,要看他有誰指點;一個人有多成功,要看他與誰相伴。”這裡的朋友是指真朋友。朋友不在多而在於真。要想交到真朋友,要擇人而交,誠心相交。
交良友幫自己,美在錦上添花,貴在雪中送炭;交益友渡自己,友直,友諒,友多聞;交好友懂自己,三觀一致,心靈相通。否則,以金相交,金耗則忘;以利相交,利盡則散;以勢相交,勢敗則傾;以權相交,權失則棄;以情相交,情斷則傷;唯心相交,靜行致遠。
心與心的距離在於溝通,傾心交流,心就會靠攏。人與人之間的交往少不了溝通。溝通,既是建立關係的前提,又是維繫感情的關鍵。人與人之間的交往的質量很大程度上靠溝通。適時的溝通,可以減少隔閡;有效的溝通,可以澄清誤會;坦誠的溝通,可以避免紛爭;真心的溝通,可以拉近距離。所以,溝通是人們交流了解的橋樑,也是縮短心靈距離的有效辦法。
溝通既是一門技術也是一門藝術,其關鍵除了態度外,重要的就是會“說”和會“聽”。說話是最能表現一個人素質能力水平的。情商高的人,一句好話三冬曖,而不會說話的人,開口傷人六月寒。說的關鍵,不在於你說了什麼,而在於你說的物件聽到了什麼。
關於怎麼才能學會說話,管理大師德魯克給了我們經典的提示:“一個人必須知道自己該說什麼,一個人必須知道什麼時候說,一個人必須知道對誰說,一個人必須知道怎麼說”。開口之前,想清楚這四個問題後再說,一般不會出大的問題。
至於聽,在交往過程比說更重要。伏爾泰說:“耳朵是通向心靈的路”。傾聽是瞭解別人的一種重要方式,更是與人交往的一種智慧。聽的過程,要專心,有誠意,有耐心,有迴應。更重要的是理解人家說的言外之意,明白話中之話,話外之話。
心與心的距離在於理解,真心相換,心就會拉近。這個世界,少的是人與人之間彼此的瞭解,缺的是相互的理解。但正因如此,人與人之間最需要的也是理解。有了理解,人與人之間才可能有設身處地,感同深受,才有可能縮短心與心的距離。
通常的理解,就是要踐行智者的四句箴言。把別人當自己,學會換位思考,體諒寬容;把別人當別人,學會尊重他人,學人之長;把自己當別人,學會審視自身,克己之短;把自己當自己,學會自我尊重,謙遜不傲。更高層次的理解是接受與自己固有認識有差異的人和事存在的合理性。
對人對事的理解,不是對事物形成某種看法。理解的精髓,正是抹去對事物的看法。看法在多數情況下不過是自己的偏見。理,就是承認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解,就是從觀念上對事物放下,消除自己的偏見,把自己解放出來。真正的理解會帶來與他人相融,與世界的和諧,與自己的安然。人們的各種負面情緒,通常是事物給人的反應與自身看法不同的差異帶來的感受。理解就是消除這種感受,真心相待,讓心靠近。
心與心的距離在於懂得,知心體悟,心就會相印。人與人之間,理解不易,懂得更難。
生命的長河裡,我們因緣際會,總有一些遇見會與我們相伴。若把人生比作一趟行進的列車,我們在車上會遇見各色各樣的乘客,有的成為趣味相同的朋友,有的只是擦肩而過的路人,有的人相伴走過一生,有的只能短暫走過一程。
無論是相遇還是相愛,懂得最為可貴。漫漫人生路,若遇到懂自己的人是莫大的幸運。所謂人生難得一知己,那知己便是懂得。
懂得是生命中最美的相遇,入眸入心。懂得是生活中最真的柔情,刻骨銘心。懂得是成功時朋友祝賀時的把盞言歡,懂得是失敗時兄弟出手的鼎力相助;懂得是一顆心對一顆心的欣賞,懂得是一段情對一段情歡愉;懂得是真心與真心的相依取曖,懂得是靈魂與靈魂的對望生香;懂得是黑暗裡的一道光,懂得是黎明時的一抹霞;懂得是冬天的曖陽,懂得是夏日的清涼。
風懂雲的飄泊,不阻不攔給自由。山懂水的纏綿,不離不棄緊相隨。一句“我懂你”勝過千言萬語。猶如一朵鮮花的芬芳幽香著冷漠世界的蒼涼。好似一弦清新的定音撫慰著狂熱世間的浮躁。更像一貼心靈的粘劑,熨平心的縐紋,拉近心的距離,讓心與心更近。
心與心的距離在於互助,熱心相幫,心就會相隨。人不可能獨自活在這個世上,人生總是需要相互幫助,彼此成全。
曾經有人說,人與人關係的核心是幫助彼此完成彼此的心願。人這一輩子,處理好與周邊人的關係,本質上就是要在付出和得到上拿捏好度,取得最佳的平衡。
從人性的角度,都想得到多於付出,但社會卻認同,生活不准許。沒有人傻,你佔一回便宜大夥兒當沒看見不說,第二回人家可都睜著眼晴不會讓你過。要想與別人關係的融洽,就得把握好得到和付出的對等。
要想與他人關係圓融和長久,就得做到付出多於得到。甘於奉獻,吃得了虧的人通常總有好人緣。“送人玫瑰,手留餘香”你如何對人,人家就會如何對你,這是人際交往的一條基本法則。所以要想得到別人的幫助,首先自己要幫助別人。著名作家巴金說:“在生活中,每個人都應當是春暉,給別人以溫暖。在今天,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應如此。朋友之間,待之以誠,肝膽相照,不就是相互照耀,相互溫曖嗎?”
人與人之間只有相互關心,才能彼此走近;只有相互愛護,才能產生感情;只有相互幫助,才能成為朋友。熱心互助心相隨,才能共度人生風雨路。
世界上最難懂的是人心,洞悉勝過學問,寫著簡單,明則實難;世界上最好懂得也是人心,無須刻意洞察,交給時間,便是答案。心與心的距離,宛如銀河,遠時星與星相望,近則星與星相靠。
世界上最遠的是人與人心的距離,最近的也是心與心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