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圖:電視劇《森林民宿》劇照
在看《我是餘歡水》的時候,給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飽受職場折磨和摧殘的餘歡水在夜裡接到了老父親威脅要錢的電話。他在拒絕了父親的要求後,父親揚言也不讓他好過,最後掛了電話,餘歡水在寂靜的街頭嚎啕大哭。
也許只有那一刻,他才做回了最真的自己,讓自己心裡的憋悶肆意發洩,讓自己可以不用顧忌他人嘲笑眼光地放聲大哭。
一個步入了中年的人究竟活得有多辛苦?生存壓力有多大?我們隨便上網搜一搜,或者隨便在知乎上提個問題,那麼鋪天蓋地的答案便來了。
有人稱上有老下有小,有房貸和車貸,還有全家人的商業保險,自己工作的時候賠著笑臉,拋下尊嚴給客戶鞠躬,為的就是那一紙合作合同;
有人說,下了班回家的路上,帶上耳機,聽會年輕時候愛聽的歌,別看只有短短的幾十分鐘,但卻好像穿越回了最無憂無慮的年紀;
還有人說,白天工作時忙得連口水都喝不上,晚上回家還有成堆的家務等著自己,喪偶式的育兒和婚姻已經讓自己連活著的勇氣都沒了,但是看到那個對著自己喊媽媽的孩子,卻再一次扯起了笑臉;
當然,也有些男人說,自己身為全家的頂樑柱,不敢生病,不敢死,因為病不起,也死不起,一家老小還等著自己來養活,自己在外面拼一點,就能來年換套更大的房子。
不知道有多少人感受得真真切切,一過了35歲,就開始覺得焦慮起來,跟人家比工作,自己的職位似乎沒有晉升空間,跟人家比薪水,人家光是年終獎都夠自己嫉妒一陣子,跟人家比家庭,人家的孩子在頂尖學校拿獎狀拿到手抽筋,可是看看自己又考了倒數的孩子,氣不打一處來。
為什麼有些人的生活即使到了中年也沒有變得一地雞毛,反而一路向好呢?為什麼自己到了中年還在辛苦地奔波,而有些人卻可以安逸地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民國女作家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句話:成名要趁早呀,來得太晚,快樂也不那麼痛快。
其實這句話應用於很多領域,不管是愛情還是工作,亦或是家庭,付出努力要趁早,只有具有未雨綢繆的警覺,才會為自己積累更多的安全保障,可以是經濟上的,也可以是精神上的。
還記得一位讀者來信說自己三十多歲的年紀,卻失業了,在找工作的時候處處碰壁,家裡又催著結婚,可是自己連一點存款都沒有,哪個女孩願意跟著自己呢?
堂堂七尺男兒甚至在出租屋裡無助地哭了,細問起他的過往,不禁覺得唏噓,因為他的遭遇可以說是他自己一手造成的。
大專畢業的他本來心高氣傲,也有著一股拼勁,所以畢業後就去了夢寐以求的深圳,想要憑自己的本事撈一桶金。
初生牛犢不怕虎,男人確實成功了,聰明,勤快,有眼力見,這樣的人不管到什麼單位都會受到領導的青睞,所以男人幹了很短的時間就得到了晉升,成為了主管。
當了領導後,很多事情不必親力親為,還有了屬於自己的獨立辦公室,男人覺得工作似乎一下子安逸了,所以他也開始享受起這份安逸。
但他不知道的是,辦公室一牆之隔,外面的員工們都在像他當初一樣努力拼搏,而他則選擇了停滯不前。
人如果安逸久了,終歸是要被淘汰的,所以男人很快就被後來者居上了,遇到了工作瓶頸的他很快就失去了工作。
再重新找工作的時候,因為常年不接觸業務,業務技能早已經生疏了,再加上年齡也不小了,所以新工作遲遲不能找到。
對於未來,我們要有一個清晰的職業規劃,先要透過自己的長處找到正確的定位,選擇真正適合自己的工作。
當我們在工作崗位上幹出了一定的成績後,最忌諱的就是安於現狀,反而忘了應該繼續打拼,讓自己不斷提升。
當一個人不懂得為自己升值的時候,那麼就意味著他已經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了,所以最終被社會淘汰也是早晚的事。
還有些人喜歡自由,覺得人活一世,瀟灑快活最重要,所以在年輕的時候工作上很任性,有興趣了就去上班,覺得沒意思了就辭職去旅遊。
等到了中年,因為每一份工作都乾的時間不長,所以工作經驗談不上積累,因為自由也是需要經濟做支撐的,所以存款更是沒有。
等到終於想要安定下來,好好工作的時候,年齡超過了要求,又沒有什麼可以拿得出手的本領,最後只能拿著微薄的薪水,卻做著最辛苦的工作。
成年後的生活狀況很大程度上都取決於年輕時積累了多少的經濟基礎,只有具有一定的經濟基礎,才能給家人更好的生活,也不至於在關鍵的時候讓自己陷入崩潰和難堪。
就像前面所說的,人生下來就是要吃苦的,有些苦還是趁早吃得好,因為早點吃苦,那麼後續的甜持續得也更持久;而如果弄反了,在該拼搏的時候選擇享受,可想而知中年,乃至晚年生活必然過得悽苦。
聽老人講過一段話,人這一生,到了什麼時候就要做什麼事,其實都是安排好了的,該讀書的時候就要把書讀好,該賺錢的時候就要努力去賺錢,等到了該養生的時候就要把自己的身體養好。
這樣的“按部就班”並不意味著荒廢光陰,更不是讓自己的生命變得了然無趣,而是讓自己學會對人生更加負責,對家人更有擔當。
所以說,如果我們真的想避免中年後可能面臨的崩潰,那麼就要在年輕的時候竭盡所能地去打拼,那樣才是不負此生。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