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我弟弟,我這個當姐姐的,不管什麼時候都應該幫他個忙吧?”記得很久以前有一部熱播劇《獨生子》中有這樣一個橋段,丈夫辛苦了十年攢下來的一些積蓄,眼看著要創業過上好日子了,卻發現為了創業存下來的錢被妻子偷偷花掉,而用處居然是拿去給弟弟買房子。
有人曾經拿此調侃,結婚的第一步一定要先看對方有沒有弟弟,找來一個“扶弟魔”當伴侶,只會給兩個人的婚姻平添不少負擔。
誰都知道現代人生活的成本很高,這社會上只有不到1成的人能享受榮華富貴,剩下9成的人都不得不拼了命努力維持基本的生命。而想要不努力的唯一方式,那便是轉移自己的壓力,讓別人代替自己負重前行,用別人的屍骨把自己墊高,爭一口上層的空氣。
婚姻中,家人和愛人的排序問題是一道永恆的難題,無法權衡,所以才會出現《獨生子》中,妻子偷偷挪走丈夫180萬存款給弟弟買房,導致丈夫公司倒閉的結局。
一場“拖家帶口”的相親說起拖家帶口的相親,不少人第一印象應該是帶著孩子相親,畢竟為今後考慮,孩子的撫養需要兩個人共同承擔,可相親帶著“弟弟”就未免顯得有些誇張。
32歲的陳先生現在是一家小型企業的高管,工作穩定,收入也不錯,只是年輕時他把自己的全部精力都奉獻給了事業,經常熬夜加班衝業績,這也導致了後來身材有些走樣發福,至今還沒找到合適的物件。
這幾年家裡人催婚催得緊,陳先生還辦了健身卡請私教教他鍛鍊減肥,現在看上去已經卓有成效。臨到年前,父母果然又催促著結婚,還安排了相親。對方是個29歲的姑娘,在一家公司做人事,收入不算高。
兩人約在一家高檔咖啡廳見面,簡單客套過後,陳先生覺得女孩外部條件不錯,有了繼續深入的意思,卻沒想接下來的對話徹底重新整理了他的三觀。
女孩家中兩個孩子,她還有一個如今大學剛畢業的弟弟,如果考慮結婚的話,女孩希望陳先生能支付18萬的彩禮,順帶給弟弟出一套婚房。
陳先生很是不解,如果他們兩人牽手成功,自己則需要準備婚房和彩禮,但為什麼還需要額外為對方的弟弟準備一套房子?雖然兩人生活在三線城市,房價還沒有到特別誇張的地步,但自己卻並不想“專業扶貧”,當那個冤大頭,可女孩卻絲毫不讓步。
於是陳先生冷笑地買單,自顧離開了咖啡廳。
夫妻兩人的價值觀決定一場婚姻的時效在這個物慾橫流的社會,物價飛速上漲,打工人的錢包被逐漸掏空,所有人都拼了命地對自己好,甚至在考慮結婚的時候,也不願意為了對方考慮絲毫。
殊不知,結了婚就是一家人,婚前你所選擇的一切,都會在婚後讓你付出代價。就好像索要天價的彩禮,到了婚後卻需要兩個人共同償還,如果真的考慮婚姻,不應該把錢的方面談得那麼死,總要為將來考慮。
一段合適的婚姻需要的是兩個人在婚前磨合好感情,琢磨透對方的性格,張弘說“婚姻不是1+1+2,而是0.5+0.5=1,婚姻是我們各自削去自己的一部分不足,再嘗試和另一半結合成為完整的1。”
如果在婚姻中只考慮自己,自己吃飽了全家人就不會捱餓,這樣自利的性格只會積累對方的怨念,最終毀掉的不僅僅是一段姻緣,還浪費了兩個人的青春,浪費了彼此的感情。
相親時“拖家帶口”,這一點我是不支援的,畢竟愛情就是兩個人的相互選擇,婚姻確實是兩個家庭的結合沒錯,但卻並不意味著我們有義務去對對方的家人承擔某些不必要的責任。
就好像孝順公婆是天經地義,但卻沒有必要連帶照顧對方有工作能力去啃老的弟弟妹妹。有一個詞彙叫“鳳凰男”,說的是一個農村出身的男人不管到了哪裡總要拖家帶口地把照顧家人當作自己終身的義務,對家人負責確實沒錯,但也應該適度。
中國向來講求“禮尚往來”,結婚之後就不再一個人了,對家庭財富的排程,大事的抉擇,最好還是應該跟伴侶商量清楚,不要武斷專行,隱瞞只會傷害彼此的感情。
筆者情感感悟:錢鍾書說“我能想象愛情最美好的樣子,就是遇見了你”,現在的人太過浮躁,很多時候都不願意等待那個命中註定的人闖入你的生活,就匆匆選擇了一個並不合適的人步入婚姻,這是對自己的不負責。
如今閃婚又閃離的現實案例實在多得數不勝數,歸根結底還是在於沒有充分了解對方的性格為人,沒有打好愛情基礎就步入婚姻,給婚姻生活增添了太多的坎坷和困難。
喜不喜歡、愛不愛、合不合適,這是三件不同的事情,你喜歡的人未必真的跟你合適,不要被表面和暫時的衝動衝昏頭腦,婚姻是終身大事,一定三思而後行,摸清對方的性格,培養好雙方的感情基礎,再考慮結婚的事情。
健康的單身比不幸的婚姻要好得多,有時候,寧肯再多等等,也不要提前步入愛情的墳墓,傷人害己。
#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