默契
人與人說話交流的某 些環節,已經瞭然在胸,不需要多講,已經可以預設生成。大約也像生活中,我們去買東西。如果買一樣新鮮的電器,比如新型電飯鍋。裡面一般會附有說明。如何工作,如何保養,如何注意安全。但,我們去買雙鞋子回來,一般不會有說明書。大家都知道肯定是要套到腳上。如果買帽子,肯定是要頂到頭上。因為大家都知道,相互之間已經默契。不需要說明。說了,反倒覺得不正常。
說話不能溝通,往往是和外國人的交流。這種交流,表面上看,是語言工具的問題,實際上,也是一種文化默契上出了問題。
西方人誇我們國人某的老婆漂亮。首先這一點,也就不怎麼默契。在西方人看來,誇對方的夫人漂亮是一種禮節,或者是一種義務。而對於我們大多東方人,按傳統的角度來看,很有些居心不良的效果。啥意思?我媳婦漂不漂亮,關你什麼事?你有什麼想法?找揍是不是?――當然,故事裡的這位國人,還是蠻現代化的。他理解了對方的善意。於是,也還是要客氣一番。當對方說“您夫人很漂亮”的時候,他就很婉約地說“哪裡哪裡!”。於是,那個西方人就驚愕。他以為對方想讓他誇獎的更具體一些。於是,他就補充說“嗯,從頭到腳。哪裡都是漂亮的”。
所以說,有時候,翻譯很重要。他的作用,不僅在於把語言的表面含義,文化內涵儘量地翻譯出來。更重要的,是把雙方不默契,不容易相互溝通的那個難點,解釋清楚。
比如上面的那段話。如果合理意譯的話。大約的意思是:您的老婆很漂亮。――哦,朋友,您很了不起。可以娶到這麼漂亮的女人為妻。說明您很有男人魅力。我向你致敬。
這樣的話,我想大家溝通起來就很愉快,不會有什麼誤會。
再比如說,西方人把狗,看得很高尚。而在我們國度裡,說起狗來,大約沒有什麼好意。還有,有位外國朋友看過聊齋,非常喜歡裡面“狐狸精”的形象。於是乎,她就產生了一個絕妙的想法。想把自己的名字改成“狐狸精”。這讓她的中國朋友很犯難。費了好大的力氣來給她解釋。這在中國,實在是不招人待見的稱謂。
人在形容隔膜,不能溝通的時候,往往說叫做“對牛彈琴”。其實,大家都覺得自己是彈琴的明白人,對方是百嘛不懂的傻牛一個。於是,最高的溝通境界,叫做“知音”。也就是說你在那裡,“丁咚”一聲,我就能從中得知你心裡的高山大川。而旁邊人都茫然不知所以。於是,兩人就覺得別人都是耳聾,是智障。而整個世界上,只有他們兩人是心心相印,兩人的內心世界是高度重合的。往往一曲終了,就能生死之交。
正所謂曲高和寡,知音難覓。所以,一個高頂尖的音樂家,往往孤獨。其實,又何止是音樂家呢?畫家,詩人,哲學家。但凡越是登頂鑽深的人,往往與周邊的默契程度越低,他們就會越發覺得孤獨。聖人發瘋的事情並不鮮見。其原因,或許就是因為孤獨,因為與周邊人等之間的隔膜。就像屈原說“眾人皆醉我獨醒”。就像尼采說“世界都瘋了”,那時候,人們就把他送去精神病院了。
其實,默契包含著兩個意思。一個是“默”,就是說話少,或者不說話;再一個就是“契”,就指契合度,相互溝通。這一類的典範,應當是佛家講禪。他們往往就說法很少,尤其高僧說法,往往沉默不言,拈花微笑。這種情況下,只有佛懂得佛了。
最後還是想說一個好玩的段子。據說一位男生收到女生信箋。用英文寫成,他翻譯了一下,大約意思是“你若再纏著我不放,我就與你同歸於盡”。男生於是痛苦離開。到後來才知道,女孩其實想表達的意思是“你若不離不棄,我必生死相依”。――我覺得,兩人走到一起也不一定就多麼美滿。連這點默契都沒有,怎麼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