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說:我們每個人都由自己一再重複的行為所鑄造,因此,優秀不是一種行為,而是一種習慣。”
胡適有句名言叫:“有絕頂聰明而肯做笨功夫的人才有大成就”。厚道,才是一個人最重要的底牌、最高階的聰明,才是被別人尊重、信賴的根本。
一個人心態好 ,人就好 。因為懂得寬容。心態好 ,做事就順利 , 因為不拘小節。心態好 ,生活就愉快,因為懂得放下,所以每個人千萬別讓脾氣和本事一樣大,越有本事的人越沒脾氣。心態好的人,處處圓融,處處圓滿。好的心態,能激發人生最大的潛能。好心態是每個人最大的財富!
厚道,是一種樸拙的智慧,是一種大智若愚後的遠見。知人不必言盡,留些口德;責人不必苛盡,留些肚量;才能不必傲盡,留些內涵;鋒芒不必露盡,留些深斂;得理不必爭盡,留些寬容。
缺乏厚道,就會有農夫與蛇;缺乏厚道,就會有鴻門宴;缺乏厚道,就會有賣友求榮。 “厚道”,是人生路上一直遵循的守則。在這個厚道稀有的年代,無論生活還是生命,都需要厚道。
不論作為人品還是作為德行,厚道總是讓人感到舒適,與厚道人打交道就像在灑滿月光的湖面上泛舟,讓人寧靜而溫馨。
厚道既煉成一種品格,更是一種心態。所以厚道者無論在什麼條件下,往往都活得明白,輕快,灑脫。從這層意義上講,厚道者,其實已然是得道者。
厚道的人,往往蘭心蕙質,特立獨行。心無羈絆,敞開心扉,至性至情,襟懷坦白。
人這一生啊,氣勢不必倚盡,還是留些厚道吧。厚道之人,不計得失。有時候過於計較,不如學會厚道。它不一定會得到豐厚的回報,但它悄悄的,在不經意間便化為福報。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了厚道,方能積累人緣、積聚人氣,引得八方相助,人生的路也會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英國有句諺語:“播種一種性格,收穫一種命運。艾略特說:“性格,既不堅固也不是一成不變,而是活動變化著的,和我們的肉體一樣也可能會生病。如果你的性格已經影響了你的生活,那你就應該將它改變。”
性格是一種力量,更是一種資產。只要能揚長避短,選擇最適合自己性格特長的發展方向,你就會發現一個嶄新的自我。
一個人能不能變得優秀,關鍵在於這個人有沒有好的習慣。我們被習慣所左右,不假思索地按照習慣的模式去看問題、做事情,就像物體順著自己的慣性運動一樣。
其實,習慣的背後是一個人根深蒂固的心智模式,而心智模式,就是一個人對人、事、物慣有的態度和看法。
心智模式是不易覺察的,它有一種“框架效應”,讓我們不自覺地選取一種取景框,根據自己的感知偏好,選擇性地接納事實,選擇性地看到我們心智模式裡認可的東西。
就像我們在拍照片的時候,總是會選取特定的角度一樣。這個框架不是誰強加給我們的,在看待世界、表達想法時,我們都會無意識地去啟動那些潛在的心智模式,從而引發框架效應。
所以,每個人眼裡的世界,並不是這個客觀的真實世界,而是經過心智模式處理之後呈現出來的符合自己內心設想的主觀世界,所以我們的心智模式決定了我們能看到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中國人不喜歡用‘城府’這個詞,喜歡用謀略,就像謀略同樣是中性詞,不帶有貶義和褒義,但我們還是喜歡用謀略,為了區分,我們分成陽謀和陰謀,並樂此不疲地為它們分門別類。
但有一點是肯定的,凡成大事者,大都城府很深。而關鍵的一點是,為一己私利,還是為天地立心。
還記得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嗎?劉備的城府有多深?劉備愛哭,關張死的時候哭,白帝城託孤的時候哭,魯肅討伐荊州的時候哭,和劉璋分別的時候哭,用哭來博取同情,籠絡人心,用現在的話說打感情牌,這是看到了人心深處的情感及人性的弱點。
不論是動情而哭還是演技超絕,這一哭劉備身邊聚集了一批忠肝義膽之人,這一哭做事也師出有名了。
曹操曾說:在這亂世中,我的智慧謀略自認不輸給任何人,可是一旦我故去,該如何?論謀略劉備確實輸給曹操,論城府深沉,曹操卻比不上劉備。
正是這樣,兩人能在戰火紛飛的亂世之中並肩而立,成一方霸主。有城府的人,沉得住氣,彎得下腰,抬得起頭
拳王鄒市明,在他還是無名小卒時,參加業餘拳賽,對手是南美的一個年輕選手,規則是以點數記勝負。
在這種規則下,不看打的力度,而是看擊打的部位和次數。因此,兩人都選擇防守,避免被擊打到頭部面部。
兩人在場中兜起圈子,你不主動攻擊我也不攻擊。 時間久了,非常考驗場上選手的心理素質,因為要一直提防著對方,非常消耗心神。
南美的選手終於耐不住這種煎熬露出一個小破綻,鄒市明抓住這個破綻,直擊對手肋下,擊打過後又轉為防守。 對手一直沒有機會,眼看時間一點一點過去,南美選手有點慌亂,情緒開始不穩定了,情緒一旦波動,露出破綻的可能就越大,在這種高手對招的情形下是致命的。
最終,鄒市明採用這種‘撓你一下就跳出圈子’的方式成功激怒對手,亂了對手的節奏,獲得勝利。鄒市明說:人生如打拳,就是需要點城府,沉得住氣。
試想沒有城府的人,可能出手就上了,結果有兩種,一是被對手掌握了節奏牽著鼻子走,二即便打贏了也兩敗俱傷了。控制不住情緒的人,最終會走向毀滅。
越王勾踐的故事早已耳熟能詳,在遭受屈辱的三年裡,裝出一副弱小和頹廢的狀態麻痺吳王,而臥薪嚐膽使越國國力漸漸恢復。最終,滅吳稱霸,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位霸主。
在遭受屈辱後,怒而不發,在遭受囚禁後,衰而不哀,這份隱忍和堅韌,造就了“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的美談。
成大事者,無私怨 現在已經不能單一片面來看‘城府’,古往今來成大事者,他們藏得深是為了成大事,不是為了解決私怨,私怨只會侷限人的視野,把個人的格局變小,從而把精力浪費在斤斤計較上。
是人性的複雜和世事的險惡決定了,擁有城府才能更便捷地完成自己的目標,達成自己的目的。但是我們不要失了本心,城府之所以是中性的,
就是有人用城府來建功立業,福澤萬民,替天行道;有人卻玩陰謀詭計、笑裡藏刀。城府、謀略,歸根結底,還是人心。
成大事者,動念處,有城府,無私怨而已。那麼如何做到有城府,無私怨呢?簡言之,對事,不對人。
我們要把目光移到‘事’上,對事的看法要擺脫自己的主觀情緒,才能看得清,辨得明,把‘我’先放一邊。
這樣,判斷決斷就不夾雜私慾,不會因為自己人性上的東西影響到對事的判斷,則得其‘正’也。
劉邦打下江山後。看到有一群人總是竊竊私語,就問張良:這些人在竊竊私語什麼? 張良告訴他,這些人在謀劃造反。
劉邦一驚:所為何? 張良說:這些人為你打下江山,你登了帝位,可是這些人卻沒有分封。
劉邦:那怎麼辦?現在分封也來不及呀?也沒有那麼多官職可以封啊? 張良:那就先封賞你最討厭的人吧。
於是,劉邦封了自己最討厭的人,那些人會怎麼想,他連自己最討厭的人都封賞了,自然不會忘了我們。
這就是對事不對人。解決這件事如果只是依循自己的喜好會步入萬劫不復之地。
真正有城府的人,大局觀很強,他們胸懷寬廣,懂得寬容,一切都為了大局著想,把‘我’先放在一邊。
有城府,無私怨。是分析事情,在大局觀的立場上看事情,這樣自然能把握事情的條理和本質,進而成大事。
凡成大事者,大都城府很深。而關鍵的一點是其城府心思,為自私自利,還是為天地立心。
我們在生活中有這樣一個習慣:喜歡傾訴。傾訴本身是一種非常良好的溝通方式,不但能夠增進彼此的關係,而且有不開心的時候,把自己的心事傾訴出去,也能夠避免這些事情窩在自己心裡,給自己的健康帶來影響。
傾訴本身並沒有什麼問題,但是一個人如果不分場合,不分物件,見什麼人都把心事往外說的時候,就會禍從口出,因為傾訴而出現問題。
老話常說:藏不住事,一個人就成不了大事。一個藏不住事的人,隨意的就把自己的心裡話洩露給了對方,但是當自己的隱私被別人知道的時候,這反而會成為一種“潛在傷害”,在未來不確定的因素中,也會無形中傷害了自己。
因為現在的朋友未必是以後的朋友,現在關係好,不代表以後不會出現問題,當有一天你和對方的關係出現問題的時候,你曾經洩露的隱私,就會成為對方傷害你的“武器”。
寧可少說話,也不要說錯話,應該給自己的內心留一片私人領域,讓自己的內心多一些城府,多一些心機,才能夠成事。
而且什麼話都喜歡往外說,不懂得留有餘地的人,這樣的人成不了大事。曾經有一個人因為不懂得保護隱私,錯失了一次升職的機會。
他參加工作之後,想法非常單純,他對自己的同事無話不說,毫不設防,不久有一次部門要提拔經理,本來這個機會非他莫屬,但是因為他無意之間告訴自己的同事:自己的父親和公司的老闆關係不錯。
而公司的老闆聽說了這件事情,就考慮到為了顯示“公平”,封住別人的嘴,就把這個機會讓給了別人。
這個老闆顯示了自己的“公私分明”,但是對於這個人來說,則喪失了一次升職的機會。
這就是因為心裡藏不住事,而給自己帶來的問題,不要把任何情況都隨意的向別人傾訴,不是任何人都信得過,即便現在信得過,未來也不一定信得過,即便現在關係好,未來也不一定關係好。
當你把自己的脆弱一面,輕易的展露在別人面前的時候,就會讓別人看不起,最糟糕的是你的脆弱被別人掌握,相當於被別人抓住了人生的把柄,說心裡話的時候,多留一些城府,這才是處世的關鍵。
《易經》的“節卦”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初九:不出戶庭,無咎。這句話意思就是說:初九:杜門不出,沒有災禍。《象傳》之中說:杜門不出,是因為其人知道通達和閉塞的時勢。
初九是屬於陽剛得正,有出人頭地的能力,但是正當節卦的開始,還不是最適當的時機。自我節制,不走出內院,能夠如此慎重就不會有災難,這一爻辭說明:應當自我節制,言語和行動必須謹慎。
多一些城府,讓言語謹慎,一來是讓自己不受傷害,二來也是更好的處事。生活,沒必要草木皆兵,有一些事放在自己的心裡,反而是最好的策略。任何事情都喜歡對別人訴說,也讓讓別人覺得你沒有氣度,雖然說感覺親切,但是並不利於自己處世。
永遠記住,三思而後言,給自己的隱私加一把鎖,無論對於自己的同事,還是對於自己的朋友,該說的說,不該說的就要學會閉嘴,秘密只能留給自己,千萬不要隨意說出口,這才是對自己最好的負責。
正如柏拉圖所說:人生最遺憾的,莫過於放棄了不該放棄的,堅持了不該堅持的。”
在夢想不能直線抵達的時候,能夠成就你的,是夢想背後的轉彎力。山窮水盡時轉個彎,窮途末路時調個頭,往往就能收穫峰迴路轉的驚喜。
迷茫和隨波逐流常常會不小心就成為我們的人生狀態,而實際上我們每個人都不希望如此。造成這種局面的主要原因就是人的定位不準確,認知能力不夠亦或是行動力不足。作者Windy Liu 在《心智突圍》一書中幫助我們很到位地分析了這個原因,並給出了可行的方法論。
準確定位是人生成功的第一步,我們曾經無數次主動或者被動地幻想過自己的未來,比如小學作文課上的理想之說。科學家、醫生、警察、老師等等,其實這就是人生定位的一個萌芽狀態。
有目標才有方向,因此定位是對自己人生的一個交代。給自己一個起點和努力的方向。是人生的必修課。
兩個方向的定位都是有瑕疵的,一個是好高騖遠,所確立的目標不切合實際,完全脫離了自己的現實處境和條件;一個是人為地把自己限定在一個框框內,跳脫不出去。總會無數次在心裡告誡自己,我不行,我基礎弱,機會少。對於某一個領域,我完全不懂,因此很難有成就。
自我設限是完全沒有必要的行為,甚至是有害的行為,它會壓制你的衝擊力和慾望,甚至會抵減你的實際能力。這是我們在人生定位中必須要解決的認知問題。
從頭開始,要關注腳下的路,注重每一步你邁出去的步伐。不要覺得那些是不經意的或者是根本沒那麼想走的。要從每一步中尋求和吸取到你成敗得失的地方,好好總結並加以改善,就是你進步的積累。這裡面,不管是好的壞的,都要如此的。有總結才有進步,有回顧思考才有前行。
有句老話說的好,叫做不怕慢就怕站。意思是隻要你再前行,慢一點沒關係,但是你要原地不動,那就有問題了。日常生活中,我們也會發現,那些一直在前行的人,儘管有時候他們不那麼迅速,但是依舊會有一個很好的進度,而那些走走停停的人,最終走出去的路是有限的。
笨鳥先飛也是老祖宗給我們的人生道理。如果我在這裡領域有興趣,想有成就,那就兢兢業業地去做。搶在別人前面去做。因為我們的資源有限,所以我們要付出比別人多的東西。才有可能得到我們想要得到的。
改進你的認知,助力你成就自我,去從不同的角度去提升你的認知能力。首先你要承認自己的認知能力有限並有改善的空間。
增強自我學習能力,多問多聞。不要故步自封,認為自己已經掌握了探求世界的鑰匙。要知道未知的世界永遠是最多的。人類知識和認知領域的東西浩如煙海,我們在其中只是小小的一粒塵。
有學歷能力的人和沒有學習能力的人差別是巨大的,對於新東西的接受程度和轉化程度都是不一樣的。不要排斥,也不要拒絕,即便於你暫時無用,也要收藏和吸收以備用。
同時,在認知的提升方面,你還要多和周圍的人溝通。三人行,必有我師。每一次交流溝通的機會就是一次提升自我的機會。總是有些人在有些領域有優於你的長處,多於你的知識點,強於你的能力,為什麼不去溝通學習呢?你可以把跟人溝通交流視為一個最重要的認知改變的渠道。
在心智突圍上要有一套好的方法,自律是個好東西。在人的心智突圍,認知提升上,這是一個很可貴的品質。沒有自律的人很難成事。而自律做的好的人,多數都會有所作為。
這個自律包括精神上的自律和物理上的自律。比如,你強迫自己按照自己的節律原則少吃一兩飯,少抽一支菸都是簡單的自律。這會讓你的精神感覺明顯不一樣。
有人會覺得物理自律非常簡單,我只要願意去做,做就好了。其實不然,真正做到嚴格的自律是很難的。比如童話大王鄭淵潔每日四點鐘起床的習慣,延續了幾十年。你可能做到一天,一週,但是堅持幾十年,那就真的需要一點毅力了。
這個自律是絕對有好處的一個事情。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實則對你個性的約束和成就是一種必然。在那個最無聊的時候,你約束自己不要放縱自己,時候就會收穫一種成功的喜悅和很好的精力獎賞。比如,你去一次夜店,和杯子裡本來半杯紅酒就好,你卻慢慢的來了三杯子,沒有意義。最主要是事後精力並不好。
也不要太在意別人的評價。強化自己的心智是一項很內在的功夫,不必徵求和聽取每個人的意見。我們常常說“眾口鑠金”雖然有消滅之意,但是,在心智建設上,如果你耳朵太軟,其實也會一事無成。
別人總歸是別人的看法,他們有嘴可以說,但是你有腦就可以不聽,不被左右。因為你太自已別人的評價就會瞻前顧後,一事無成。因為其實,有興趣評價別人的人通常自己的事情處理的並不怎麼好。而且往往他們的評價並不一致。
最重要的方法論之一就是想到要做到。理想化的狀態往往是我們都明白事情的道理,但是僅僅停留在明白而已,並不能使其變成現實。能想到,且能做到是我們大多數人必須要突破的一個瓶頸。執行力,實踐能力才是我們最終要到達的那個地方。
心智突圍要做好內心重建,在這一部分,你不妨選取一種中庸和淡薄的態度。這是我們古老哲學中最為經典的方法論。當你不知道是左還是右的時候,中庸一般是差不多的那個最好的路徑。
從生理和健康的角度講,很科學的東西蘊含在裡面,比如吃葷過多不好,但是也不能一點都不吃。這就是中庸。
心智建設中,太過激烈的改造並不是最好的選擇,因為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最好是有一個舒緩的過程,就是表面看上去沒那麼好,但也沒那麼不好,總體是積極向前的,那就行。
所謂淡薄表面看是一種無所追求的說教,其實是很有用的一種處世哲學。真正做到淡薄的境界,其實是一種最完美的心智。
《心智突圍》是你在人生路上避免彎路和直達目的地的鑰匙。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起點,而是你的轉折點。而真正能夠登頂眺遠的人,永遠是那個審時度勢,靈活變通的人。有人說:”越是優秀的人,越懂得舒服的待人。“
人際交往當中,有些人溫潤如玉,相處起來讓人感覺既溫暖又舒服,如沐春風。這些人總有一種魅力,讓我們很想結交。
無論遇到多大的問題,他們都可以有將問題處理好的能力,而且姿態永遠都是那麼得體,彷彿這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能力。
《禮記》有言:“舉大事,必慎其終始。”人生如棋,落子無悔,我們每走一步,都需慎之又慎。
慎之又慎,則鮮有敗績;一著不慎,必滿盤皆輸。有著“關西孔子”之稱的東漢大儒楊震,一向把“慎”字作為自己的為人準則。
在他調任東萊太守之時,曾受他舉薦的一個官員,在夜晚偷偷給他送去十斤金子作為謝禮,並告訴楊震說:“您放心吧,此時夜黑風高,您收禮的事不會有別人知道的。楊震見狀,連忙拒絕道:“天知、地知、你知、我知,這怎麼能說沒人知道呢?”
這位官員聽後,不由得羞愧難當,悻悻而退。正所謂“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為。”君子之所以為君子,正是因為他們表裡如一蘇東坡有言:慎重則必成,輕發則多敗。一個“慎”字,有泰山之重,承載著許多人生智慧。
深思熟慮,不胡亂說話。常言道:“慎言以養其德,節食以養其體。正像人們所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未經思考,就脫口而出的惡語,往往會給自己以及他人帶來不必要的麻煩。故而,在深思熟慮之前,保持沉默,才是君子風範。
佛教宗案《碧巖錄》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百丈禪師是一代高僧,每當他講經說法的時候,都有大批信徒不遠千里而來。其中有一位老者尤其殷勤,每一次都會前來聽經。
有一次,百丈禪師說完了法,大家紛紛散去,只有這位老者還在。禪師好奇問道:“老人家,我看你每次都來聽經,肯定很喜歡佛經吧。”
老人聽後,面露悲慼之色,緩緩說道:“大師,說來慚愧,其實我是一隻狐狸,500世前我也是個修行人,和你一樣,每天也講經說法。
有一天,我講經完畢,有一個年輕人問了我一個問題,我未加考慮就草草回答了他。
誰知道這是一個錯誤答案,我因為沒有深思熟慮而誤導他人,這一下做了500世的狐狸,成了狐狸精。如今,我每天聽你說法,也是希望得到解脫,來世好做個深思熟慮的慎言之人。”
禪師聽罷,不由得心下凜然,從此更加謹慎說法,生怕誤人誤己。世界很大,卻沒有圍牆,說出的話可以不經思考,但造成的後果,卻都要你自己來承擔。
一個人如果想要規避禍患,那麼,慎言就是他人生路上的一門必修課。在三國時期,有個叫做賈詡的謀士,可以稱得上是將“慎言”這一門學問研究得十分透徹。
在官渡之戰前,賈詡投靠了曹操。由於自己並非曹操的親信,所以他一直低調謹慎。
在朝堂上,曹操不向他問計,他就絕對不說話;在朝堂外,他也從不主動與人溝通交流。
有一次,曹操想要立嗣,但卻在曹丕和曹植兩人之間搖擺不定。按照規矩,曹丕是嫡長子,是合法的繼承人;但曹植是自己最喜愛的兒子,而且才華橫溢。
於是,他想到了一向慎言卻又老謀深算的賈詡。曹操找來了賈詡,開門見山地問道:“先生,在你看來,誰更適合做世子呢?”
賈詡一聽,內心一顫,想道:“這可是個弄不好就要掉腦袋的事啊,所以一定要慎之又慎地回答。”
於是,賈詡沉默了很久,才緩緩說出一句話:“老臣適才正在思考袁紹失敗的原因呢!曹操一聽,不由得大笑起來,後來便立了嫡長子曹丕為繼承人。
原來,袁紹的勢力之所以被曹操消滅得一乾二淨,一大部分原因就是袁紹廢長立幼、造成內部分裂所致。
賈詡正是憑藉著一次次的慎言,逃過了很多不必要的爭鬥,最終得以安享晚年。開口出自本能,慎言彰顯智慧。很多時候,失敗的人生,不是缺少大顯身手的舞臺,而是忽略了慎言的重要性。
需知:最好的口才,不是脫口而出,而是深思熟慮。當我們能做到深思熟慮、話不輕出時,那便離成功不遠了。
自律克己,不放縱出格。白居易在《策林》中說道:“動必三省”。一個人的行為,往往能夠體現出他的品格。“自律克己”不僅是做事的態度,更是做人的規矩。相反,放縱常常是厄運的開始,因為放縱的背後,都有一個被遮蔽的自我。
人若是看不清自己,便看不清前路;人若是管不住自己,則會誤入歧途。後唐莊宗李存勖正是這樣一個:因不懂得自律克己,而迅速墮入深淵的人。
李存勖的前半生算得上是一個英雄豪傑,他時刻記著父親臨終前的囑託,把父親留下的三支箭供奉在宗廟中。
每次外出打仗時,他都會去宗廟待上一段時間,以此來告誡自己:不要忘記父親的囑託。正是在這樣的高度自律下,李存勖打敗了勁敵,大仇得報,坐享江山。
也許是因為勝利來得太容易的原因,坐擁江山的李存勖漸漸變得放縱出格。身為帝王,不知道操勞國事、思慮民生,反而整日沉迷於伶人戲曲之中。
他不僅喜歡聽戲,甚至還親自上臺演戲唱曲,並給自己取了個藝名,叫做“李天下”。
只可惜,這“李天下”終究是因為放縱出格,而失去了天下,最後國家滅亡,自己也死在了他最信任的伶人手中。
俗話說:“條條大路通羅馬。”這句話不只適於學習,工作,更適用於人生。通俗的解釋,這句話可以說成人這一生,不要太固執,要學會變通。
魯迅先生說:“世界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變成了路。”世界上的有與無並不是絕對,無可以生有,有也可以變成無。
好與壞也不是絕對,正所謂塞翁失馬,焉知非福。固執的去探索這條路以前到底存不存在,一件事到底是好事還是壞事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有些固執是好事,有些固執不一定是好事。小時候,長輩們固執的認為只有考上了清華北大才算是看上了大學,我們也固執的認為只要認真讀書,成績拔尖,名列前茅。就一定能考上好的大學。
可現實卻沒有給我們溫柔,每一年的高考,落榜生不計其數,你說他們沒認真學習嗎,除開個別不想讀書的考生,哪一個考生不是經歷了千錘百煉,十二年如一日的艱辛奮鬥。過著日復一日枯燥乏味的三點一線的生活。
可是生活總是如此狗血,所有的固執都會成為壓死我們的最後一根稻草。固執,只會讓我們越來越糾結,糾結自己為什麼沒有考上一個好的大學,糾結自己要不要再戰一年,還有對父母的愧疚。
它並沒有給我們帶來什麼好的情緒,若硬要說有,那可能就是因為固執,所以有了再戰一年的勇氣。
長大後,固執的以為只要有錢就什麼都有了。可是我們卻忘了,很多東西不是錢可以帶來的。比如健康,比如愛情。
錢不是萬能的,它只能解決你百分之九十的煩惱。我們忙於掙錢,所以沒有時間吃飯,沒有時間睡覺,甚至要為了一個合同,在生意場上喝得昏天黑地,完全不在意自己能不能承受。
於是,年紀輕輕就出現了這種病那種病,常言道,任何東西都是有價的,唯有藥是無價的。縱使你有黃金千兩,你也換不回來一個健康的身體。
一方面,現在的社會壓力確實很大,人多,崗位少,競爭大,不少人都會向現實低頭。
另一方面,是富婆看上了小夥,大家出於調侃的心理,說著為什麼不是看上我之類的話,實際上也是感嘆命運。
但是我覺得這個事件想表達給我們的除了少想多做,不要抱著一步登天走捷徑的想法去找誰養,做一些後悔莫及的事情。
它還想表達的是錢能買來伴侶,但是買不來愛情,這樣的感情是畸形的,不平等的,它甚至都不能用愛情兩個字來形容,頂多算是相互利用。
固執不等於堅持,堅持是一個褒義詞,但是固執,用得好就是褒義詞,用得不好就是貶義詞。
不要自以為自己的固執就是堅持,沒有那麼高大上,錯誤的固執就是偏執。《菜根譚》中說:“戶朽未聞樞蠧,偏執豈能及圓融?”
而在《呂氏春秋》中,有一句話與《菜根譚》中的這句話有異曲同工之妙,它是這樣寫的:“戶樞不蠹,流水不腐。如果有的結是死結,那麼就不要想著去把它解開,直接剪掉不是更好。”
小時候,不管是和誰鬥嘴都想爭個輸贏,不管自己對不對,反正要贏,才能顯示自己的威風,自己的見多識廣。
長大了回過頭來看又覺得其實是沒有必要的,不過是不成熟的年紀的虛榮心在作祟,爭贏了,傷了和氣,得小失大。
人這一生,不要太固執。因為有些時候固執著固執著就變成了偏見,就成了自己的心魔。
有些事情不是固執了就會得到一個好的結果,或許換一個方法,會更加簡便。社會在不斷髮展,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沒有一個人會放著簡單的方法不做而去追著困難的不放。
也許你會覺得自己的固執是一種優良的品質,至少它能從側面反應你的毅力,但是這隻限於你的選擇是正確的基礎上。
如果你的選擇是錯誤的,那麼你的固執毫無意義,反而會成為成功路上的絆腳石,到頭來,你感動的只有你自己。所以,人啊,總會是要成長的,在成長的過程中收起你所有的固執。
《小窗幽記》中說道:“謹慎之人,方能成大功。”對於世間之事,放縱出格之人只會貪圖一時之樂,卻造成一世之憂;而自律克己之人卻能端謹慎行、有所節制,從而永享喜樂。
曾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作家劉墉和梁實秋一起用餐:當燻魚端上來時,梁實秋說道:“我有糖尿病,不能吃有甜味的魚”;當冰糖肘子端上來時,他又說:“不能碰,因為裡面有冰糖”;
當炒飯端上來時,梁先生還是說:“不能吃,澱粉會轉化成糖的”。最後端上來一份八寶飯,劉墉便看著梁實秋,笑著說:“那麼這個肯定也不能碰,因為又有飯、又有糖”。
不料,此時梁實秋卻說道:“這個我要吃,正是因為知道有喜歡吃的八寶飯,所以前面我才會特別剋制一下的。”
前面的剋制與約束,是為了把今日份的配額,留給後面最大的甜。這才是細水長流的人生,這才是謹慎而行的態度!
慎行無疑是一種境界,有著強大自控力的人,必定志存高遠、未來可期。其實,一個人要想創造自我價值,就不能放縱自己。有所約束的人生,才能活出真正的精彩。
心有主見,不隨波逐流。豐子愷在《不寵無驚過一生》中說道:“不亂於心,不困於情,不畏將來,不念過往。如此,安好。”
能夠擁有如此安然恬淡的心態,究其根本是其心有主見。很多人在對待自己的時候,可以做到慎言慎行,但面對外界,卻很難做到“慎眾”。
慎眾,慎的是“從眾”,是檢驗一個人面對外界時,自己內心是否堅定的標準。《戰國策》中曾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天,曾子有事外出,曾子的母親獨自在家。此時,正巧有一個與曾子同名同姓的人在外面殺了人,遭到了官府的通緝。
訊息很快就傳到了曾子的家鄉,於是,一個鄰居便跑來給曾母報信說:“不好啦,老夫人,您的兒子在外面殺人啦。”
曾母起初只是一笑置之,覺得他在開玩笑,自己的兒子是謙謙君子,怎麼可能會作奸犯科呢?
但過了一會兒,第二個,第三個,越來越多的人都跑來告訴曾母,說曾子在外面殺了人。
如此一來,曾母竟然也動搖了,她漸漸開始害怕起來,甚至還想收拾行李外出躲避。
等到曾子辦完事情,慢條斯理地走進家門之時,被嚇得魂不守舍的曾母才恍然大悟,併為自己的盲目從眾而懊惱。
在我國中醫學界,火神派鼻祖鄭欽安,面對病症時曾說:“眾人都說那些病是火熱之邪,我卻不敢立即就那樣說。”
與多數人相同時,我們便可泰然處之,但遇到與多數人不同的情況時,很多人便如芒在背,內心動搖。
其實,流水不爭先後,重在滔滔不絕。人生亦如流水,只有心有主見、堅定方向,才不會被那些流入沿途溝渠的旁支末流所影響,最終成功入海。
明太祖朱元璋的首席謀士劉伯溫,是繼諸葛亮之後,中國歷史上的又一個“智慧化身”。
縱觀劉伯溫的一生,不僅有著超凡的謀略,更有著不隨波逐流的堅定。朱元璋在同陳友諒大戰之前,眾人紛紛以敵人強大為由,勸他暫時避開鋒芒,不要硬碰硬。
正所謂“眾口一詞,可以鑠金”,眾人的高度一致,竟讓朱元璋也生出了退避之心。
就在此時,劉伯溫站了出來。他力排眾議,堅持主張主動出擊,並向朱元璋陳述了陳友諒不足為懼的幾點原因。
在劉伯溫的勸說下,朱元璋最終決定迎難而上,在鄱陽湖擊敗了不可一世的陳友諒,為建立明王朝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人活著,就要活得有主見,活出獨立之精神。如果我們一直活在別人的意見裡,或是附庸風雅,或是隨波逐流,那豈不失了自己的本心。
生命不該受縛於旁人的言行,人活於世,我們最樸素的需求,應該是心有主見,無愧於心。
《禮記》有言:“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人所不見,我心自慎,人所不聞,我心亦慎。慎之又慎,才是存於世間的立身之本:懂得慎言,脫口而出不是痛快,深思熟慮才能妥當;
懂得慎行,放縱出格不是瀟灑,克己自律才有餘地;懂得慎眾,盲目從眾不是主流,心有主見才會從容。
慎終如始,則無敗事。“慎”不僅是我們日常舉止的規範,更是我們“審視己心”的鏡子。養性必先學慎,處世但當謹慎。慎之又慎,則無災無難。
馬德在《允許自己虛度時光》一書中寫道:“如果,生活不幸讓你與厭倦的人走在了一起,而你又做不到形同陌路,那麼,就要學會分道揚鑣”。
生活中,我們不乏會遇到一些善於算計,愛佔便宜的“聰明”人,他們精打細算,任何時候都不會讓自己吃虧,不放過任何一個為自己謀利的機會。
他們最愛在菜市場討價還價,不給對方分毫讓步,甚至在臨走時還拿上兩顆蔥;吃完飯從來不會主動買單,當別人結賬後卻假惺惺地說上一句:“說好這頓飯,我來請,你怎麼就結賬了”。
這樣的人,眼中只剩下蠅頭小利,殊不知,在人際交往中過度“聰明”,處處算計,不僅有損人品,更是丟了德行。
餘生可貴,遇到這類人,做不到形同陌路,那麼,就要學會敬而遠之。貪多必失,作繭自縛。太過精明的人,唯利是圖,總把別人當傻子,機關算盡的去得到一切好處,但聰明反被聰明誤,處處算計,凡事只考慮得失,最終作繭自縛。
和朋友一起去外地旅遊,選了一家看起來比較簡單的餐館,老闆娘格外的熱情,和我們聊得很投緣,一頓飯吃下來,頗有些家的感覺。
臨走買單的時候,兩個人居然吃了600多。“就給600好了”老闆娘居然特別好豪爽。
我們兩人都覺得遇到這麼好的老闆娘,怎麼能讓別人吃虧呢,都原價照給了,臨走時,老闆還送了兩瓶水,頓時覺得好溫暖。
逛了一天,我們都有些累了,就在景點附近隨便湊合了一下,發現其實就算在景點附近物價也沒那麼貴。
我們頓時有些哭笑不得,發現儘管前一個談得如此投機,但我們的口音暴露了外來客的身份,而且又沒什麼社會經驗,所以就宰了我們一頓。
不過世上很多東西都是如此,貪多必失!
當我第二次旅遊路過那個店的時候,早已低價轉讓,聽附近的人說:“這家店因為宰客,被投訴到執法部門,吊銷了營業執照”。
很多人時刻打著自己的如意算盤,為了一時的蠅頭小利,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心,我相信即使沒有人舉報,這樣的店也不會長久。
人性的弱點“殺熟”生活中,有些人越是相熟、越是熱情,就越會千方百計地算計他人,從不做“虧本買賣”,以為這樣會讓自己過得更好,然而卻忽視了早已暴露的貪婪與自私。
看到一句話說,“凡是太聰明太算計的人,實際上都是很不幸的人。”
有次陪朋友一起去逛街時,他看上了一件大衣,進去就開始試穿起來,看得出來,朋友對這件衣服十分的喜歡。
店裡的服務員年齡偏小,性格卻格外的活潑,彷彿是自來熟,從進門開始,就對朋友從頭到腳進行超級好評,而且誇得十分真摯。
兩人越聊越起勁,最後店員七折八扣,在原有的價格上便宜了不少。買單時,朋友說錢不夠,向我借了500元,並且說過兩天就還我。結完賬走出商場,發現衣服顏色好像不對,再看一眼標籤,店員居然把尺寸和顏色都弄錯了。
這下服務員又是道歉又是鞠躬,直說不好意思,最後朋友表示有些不高興,希望送一條圍巾作為補償。
店員夾在中間十分為難,事情也沒有解決,直到店員自己墊了剩下的錢,這件事才這樣過去了,而借我的錢也一直沒有再提。
我常常想,那個老闆和朋友做的到底對不對,究竟是好人還是壞人?可是我思考很久之後也無法想出答案,也許人與人之間真的無法分清絕對的好與壞。
當你不小心時,人家會給予你幫助為你付出,當你與他有了交情,也許別人可能還會佔你便宜。
想到劉墉之前說過的一句話:“如果你同時養了貓和魚,貓吃了魚,你除了責備貓,更應該責備自己。”同樣的道理,當你明明知道人性有弱點,卻不加防範,而且吃虧的時候,除了怨恨那個人,更應該檢討自己。
每個人都是有慾望的,隨時都有可能暴露人性的貪婪,抑或是人性的溫情,如同飯店的老闆和索要圍巾的朋友。
雖說人無完人,我們不可能因為他人的弱點和缺陷,就全盤否定,但一個總想佔便宜的人,也無法理解別人的難,眼中只有個人的得失,這樣的人,即便貪得一時之利,也會將自己未來的路越走越窄。
為人厚道,方得人心。常言道,傻人有傻福;厚道是最高的精明;機關算盡,不如厚道仁心。
真正能成事的人,靠的從來不是蠅頭小利,而是不怕吃虧的厚道,很多人,不願意吃眼前虧,往往因為貪小便宜而失去做人的尊嚴。
在我上班的樓下,有這麼一對老夫妻,他們經營著一間早餐店,與同行相比,既沒有整潔舒適的環境,也沒有什麼太大的特色,可是生意總比其他店紅火。
一次吃早餐的機會我問老闆:“你們這間店開了有7年了吧,旁邊的店老闆換了一個又一個,然而你們的生意卻一直這麼好,有什麼秘訣啊”。
老闆只是笑著說:“哪有什麼秘訣,我這間店開了11年了,每次看到有老人和學生我都會免費給他們加個雞蛋,而且我用的食材都是自己親自採購的,雖然成本增加了,但客人吃著放心,我也就舒心了。”
自己微薄的利潤,卻讓別人吃得安心,早餐店老闆看似傻氣的行為吸引來眾多的顧客。一份小利,但看出他的厚道與格局。
不僅如此,很多畢業離開的學生,很多都會特意關照,甚至一些老人會帶著更多的老年人過來,那些不想佔便宜的人,不被眼前的小利所迷惑,站得更高、眼界更寬,得到的反而更多。
人生如行路,眼睛不要只盯著腳下,多抬頭看看前方的風景,心寬了,路自然也就變得更寬了。善於吃虧的人,其實是有格局、有智慧的人。他們不計較眼前的蠅頭小利,不在乎表面的吃虧,看重的是更長遠的互惠互利。
有些人,懂得讓利,做事肯為別人著想,最後收穫的遠比舍棄得多, 厚道待人,不僅是成就自己,同時也讓身邊人的感到舒服,愜意。
所以,在為人處世上,不要過於精明,總想著算計別人,最後算人終算己。一個人,想要獲得成就,就要學會付出和讓步,大舍大得,小舍小得,不捨不得,沒有必要為一些小利斤斤計較,最後迷失了自我,失去了人心。
讓人舒服,是一個人最頂級的人格魅力。人生中,經常要讓心靈清空。懂得適時歸零,是一種積極的人生態度。因為過去將成為永遠的過去,明天還未到來,在今天歸零,就是以積極態度迎接更美好的明天。歸零,讓不好的昨天停止影響明天,也讓昨天的誘惑停止迷惑你的心靈。
優雅的人生,是以平和的心態,面對慘淡的人生。在安靜的生活中,滋養一種從容。人生的風景,就是心靈的風景。如果你的心亂了,一切都亂了。一個人的人格魅力,就體現在心靈的力量上。
不言語,只是不想說。有些事情,保持沉默,就是一種態度。不出聲,不是無心,而是不在乎。
人生中,千萬不要把時間浪費在不值得的人與事情上。你要明白,懂你的人無需解釋,不懂你的人,解釋也無用。
有時候,你會發現這個世界,太過嘈雜,太過無趣。也許無趣的不是這個世界,而是我們的內心。在成長過程中,慢慢丟掉了童真,失去了對世界的好奇。
事實上,如果你要放棄,誰也救不了你。雖然不是每個人都能成功,成為自己最想要的樣子。但每個人都可以努力,讓自己變得更加完美。記住:人生中,只有一條路不能選擇,那就是放棄的路。
人品差的人,不管走到哪裡都不會受待見,一個人的運氣都藏在他的人品裡,現實生活中,我們也不會和人品太差的人做朋友,行得正,坐得端才是君子所為,可是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沒有辦法證實這一點,認為只要自己優秀能力強即可,殊不知背後損失的是很多看不見的隱形財富。
白巖松曾經說過:“德與才的統一才是真正的智慧,真正的人才”,兩者缺一不可,如果只有才沒有德,這對社會而言都會產生極大的危害。
正所謂有文化的流氓最可怕,當一個人既有德又有才的時候,不管走到哪裡,都會熠熠發光。肉眼所見到的,是這個物質世界的一切,包括我們的肉體和這蒼生萬物,山川河流、飛禽走獸皆屬於此。
而肉眼看不到的,但卻可以被我們所感知的,諸如情、欲、愛、恨、德、道,則統稱為“心相”。心相。在我們內心世界才能呈現,肉眼是看不到的。
一碗白米飯,有人吃起來淡而無味,也有人吃起來味美甘甜;同樣的一座山,有人看起來蕭瑟單調,也有人看起來厚重而神秘;絲毫無差的一滴水,有人倍覺珍惜,也有人視若無睹。
無論是米飯還是山、水,其實本質來講都是相同的東西,物質結構沒有發生什麼變化,變化的只是因為感知他們的人不同,這就叫“心相”。
心相,對人的影響實在太大了,有的人每天開開心心,而有的人每天卻悲傷哀嘆,到最後,開開心心的人體內氣血暢通,身體越來越好,而整天悲傷哀嘆的人,卻是肝氣鬱結,最終氣血不周,積而成疾。
我最早見的一個人,被醫生診斷出得了癌症,但是這個人“心相”很好,該吃吃、該喝喝,每天閒著的時候,還要出去打兩圈麻將,到現在都十幾年了,還是生龍活虎的。
人們常常勸他去複診一下,看癌細胞擴散沒有,但這人卻說“閻王要我三更死,何必留我到五更?咱該幹啥幹啥,到了走的時候,不用去醫院檢查,也自然該走了!”。
而反觀一些人,檢查結果只是癌症初期,還是良性的,但每天都提心吊膽,深怕癌細胞擴散,隔三差五就去檢查一次。到最後癌細胞只要稍微有一點擴散,就感覺天也昏、地也暗,好像自己活不過明天似的,就連吃飯喝水這種事,都懶得去做了。
一個好的心相,可以說足以影響一個人一生的格局!有人說對命運來講,選擇才是最重要的;也有人說對命運來講,習慣才是最重要的;但南懷瑾先生,卻認為“心相”才是決定一個人命運的根本!
一個好的“心相”,無論是選擇哪條道路,都能開心地走下去,也無論是擁有什麼習慣,都能讓自己輕鬆愉悅的成長。
如果一個人選擇的道路,是正確但卻是痛苦的,那這不是逼自己嗎?如果一個人錘鍊的習慣,是優秀但卻是讓自己負累的,那這不是沒事找事嗎?
南懷瑾先生對這種事,其實早就看透了,只是人們卻偏偏沉醉在慾念當中,根本勸不回頭,所以也只是提點了幾句,並沒有特作宣告。
南師在一次論道講演中,是這樣說的:我們常聽說“得意忘形”,但是根據我個人幾十年的人生經驗,還要再加上一句“失意忘形”!
有人本來蠻好的,當他發財、得意的時候,事情都處理得都很得當,見人也彬彬有禮。但是一旦失意之後,就連人也不願見,一副討厭相,自卑、自私、種種的煩惱都來了,人完全變了!
得意時是一種“心相”,失意時,又是一種“心相”。南師所講的是一種人,還有一種人,他們得意時趾高氣揚,心相不好,而失意時卻禮遇有加,心相卻很好。
得意時,要謙虛謹慎,失意時,要自強不息,這是好的心相。太過悲觀,或是太過高傲,其實都不是好的心相。
一個人有一個好的心相,即使有禍患,也能安然度過,但有一個壞的心相,即使安然富足,也可能招致禍患。《周易》中乾卦所講的亢龍有悔、潛龍在淵,其實就正好對應了這兩種好的心相。
看看周邊的人,大凡生活過得不錯的人,都有一個好的心相。而生活不如意的人,必定心相不好,但是千萬要記住,如果有人生活不如意,但“心相”卻很好,這樣的人必非池中之物,總有云開日出、飛黃騰達的時候!多與這類人結交,益處良多,畢竟近朱者赤嘛。
俗話說:“善惡到頭終有報。白的就是白的,不怕抹黑;黑的就是黑的,無法漂白。
對於面善心黑的人,人人敬而遠之,但也讓人防不勝防。這樣的人,太善於偽裝了,等你發現他的真實面目,多半已經被算計了。
其實,面善心黑的人,往往是以下幾種結局,害人害己,自己做的一切,冥冥之中又會回到自己身上。
眾叛親離:壞事做多了,身邊的人都敬而遠之。當你被人欺騙之後,你還會相信對方嗎?多半不會了,被人騙一次,就怕了,就看清對方了。
面善心黑的人,從某個角度來看,就是騙子行為,只是他比騙子的騙術更加高明,掩藏得更好一些。並且,他所欺騙的人,多半是他身邊的熟人。
因為彼此是親戚關係,從小就認識,並且他在外面也混得還不錯。他和你合作,很快就會得到你的贊同。
當你把錢打給親戚的時候,你會發現,他和你聯絡的次數少了,並且談及發財的事情,他就遮遮掩掩了。
再後來,他就懶得回覆你了,找藉口“不還錢”。當你知道上當之後,錢也很難要回來了。
有一個詞語叫“殺熟”,也就是專門賺熟人的錢。其實,面善心黑的人,把這一招用得淋漓盡致,他表面上是你的親戚朋友,實際上一直在找機會坑害你。
俗話說:“知人知面不知心。你看清了別人善良的外表,卻沒有看清他是“披著羊皮的狼”。但是,總有一天,你會醒悟過來,再也不會和這樣的人來往了,不管他是誰。
面善心黑的人,一次次欺騙別人,慢慢就被貼上了“騙子”的標籤,他的名氣越大,結果越悲慘。
總有一天,他會變成沒有一個親戚朋友的人,就是去親戚家吃頓飯,也會被拒絕。
被人欺壓:強中自有強中手,缺德的人,難免被強者制服。我的老家有句俗話:“你做初一,就別怪我做十五。”
你做了傷天害理的事情,那麼過一陣子,我也會用同樣的辦法來傷害你。雖然,我們一直在堅持“得饒人處且饒人”,用善良來對付醜惡。但是不排除有人心中有恨,堅持“打擊報復”。
當一個人比別人弱小的時候,多半會忍氣吞聲,不會去招惹別人,但是自己有實力了,再去打壓那些曾經恃強凌弱的人,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
面善心黑的人,透過一些虛假的手段來謀利,當初因為對方不夠強大,選擇了忍讓,但是過了若干年,弱者變成了強者,指不定就“開始反制”了。
現實社會之中,不少老實人都喜歡講實話,以為別人喜歡真誠,只要自己真誠待人,真的就能得到更好的人生,以為只要自己活得無愧於心,就能讓自己活得幸福自在,然而,事實上,不是所有人都喜歡聽真話的。
網路上為什麼大多數女人都愛說老實人的閒話?不是老實人長得醜,是老實人太愛說實話,不敢講“大話”。
女人都愛美,虛榮心比男人要強得多,無論你是否喜歡對方,只要你誇讚對方兩句,講兩句“大話”,女人起碼會對男人多一點好感,願意跟男人交往。
男人都好面,女人非要不給男人留面子,把男人的缺點都講給外人聽,男人怎能不生氣,男人怎能好好待女人呢?但凡女人說一點“大話”,男人都會把女人捧在手心裡。
婚姻經營的成功,戀愛經營的成功,不全靠實際的行動,也得靠嘴去說。所以,不講“大話”,不敢“說大話”的人,想要獲得一份美好的姻緣,難上加難。
這還只是情感之中的成功,還有工作、生活之中的經營,也是需要“說大話”的。“說大話”不一定是說假話,比如對未來的暢想,比如對工作、事業的暢想,又比如在談生意時對自己工作的“誇誇其詞”。
“說大話”要明白其中的“誇”字,不能滿嘴跑火車,否則,你說的就不是“大話”,是謊言了。謊言一旦從口裡進入到別人的耳朵裡,就會生根發芽,讓別人認為你不夠實誠。
不知朋友們是否聽過稻盛和夫這個名字?他是非常著名的企業家,是一個相當成功的人。在他年輕的時候,雖然乾的是實事,但是也偶爾會說一些大話。
在稻盛和夫自傳之中,我記得有一件事,說的是他承接了某個專案,對自己顧客承諾再三,然而他所在的企業壓根就做不到,為了不讓顧客失望,整日整夜的研究,最終他把自己的誇下的海口填滿,贏得了不少人的尊重。
現實社會之中,不少人不敢講“大話”,認為一旦講了大話,自己若是完不成,就是打自己的臉。對於不敢講“大話”的人,我只能說一句“你對自我的認知實在太差了”。
“大話”是建立在人的未知潛力之中的,你連自己的潛力是什麼都不知道,你連自己能力是什麼都不清楚,你怎麼能夠夢想成真呢?
每個人的潛力都是無窮無盡的,只有想象不到,沒有做不到。就好比一千年前的人認為人是不可能飛向太空的,結果呢?有人想到了飛向太空這件事,有的人還真的研究出了飛天的機器。
想要把“大話”變成真話,其實一點都不難,你需要做3件事:第一件事:在生活、工作的細節之中不斷反思自己的能力與優點,透過反思,認知到自己的長處所在。
第二件事:認知到自己的長處之後,多跟優秀的人交流經驗,多讀一些對自己有用的書籍,提升自己的長處。
第三件事:認認真真做事情,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保持一顆積極向上、熱情不減的心。
這3件事,是人處事的方式,人生存的方式。當你做到了這3件事,只要不超出自己能力太高的“大話”,你都能夠把“大話”變成真話。
而從生存智慧的角度來講,“大話”是人心目中期望達成的目標,是人奮鬥的動力,敢於“講大話”的人,並透過不斷地實踐想把“大話”變成真的人,是對自己狠的“狠人”,是對目標執著,對自我人生有野心的人。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是人成功的關鍵。初心是什麼,是還沒有實現的“大話”,是人的夢想、理想。
我們總想要過上好生活,我們總想要過上具備高品質的生活,然而,你連“大話”都不敢講出來,只是悶在心裡面,怎麼能讓自己動力十足地去做事情呢?
有些時候,人不逼自己一把,真的很難成功,有的時候,人不對自己狠一次,真的不會知道成功之路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難。
在工作之中,只要不超出自己能力太高的目標,一定要敢於對上司說“大話”,在生活之中,只要自己憑藉努力能做到的事情,就不能對朋友說軟話,在情感之中,想要日子過得好,男人、女人都得說一些好聽的“大話”,給予對方希望。
工作之中的“大話”,有助於上司對自己的認知,幫助自己更快獲得成功;生活之中的“大話”,有助於提升自己在別人心中的地位,讓自己獲得更多的尊重;情感之中的“大話”,則會有助於彼此之間幸福度的增添。
“大話”不可恥,可恥的是你在講完“大話”之後,不敢付諸行動,只是說說而已。人要做到知行合一,只有這樣,“大話”才能成為你人生之中的一大助力。
生活中,我們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人,有喜歡的,也有討厭的。遇到志同道合的人是人生一大樂事,相反如果經常遇到處處與你為難的人,那麼就不是一件高興的事了。
與人交流和人溝通這是不可避免的,因此有時候我們也應該注意自己對待別人的態度,有句話說得好“遇人說人話,遇鬼說鬼話”,這不是胡說,確實是有一定的道理。同時我們也應該學會分辨哪些人值得我們相交,哪些人我們要遠離。
一個人,如果擁有了這3種特徵,必定是幹大事的人,我們要與之交好。簡單來說就是一絲不苟,連細節也不會遺漏的人。俗話說“千里之堤毀於蟻穴”,有時候毀掉一件事的並不是那些大的抉擇,而是其中的小細節。偌大的火箭或許就是因為一顆螺絲的差錯而導致嚴重的後果,這就是細節。
而一個嚴謹的人就不會犯這樣的錯誤,他們往往做事一絲不苟,絕不會讓自己做的事情有漏洞,這樣的人給別人一種穩健的感覺,覺得任何事情在他手上都不會出問題。因此人們也更加願意相信這一種人,一些大事都放心託付給他。
一種人即使在別人看不到的暗處,也會保持自己正直的心,處事有原則的人。能夠做到這一點的人,往往都是幹大事的人。做一個正直的人不難,難的是能一直保持自己的正直,即使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也不會違背自己的本心。
能夠做到表裡如一的人才是最真實的人,尤其是能夠堅持自己正直公正的本心,一個有原則的人絕不會為了達到自己的目的而不擇手段。公正正直的人往往會得到別人的認可和尊敬,當別人遇到糾紛要評理的時候,往往就會想到這樣的人。
因為他們剛正不阿,所以最後的結果也是大家所信服的,遇到這樣的人也可以從他們身上學習他們的原則和處事方法。越是公正的人,別人就越願意跟著他一起幹大事,因為他們不會虧待這些跟著他的人。
即使是遇到窘迫的境地時,也絕不會輕易放棄的人。俗話說“有得必有失”,任何事情都不可能維持一成不變的,有成功就會有失敗,區別就在於人們如何去看待。有些人遇到困難第一時間就會想要放棄,就會退縮,這種人往往是沒有韌性的,經不起風吹雨打的。
那些堅持不放棄的人往往會收穫更多東西,或許不一定會成功,但是在這一過程中磨鍊的就是自己的心,讓自己變得更加強大。這就是那些堅忍不拔的人,他們身邊彷彿有一種特殊的魅力吸引著別人的眼光,這就是人格的魅力。
失敗不可怕,可怕的是你先怕了,有一句話這樣說:“不為失敗找藉口,只為成功找理由”,那些幹大事的人都具備這樣的特質。
《菜根譚》雲:“寵辱不驚,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望天上雲捲雲舒”,於是“寵辱不驚”成了一個人內心強大的代名詞,但現實生活中能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太少。而那些內心強大的人,能力更強,本事更大,也更能成事,且他們的城府往往更深
其實,內心強大的人,常常有這兩個特徵,你若有一個,就恭喜你了。一個人城府越深,越厲害,身上往往有兩個特徵。下面我們來一起看一看!
處有事當無事,處大事當如小事。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人生之挫折是一種常態,所以我們要辯證而理性地看待磨難,處理事情時候保持一顆平常心,就當無事一樣,越是放鬆精神上面的壓力,功利心淡一點,對解決問題越有幫助。
內心強大的人,在事情沒有發生的時候,做最壞打算,當無事如有事,可以提防意外之變;事情已經發生了,做最好打算,積極謀求一線生機,當有事如無事,這樣才能在鎮定中消局中危機。
古語云:“無事時,戒一偷字;有事時,戒一亂字”,無事的時候要積極防備,最忌諱苟且偷生,因為“人無遠慮,必有近憂”;有事的時候要從容淡定,最忌諱忙中出亂,因為“處事貴熟思緩處,熟思則得其情,緩處則得其當”。
其次,我們遇到重大事情的時候,不能自亂陣腳,而是要“處大事宜以處小事之心處之”,因為人世間的事情雖然很大,但從道理看,只有一個正確和錯誤的區別,不能驚恐張惶,失了主意,只要根據道理的正確和錯誤去處理就行了。
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三章》雲:“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意思就是說:解決困難事情要先從容易事開始,解決天下大事要從做好細微的小事開始。因此聖人總是不以做大事的心態去做事,所以最後反而能夠成就巨大的功業。
成事在人,謀事在天,盡人事,而聽天命!既然問題發生了,總需要解決,而解決問題的心態至關重要,因為“辦法總比問題多”!遇到大事,化解為小事;遇到小事,化解為無事;戰略上要藐視敵人,戰術上要重視敵人;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不卑不亢,用積極坦然心態去面對困難和挫折,這便是內心強大的人的一個顯著特徵,而且他們也會給人一種城府深、能力強的感覺!
喜怒不形於色,好惡不言於表。釋義:不在臉上表現出開心或者是憤怒的神情,不把喜愛或是厭惡的人或事情輕易表露出來。這句話說明一個人能夠很好控制情緒,有很好的自制力。
一提到城府深,估計大家馬上會想到一個成語——“喜怒不形於色”,而這個成語的出處便是是《三國志·蜀志·先主傳》,書中說劉備是“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結豪俠,年少爭附之”,而正是他的這一優秀品質,最終幫其成就了一代帝王霸業。
《孫子兵法》有云:“勝,不妄喜;敗,不惶妥;胸有激雷而面如平湖者,可拜上將軍”,意思就是說:贏了,不要太高興;輸了,也不要太氣餒。心有大志但表面平靜如常的人,這樣的人才能成大事!
縱觀古今成大事者,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喜怒不形於色;他們讓別人難以從他們的言行,窺視到他們內心,繼而最後“潛謀於無形 常勝於不爭不費”!
曾國藩在《冰鑑-剛柔篇》也對“喜怒不形於色”的人做了分析,他說:“內奸者 ,功名可期”,即:內藏奸詐、城府深的人外柔內剛,遇事能進能退,能屈能伸,日後必有一番功業和名聲可以成就。由此可見,喜怒不形於色,有城府的人更能成就一番事業,這也符合古人所說的“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洩”這一處世思想!
再者,《菜根譚》有云:“好醜心太明,則物不契;賢愚心太明,則人不親”,一個人,分辨美醜之心太分明,則無法與事物相契合;分辨賢愚之心太明確,則無法與人們相親近。所以說,真正有城府的人,內心強大的人,“好惡不言於表”
俗話說,抬手不打笑面人。真正有城府的人,往往總是帶著一臉笑意。就算他們正遭遇著極其鬧心的事情,也會習慣性地保持微笑,讓人覺察不出一絲一毫情緒上的變化。
而若是,需要借題發揮的時候,他們也能迅速切換情緒的頻道,要麼義正言辭,要麼端起架子擺著譜,露出難得一見的“暴脾氣”,讓人不寒而慄。
所以,真正有城府的人,最擅長調控自己的情緒,懂得該收斂的時候收斂,該放縱的時候放縱,給人一種輕易不動怒,一動怒就準沒好果子吃的“威嚴”。
從古至今 能做成一件大事的人 都有著強大的氣場 所以說每一個優秀的人都有著強大的氣場。
我們可以想象,為何張良能在劉邦落魄之時對劉邦忠心耿耿,諸葛亮在劉備沒權沒勢的時候出山輔佐, 因為他們被對方的氣場所影響,他們認定對方不是等閒之人,當時劉邦只是一個小小的亭長,劉備曾是織蓆販履之人。
事實證明,張良和諸葛亮的眼光沒有錯。從古至今,但凡成就功業的人,都有這一個強大的氣場。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