筆記之前,先給自己提個問題:同時看多本書效率高?還是堅持將一本書看完再看其他書效率高?沒有答案,有疑問.
1、什麼決定了我們的命運?
如果某個答案看起來比較熟悉,我就猜測它可能是正確答案。如果某個答案看起來比較生僻(或是非常極端),我便排除它。系統1讓人產生熟悉感,系統2依靠系統1產生的這種熟悉感來做出正誤判斷。
我們的一生當中,應該會做各種各樣大大小小的決策,我們到底以什麼為依據來進行決定我們人生命運的決策的呢?我們對待這樣的決策是不是足夠謹慎呢?
《思考,快與慢》這本書的特點是,他能從更深的層次幫助我們認識自己。我們在做很多決策(包括可能是關乎命運的決策)的時候,可能並沒有我們自己所認為的那麼理性客觀。而是根據我們熟悉與否來判斷。投資的時候,我們總喜歡買與自己有聯絡的公司的股票;日常購物,更傾向於購買哪些我們熟悉的品牌;交流會上的老鄉,總會激起我們莫名的好感。我們正逐漸習慣被這種熟悉感掌控,熟悉代表安全,熟悉代表品質。我們的系統2在偷懶的同時,讓系統1給我們悄悄下達了指令。然而這些指令,有時確實是完全準確的;但其他時候,這樣的指令卻是缺乏思考的。
如果我們想在生活中更加客觀理性,那在我們的生活中,每當我們感受到熟悉的時候,我們再好好的回憶一下我們的真實問題是什麼?是追求的品質,還是價效比,還是收益?至少我們最初的想法,並不是想要追求熟悉感。
從另外一個方面來看,系統2這種喜好,也能幫助我們實現我們自己的理想:
想讓人們相信謬誤有個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斷重複,因為人們很難對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區別。
如果你很在意自己再別人眼裡是否值得信賴、是否聰明睿智,那麼說話時就言簡意賅吧,能用簡單句的時候就別複雜。
2、是什麼抹平了我們敏銳的“直覺”
當你在外旅遊,遇到10年未見的老朋友,你會覺得會有緣分;當你再去到另一個城市,再遇到另外一個老朋友時,你還會有同樣的感覺嗎?
當我們碰到一件小機率事件後,心中便會有了對這樣事件的預期,再次發生時我們覺得理所應當。系統1的預期擋住了系統2,本應該去分析並掌握這些事件的機率,掌握這種小機率事件的價值。系統2的偷懶,讓我們變得更加"遲鈍",錯失良機。
兩個相互矛盾的結果做出解釋的那條陳述其實什麼都解釋不了。事實上,所有標題都要滿足我們對邏輯連貫的需求:一件大事必然會帶來一些後果,而這些後果也需要一些原因對其做出解釋。
對於任何事情的發生,我們本能的會去找因果關係。而我們自認為的因果關係,永遠只能看到自己相信的證據,我們看到的必然是我們想看到的東西,會不停的從各個角度來論證我們自身的正確性。所以《原則》裡作者一直強調,一個開放的頭腦的重要性。開放的頭腦,能夠讓我們從更全面的角度來觀察問題,看清問題的本質,而不是盲人摸象。
因果性直覺的特點:人們總是很不恰當的將因果性思考用於需要統計論證的情境中。統計性思維總是根據事物的不同類別和總體性質得出個案的結論。
多點統計性思考,少點想當然的因果思考,我們會對這個世界變得更加敏銳,而這敏銳,就能給我們創造真正的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