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就是因為姊妹太多才沒有住一起的。”我以為我故作聰明地將話題的重量轉移到她身上我就可以輕鬆起來,可這句話讓我的心一陣發涼,再想到兒時與老兩口相處的場景,內心更是被扯得生疼。

曾記得,每每家中電話響起,外婆會立刻放下手頭乾的事情,先用毛巾擦一擦手,再顫巍巍地挪到電話旁摁下擴音鍵來講話。電話於家中是非常神聖的存在,只要它一響,外婆的臉上總會擠滿褶子,外公的心裡也會盛滿期盼。倘若媽媽或者叔姨要回家來,她就和外公商量著準備什麼飯菜,兩人一邊唸叨著回家的遊子喜歡吃的東西,一邊到廚房深處的罈子裡去聞那些醃菜的香味如何。我很是害怕那廚房深處,因為那些潮溼地帶我總能發現我最怕的蜘蛛和許多不知名的蟲子。他們每天都要不知疲勞地去田地裡看菜苗,去忙著收鴨子剛下的蛋。

等到遊子歸家的那天,老兩口會在天亮之前起床,在廚房一陣鼓搗,木柴燃燒起的煙霧將黑夜燻得灰濛濛的。我經常被飯菜的香味給饞醒,每當路過想要偷偷先嚐一把鮮時,突如其來的一雙筷子會“啪”地一聲打在我手背上,然後被他們深深地剜一眼。飯菜總是過早地被擺放在桌面上,外婆會到路口張望,每遇到過路的摩托就會問:“你看到我家的老七了嗎?她今天回家呢!”摩托車的主人總是會說:“哎呀沒碰到!你家老七回家哦,嘖嘖嘖又得熱鬧一陣了吧。”外婆聽著會樂得眯起了眼,臉上的皺紋都要溢位笑意,她樂意將孩子回家的訊息告訴路過的每一個人。

留守老人

而飯菜總是熱了涼,涼了熱,外公在屋內一杯一杯喝著黃酒,朝屋外的外婆喊著:“嘿!回來!她們自己不會回來的嗎,你一直在外面看什麼,先坐下來吃!”外公兇巴巴地叫外婆回來吃飯,而外婆卻非要等到過了飯點好久才念念不捨地回來。回來的時候會一邊回頭看,一邊唸叨:“是不是路上堵車了呀,回來肯定都餓壞了。”她連吃飯也是心事重重的,吃不了幾口就要起身,又被外公用眼睛瞪回來。

打小我就看著外公外婆等待的背影,那時我還不懂留守的含義,我也不懂等待的意義。

直到媽媽跟我說:“我不想以後也像你外公外婆那樣,好孤獨。”我才意識到留守是每個父母都恐懼的事情,恐懼自己老了以後孤獨終老,日日夜夜守在家中,承受夜以繼日的等待。

在知乎上看到一篇文章——《留守老人真該死》,我一開始被它的題目嚇到,內心生出氣憤之意,想要去看看這作者究竟是如何闡述這不仁不義的觀點。誰知看完內心滿是感傷——這是李明德老人口述的一篇文章,老人說道:“不能給子女提供任何的社會背景,也不能給子女提供就業賺錢的任何輔助,只能眼睜睜看著子女無可奈何地背上行囊、外出謀生,自然而然自己也就成為了社會上的留守老人。”老人在文中一邊說著自己大兒子是鎮上的名人,二女兒在城裡有好幾套房,一邊又為他們找著藉口,他覺得成為留守老人全是自己的原因,與自己那幾個優秀的兒女無關。看到這裡我長嘆了一口氣,老年人一旦喪失了工作能力,難免會生出這樣的念頭,總是在自己身上找問題,陷入死迴圈的自責當中,從來沒想過子女的不孝。正是因為這些因素像李明德這樣的留守老人越來越多,老年村的形成也越來越普遍。

留守老人

對於老年村,許多人說是年代問題。七八十年代時,農村的青年為謀出路傾巢而出,全部湧進北上廣,在大城市打拼了一陣好不容易安下家來,便不願意輕易回去。而一旦有了小孩,小孩也成為負擔,便將小孩子扔給自己的父母,自己全身心投入自己的事業。老一輩操勞完自己的孩子又開始操勞孫子,一生都在勞累。等到父母工作穩定再將孩子從老人身邊接走,老人唯一的陪伴,家中唯一的生機便也沒了,常年與家中老黃狗作伴。

而老年人在農村裡與外界聯絡得少,越來越跟不上這個時代,加之對自己老房子的眷念,許多老人都不願意到城裡去生活。這也是老年村形成的原因之一。

我曾經將我對留守老人的一些思索問了朋友,有一個朋友曾說:“我老了以後就住養老院,不給兒女增添負擔,也可以和朋友一起玩耍。”現如今我們生活在最好的年代,思想觀念都已經解放,許多人暢想老年也有自己的許多想法,不會有像五六十年代的老人那般死守在農村的狀況。

而很多男生也說:“我以後絕對要和父母一起住。”年代問題會過去,可中國自古以來的傳統卻無法改變。女人結婚是嫁“過去”,男方接父母住在家中,除去雙方父母潛在的矛盾,家裡也沒有足夠的空間可以容納兩對老人,於是女方無法再將父母接到家中來住。女方的父母再一次在新時代下成為了留守老人。所以現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想生二胎,拼命想生出一個男娃,好讓自己的老年生活有個保障。

留守的老人

昨天看了一則關於一個老人因為自己的女兒沒有能力贍養自己而謊稱自己出去打工,實則成為流浪漢的新聞。老人翻著垃圾桶,或者將從飯點乞討來的飯放在石凳上和記者說:“可以吃可以吃,東西還挺好的。”問到自己的女兒,老人則說:“哎呀她也是不容易,不能怪她。我說自己出來打工,我一把年紀了早就沒人要啦。”老人的一字一句都如尖刀戳著我的胸口,也不知電視機前的廣大子女看到這裡心裡作何感想。

在留守老人現狀還沒有解決的情況下,中國又將出現“流浪老人“這一群體。

老年人揹著行囊吃著飯店的剩飯剩菜,嘴巴上說著自己的兒女多麼不容易,可是內心何嘗不是對這個世界失望透頂。自己年輕時也是那麼驕傲的人,如今喪失了工作能力,尊嚴隨之粉碎。“流浪老人”的出現一是因為子女的能力與道德問題,再者就是國家的政策問題。國外比如德國,政府民政部門和大學生服務中心聯手,開展老少互助活動;法國,一些行動不便的老年人往往選擇“家庭護士”來料理生活起居;和美國,退休老人都有養老金,這是美國目前實行的社會保障體系的重要內容之一,所以國外的老年人將“老年村”視為一種時尚,他們結伴可以在小區曬太陽,釣魚,過著非常悠然自得的生活。反觀中國老人,許許多多都在流浪或者留守。

這一切都在告訴那些還沒有老的中年人好好掙錢,在自己退休後享受生活,體驗自由,去實現自己年輕時的夢想,去幹些自己一直想幹卻沒有時間乾的事情。

留守老人和孩子

在父母還沒有老去的情況下,“剩爸剩媽”提前感受了空巢老人的悲哀,所以像媽媽這樣的中年人已經開始憂慮。

晚年淒涼,百年孤獨。這樣的詞語不應該出現在我們的父母身上;“子欲養而親不待”這樣的句子更不應該從我們的嘴裡說出;“常回家看看”這句話並不只是存在於歌詞當中,應當是我們切身實踐的事情。而這一切都不晚,在父母還沒有老去的時候,敲響警鐘,不要讓他們做孤獨的噩夢;強大自身,擁有可以支撐起父母未來的肩膀!

2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老年婚戀新名稱-戀愛押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