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該怎麼讀?
現在我的感受和幾年前完全不同。
01
以前我想讀的書有很多,只是我不知道,要讀多少本書,才能夠長成自己心中的樣子。後來我讀的書也不多,還總想把以前讀過的書再重新讀一遍。
比如這周,我的寫作效率不太高,又陷入了一種寫一段話,反反覆覆修改的狀態。總覺得這個詞不太合適,是不是有說教的成分,或者我有沒有自嗨,有沒有為讀者提供資訊量。
想得太多就難以下筆,我發現我還是沒有把《寫出我心》中的建議做到位。我又把這本書翻出來,它會給我一些建議和力量。
有時候我在想,讀書要做到什麼程度,才算是真正掌握了呢?
02
有一次我看到@Tina心理 關於“見感思行”的分享,才認識到我的讀書筆記並沒有做到位。
“見”指的是原文,“感”指的是我當下的感受反應,“思”指的是知識點的關聯與區別,“行”即為書中建議,或者自己總結的行動方案。
我立即想到了《這樣讀書就夠了》中的RIA拆書法。RIA即為閱讀、複述、關聯經驗、行動。
我發覺“見感思行”與RIA拆書法其實有點像,都需要關聯自己過往的經驗,或者呼叫已有的知識庫,再製定行動方案。兩者不同的地方,在於前半部分。
看到了區別,我發現我以前有一個誤區,我以為“複述”是要儘量還原原文,把它一字不差地說出來,實際上不是這樣。複述包含了我們現階段的理解和思考,它其實是一種個人解讀,這也是複述的價值所在。
每個人讀同一本書,同一句話都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們從別人的解讀中,可以看到了一本書的不同內涵。而我們自己經過實踐後,也會有新的理解,再讀同一本書,複述又會不一樣。
所以,即使讀一本書,也是一個不斷自我推翻再重建的過程。
那麼,一本書究竟要讀多少遍,才能真正掌握呢?
03
我時常會想起@依蘭微微 的分享,她把李笑來的一本書翻來覆去地讀,把其中的知識點挑出來,用便籤貼在牆上,然後對照自己是否都做到了。
她收穫了什麼呢?
她去踐行了每日寫作1000字,堅持了一年,然後開始寫講書稿,編輯誇她的邏輯特別好。她每個月固定寫4本講書稿,最多的時候一個月寫了10本,這件事對她來說已經非常輕鬆。
做到這個程度,這一本書,她又讀了多少遍呢?或許10遍,或者20遍?
讀了一些書,聽了一些分享,漲了一些見識後,我發現讀過多少書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用起來,並且把它變成一種習慣。
有人說是一本書改變他/她的人生,這樣的故事我看到好多。也許你會好奇是哪本書,有的人的答案是某理財書籍,有的人的答案是某人物傳記,有的人的答案是某思維類書籍。
具體是哪本書其實沒有那麼重要,重要的是讀到一本你認為非常好的書,你有沒有把它用起來,又是怎麼用的?
我在2019~2020年讀的幾本書,就對我產生了很多好的影響,我去實踐用上了,也感覺到有效果。可是,一些問題反反覆覆出現,根本原因是我的習慣沒有改變。
如果做到像@依蘭微微 這樣,從閱讀到實踐,然後堅持到變成一種習慣,直到這件事變得非常簡單,一本書就沒有白讀。
其實,有行動力的人,但凡遇到一本好書,都能改變他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