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情感>

頭腦總是叫我們去做正確的事,可生活卻從不給標準答案。頭腦是愛的工具,使用它而不要成為它。

Photo by William Farlow on Unsplash

1 在標準答案中長大有一個問題挺有意思,如果一個孩子的父母都是頂尖藝術鑑賞高手,那麼他成為藝術鑑賞高手的機率大不大?十幾年前我聽過一個講座,講左腦、右腦和藝術鑑賞的關係。大意是,左腦是線性思維的,趨向於邏輯分析和推理,最終形成“正確”答案,而右腦是非線性的、發散的、沒有標準答案的。欣賞一件相同的藝術品,不同人的右腦就有不同的感受,這個感受給這個人帶來這件藝術品的價值,同時這個感受進入認知和表達層面,就會形成這個人對藝術品的鑑賞和解讀。所以,對藝術品的鑑賞和解讀是沒有“正確”答案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鑑賞和解讀。對於一件藝術品,有的人從中得到放鬆,有的人得到美的感受,有的人得到人生啟示,都沒問題。不過對於那些以藝術鑑賞為專業的人來說,雖然沒有對錯之分,卻可能有所謂高下之分。綜合所有的人的解讀,做成圖表,會得到一個圓錐形的分佈,越向上越集中,越向下越分散,成為圓錐型的尖兒。也就是說,頂尖藝術鑑賞高手的看法趨向於一致,而我們普通人的解讀則百花齊放。

Photo by 張笛

那麼回到最初的問題,如果父母兩個人,都是頂尖的藝術鑑賞高手,都在那個尖兒上,那麼他們的孩子會不會也是一個高手呢?講座上大家紛紛說,那肯定是呀。而老師卻回答說,這很難。因為對於一件藝術品,如果孩子從父母那裡收到的解讀幾乎一致,那麼他會形成一個“標準答案”,從而把這個答案與藝術品形成唯一的對應關係,這個學習過程是一個左腦為主的思維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孩子容易忽略自己右腦對藝術品的感受,以及相關的感悟,而趨向於那個“正確”答案。這個潛移默化的學習過程中,孩子的右腦並沒有得以發展,而是以左腦的線性思維去“欣賞”藝術作品。如果父母兩人對一件藝術作品有著不同的、分散的解讀和鑑賞,反而容易調動孩子自己的感受,他會得到一個更大的空間去發展自己的感受,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感受和直覺上,這會對他左右腦同步發展有所幫助。

Photo by 烏實

通常,我們都是在趨向於“正確答案”的教育中長大的。這種教育的好處是讓我們思維縝密,少犯邏輯上的錯誤,我們習慣於與“標準答案”統一,善於各種應試。如果我們偏離標準答案,有時候也會感到恐懼。我們容易產生評判,認為不符合標準答案的,就是不好的,不被認可和欣賞的。我們會下意識的以此評判他人,也評判自己。但如果這一型別的教育,是我們成長中遇到的唯一的教育,我們容易產生評判,不符合標準答案的,就是不好的,不被認可和欣賞的,我們會下意識的以此評判他人,也評判自己。我們會恐懼偏離標準答案。我們會變得缺乏創意,對感情和感受趨於鈍感,生活漸漸變得沒什麼驚喜,更何況奇蹟——因為一切都需要在“合理”的範圍之內,一切都需要是可推測的才是可相信的。曾經有一陣子,我是一個攝影愛好者。我至今還記得第一次看到貢嘎雪山的時候,車一轉彎,雪山如神聖而永恆的存在出現在視野裡,我拿起相機激動得一頓亂按。那時候還是膠片相機,很快一卷卷膠片就沒了。你知道在車上這麼亂拍,是很難出好照片的。但我至今都記得當時激動的心情。後來,我去過很多更壯麗、更奇幻的雪山,我精心找到前人留下的最佳拍攝角度,耐心等待光線的變化,使用適合的鏡頭,這樣,我可以得到一張張“正確”的照片,但我卻沒有了曾經的激動,我已忘了那些“正確”照片拍攝時的感受。這也很像在婚戀網站上填寫自己希望的伴侶條件,你可能可以得到一個“正確”的伴侶,但“正確”的伴侶不一定和愛情有什麼關係。對於生命來說,失去了感受和情感的連線,就失去了生命力。

Photo by Dawid Zawila on Unsplash

2 在不信與迷信間搖擺“可推測的、可論證的,才是可相信的,不然我絕不會相信”,我有很多的朋友都是這樣的世界觀,我曾經也是。這也是一種相對安全地看待世界的方式。還有很多朋友搖擺於兩個極端,要麼“不信”要麼“迷信”——就像大家常說的,有時候容易被“洗腦”,就像被什麼控制了似的,有時候又對一切經驗之外的事物充滿戒備,甚至感到恐懼。我的感受是,無論是完全依賴於“可論證”、必須“看得見摸得著”、不相信直覺,還是容易被“洗腦”、容易盲從,都會處於一種不在自己中心的狀態。當你在自己的中心,你會與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同在,既不會被線形思考所限制,也不會隨風無根飄蕩,既不會陷入群體的焦慮和擔憂,也不會被群體的激情與衝動淹沒。正如我們一直倡導的獨立思考——真正的獨立思考是整合了左右腦思維的第三種思維,整合二者,並與二者同在。線形思考與直覺感受,都是體驗人生的方式和工具,二者的連線、平衡和整合,會有助於我們獲得安定於自己內在中心的狀態。我們使用這些方式和工具,經由人間維度體驗神性使命,搭建一條往返於顯化與解脫的道路。我們曾經所受的教育,無論傾向於左腦還是右腦,都需要發展整合二者帶來的第三種思維。意識到這條路的存在,就是一個新的開始。

Photo by Jan Strecha on Unsplash

3 頭腦是愛的工具 使用它而不要成為它人類離不開頭腦,但也容易被限制在頭腦編織的小我世界中。這是我們通往持久幸福與平靜的一大功課。頭腦是很好用的工具,但我們不要認同於“我們就是頭腦”。我們使用頭腦,但不要成為頭腦。如果視頭腦為一個為心靈服務的工具,我們就容易專注於心靈,從心的能量出發。有些夥伴會把頭腦放在與心對立的位置,而這種張力並不利於我們完成生命的轉化,我們只是創造了一個角色來批判另一個角色。頭腦不是我們的本質,愛才是,頭腦是愛在這一維度的工具。我們不需要認同於頭腦,但也不需要失去它。如果我們建立一個心腦‌‌共振的能量場,這個場域將會達到一個‌‌較高的振頻。‌‌這個振頻可以幫助人們在世俗生活裡活出‌‌靈魂的使命,也把愛實踐於紛繁世界之中。如果你認可,並不是你作為一個物質身體擁有一個永恆精神存在,而是你就是一個永恆精神存在,你擁有了一個身體、一段生活,那麼,超越和顯化都是永恆存在穿越這有形世界所需要的重要體驗。‌‌在這個體驗中,如果我們僅僅活出靈性的部分,或者僅僅活出我們‌‌物質性的部分,都是不夠的,‌‌我們必須進行上下打通,‌‌從而實現作為人類的靈性體驗,以及做作為靈性的二元體驗。獨立思考不僅意味著不盲從和迷信,有自己獨立的判斷和思考,也意味著不狹隘和侷限,意味著在依心選擇的同時,不違背現實生活中的重要原則。這樣,我們就存在於一個更寬廣的覺知之中,從而在生活裡體驗到獨立和合一是可以同時實現的。

Photo by Dylan Cheng on Unsplash

4 今日練習找一個無人打擾的時刻,坐在一張椅子上,保持身體的直立,不要靠在椅背上。讓自己保持身體的放鬆和舒適,雙肩放鬆,雙臂放鬆,腹部放鬆,雙腿放鬆。把注意力放在身體此時此刻的感受上。讓自己的呼吸逐漸變得越來越慢,越來越慢。你也可以做十次深深的呼吸。直到你感到完全的安定和平靜。慢慢轉向自然而輕柔的呼吸。微微的張開眼睛,但不要“去看”,嘗試讓光線一點點的進來,讓眼前的景物一點點的進來。注意,不選擇去看什麼,也不去辨認看到了什麼,不帶標籤和判斷,就只是單純的讓眼前的景物進入你的眼中。保持自然而輕柔的呼吸,與這些景物同在。慢慢的,也許你會感到有一瞬間,“你”消失了——看的人消失了,只有“看”的覺知和“被看”的覺知同在。不需要尋找這個感受,只是放鬆的體會。當你覺得可以了的時候,可以結束這個練習。

6
最新評論
  • 女子結婚三年被打四次,丈夫一次比一次狠,這次更是骨裂三根
  • 遇事,如何先同理自己再同理他人?