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俗語云:老狗學不會新把戲。意思是,上了年紀的人學不會新東西。學不會,大抵是因為不肯學,打心底排斥。將老年人等同於保守的人,在過去大體不錯。但現在情況不同了,有的老年人從六十歲開始學識字或是繪畫,到七十歲,竟然出書或是開畫展了。雖然這樣的例子是極少數,但正是這樣的活生生的例子,告訴我們這樣一個事實:任何時候都不晚。

當然,我們不必在這句話上鑽牛角尖。到了四十歲以後,一般不會考慮再上拳擊賽場,業務愛好打打拳,還是可以的。隨著年齡漸長,靠身體體能支撐的那些事,比如體操,自然不再合適,但腦力兼體力勞動,比如寫作、繪畫這一類活動,只要你願意,當然能學會。

我現在就有這樣的經驗:一旦你只做自己熟悉的事,你就傾向於尋找穩定的工作,維護穩定的婚姻,因為,你不想再折騰,不願意冒險了。這是年齡和閱歷增加後使然,當然沒錯。

也正是在我這樣的年齡,我對自己的保守傾向,隱約有些不安。年輕的衝動,還沒有完全消退。但在同一個環境,同一個崗位上時間久了,難免有“路徑依賴”和心裡惰性——想著此生“大概就是如此,或許,也只能如此了。”

本著“知行合一”的生活原則,既然我認定主動創造新經驗是保持生活活力的敲門之一,就不要害怕去嘗試新東西。一旦我們的大腦習慣於日常的例行公事,敏感性自然會降低。一邊吃飯,一邊撥手機,食而不知其味。改掉撥手機的習慣對我很重要,因為已經造成了身體上的不適——眼睛和脖頸的疲勞。既然已經知道撥手機的壞處,卻不能放下手機,這其實不是真正的知。如何知行合一呢?有兩種辦法來檢驗:第一種,如果我不能將之清楚明白地講給第二個人聽,那我肯定沒有完全理解;第二種,如果我不能做到,我就不是真正知道。

要喚醒沉睡的大腦,體驗新經驗,需要做些不一樣的事。閱讀、寫作,總體上是身體靜止的活動,需要身體運動的活動來彌補不足。前手翻就是我選擇的辦法之一。

就我個人而言,認為前手翻比後手翻容易,至少從心理上來說是這樣。我嘗試前手翻已經是幾年前的事了,最早在2017年,但那時沒能學會。包括自由倒立,也是那時候開始嘗試。由於沒能學會,帶來沮喪感,一段時間後,放棄了。這個新經驗沒能塑造成功。

前手翻的準備工作:俯臥撐、倒立撐練習,深蹲練習、下腰練習。有了至少五年的基礎練習,我已具備練習前手翻的基本能力。

嘗試前手翻,不得要領,沒能成功。看人家是怎麼練習前手翻的,學習此動作的要點。理論知識準備到位後,只剩下實踐了——考驗知行合一的時候到了。

找一塊草坪,按照理論要點練習。動作可以分解成好幾步。但會前手翻的人,不一定講得清楚具體的步驟。反正我就那麼翻過來了。講得清楚步驟的人,不一定會前手翻,這就好比讀了滿肚子的書,說得頭頭是道,可要他實操,卻怎麼也做不成功。反倒是那些講不出來怎麼回事的人,隨手就給你來個前手翻。

熱身很有必要。特別是肩關節和腕關節。讓身體熱起來,做好全身性運動的準備。讓全身性運動調動起全身的肌肉和神經,讓大腦興奮起來。

前手翻的訣竅其實是“夠大膽,速度夠快”。但沒有經驗的人,總有些猶豫,害怕傷到自己。然而,越是害怕,動作越是遲疑和變形,越不能做一個完整的前手翻。一次,兩次,三次,再一次嘗試,總不能做成。

這時候,深呼一口氣,心中沒有雜念(包括害怕和擔心的心理),只管專注於那一刻的動作,反而能順利做出一個前手翻。這時候,用身體創造出了新經驗。大腦獲得這樣的新經驗,彷彿打開了一扇窗,眼前耳目一新。身體的拘束,一掃而光,精神也獲得了自由。

此次創造新經驗,得益於以下幾點:

1、充足的準備。包括平時訓練的積累,理論知識的準備。萬事俱備之後,只剩下實踐。

2、次數足夠多的實踐。在安全有保障的情況下(比如選擇在草地上練習),一次次嘗試,永不妥協。從挫敗的經驗中學習,迭代進步。上一次的挫敗,為下一次的成功提供了經驗支援。

3、心理上的訓練。克服恐懼,突破原來保守的精神狀態。排除雜念,相信理論知識,相信自己。

4、享受每一次的小小進步。隔段時間後,鞏固練習。

同時獲得的寶貴經驗有:有時候,我們會為了讓人羨慕或得到他人的讚美,而選擇去做冒險的事,以此來證明我們(的價值),這是驅動力之一;另一種驅動力,來自於我們內心深處,並不是想炫耀,而是想要主動創造新經驗,自己給自己驚喜——“試試看,這樣的事我能否做得到”。新經驗刺激我們的大腦,引領我們的認知進入新的層次和領域。

8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良好的婚姻家庭關係,從學會“好好說話”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